困頓之中,中國紡機企業并沒有選擇被動等待,而是借助于國家的扶持政策,將企業的發展著力于產品的結構調整和創新能力建設方面。雖然紡機行業在2008年沒有創出佳績,然而通過苦練內功積聚能量,紡機企業更有能力把握明天。
2008年,受國家信貸收緊、要素成本上漲、產品出口下降等因素影響,我國紡機行業出現了主營業務收入、利潤及出貨值三大主要經濟指標的負增長,這也是紡機行業自1999年以來出現銷售和總產值的負增長。
困難重重 發展舉步維艱
因能源、原材料價格等大幅上漲以及金融危機的影響,使得紡機企業生產成本也有所上升,贏利能力減弱。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全球經濟發展狀況進一步惡化,紡機行業發展形勢也急轉直下,經濟效益大幅下滑,紡織機械行業整體運行處于非常困難的境況。
據中國紡織機械器材工業協會對全國978家生產紡織機械、器材企業的綜合情況調查顯示,截至2008年11月底,紡織機械全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486.23億元,同比下降5.11%;主營業務收入469.12億元,同比下降6.34%;利潤總額16.33億元,同比下降40.56%;虧損企業209家,同比上升99.05%;虧損面為21.37%,同比上升10.63個百分點;虧損額為6.26億元,同比上升221.56%;產值利潤率為3.36%,同比下降2.00個百分點;人均利潤1.08萬元,同比減少6174.95元。
2008年1~11月份,紡織機械出口14.75億美元,同比增長6.32%。紡織機械各類別產品出口與2007年同期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長,其中針織機械出口累計金額多為4.47千萬美元,占全部出口總額的30.33%;非織造布機械出口金額增幅大,同比增長91.03%;化纖機械和紡紗機械出口同比分別下降14.21%和5.03%。出口前五位的國家和地區分別為印度、孟加拉國、中國香港、越南和日本。
2008年1~11月,紡織機械進口35.41億美元,同比下降18.92%。從8月份開始,紡織機械進口一直呈下降趨勢。在進口機械中,針織機械進口總額為9.01億美元,位居。除化纖機械和非織造布機械同比增長外,其他各類設備同比進口均為負增長。進口主要來源地為日本、德國、意大利、瑞士和中國臺灣地區。
認清形勢 著力創新發展
在某種意義上講,全球經濟下滑是中國紡織業著力技術發展的催化劑。面對紡織工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步伐加快,以及市場對高水平裝備需求比重不斷提高,紡機行業越發感受到了技術水平提升的重要性。
在棉紡機械方面,2008年紡織企業在選擇設備時,更傾向于選擇檔次高、性能好、適應性強的新型紡機設備,這使得裝備生產企業更為關注裝備技術水平的提升。無論單機還是成套設備都向、高質、節能、簡便和適紡性方向發展。體現在棉紡成套設備上,是發展前紡大卷裝,縮短工藝流程,紡紗機臺少、多錠化,一機多用以及自動化連續化生產。在技術方面,主要采用機電氣儀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信息化以及在線控制,信息采集分析的現代技術。在機械結構上,發展零部件、裝置、功能和機臺等模塊化設計。在紡紗原理上,發展新型紡紗理論,克服目前環錠紡紗的缺陷,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棉紡設備。
在化纖機械方面,產品市場需求集中在追求先進技術的同時,更著眼于產品的多樣化、差別化,對設備的配置要求充分考慮柔性化和模塊化。粘膠纖維機械的需求重點則是要求解決環保問題。
在非織造布機械方面,因2008年非織造布行業市場形勢較好,為滿足市場對高附加值產品的需求,非織造布生產線正向功能性、差別化、組合化方向發展。國內幾家大型紡機企業進入非織造布領域,研發的設備起點高,制造水平和電氣控制檔次都有提升,縮短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諸多民營企業順應潮流,走出一條性價比有競爭力的創新之路,已成為非織造布機械的主力軍。我國非織造布裝備隨著我國非織造布工業的發展而飛速發展,成套生產線基本可以實現國產化。
在染整機械方面,國內染整機械已有不少改進和提高,很多新技術、新設備和新工藝進一步顯示了國內印染機械蓬勃發展的勢頭。染整設備技術正朝環境保護、節能降耗、省時、短流程方面發展,無水加工技術、無制版印花技術、低溫等離子處理等新技術得到重視;廣泛采用自動化技術,傳動系統采用交流變頻多單元同步調速系統;在控制系統方面,可編程控制器(PLC)或工業計算機控制(IPC)以及參數在線控制等得到廣泛應用。
在針織機械方面,近幾年,國產化針織機械產品與國際先進設備還存在差距,但發展潛力較大。行業發展趨勢將是加大電腦大圓機、高速經編機、電腦提花橫機、襪機和無縫內衣等高水平針織機械設備所占比重,開發出針織產品和特種規格的產品。目前,經編機、圓緯機和橫機制造領域都有新型企業加入并已形成相當規模。
在織造機械方面進步較快,特別是織造準備機械已經形成較強的競爭能力。國產整經機、漿紗機發展較快,其產品技術參數和主要技術特征與國際同類先進機型水平接近,且性價比優勢明顯。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國內無梭織機的制造水平雖然在技術水平和可靠性方面仍有差距,但也取得了較大進步。與此同時,在毛紡、麻紡、絲綢、絹紡機械方面,我國的相關技術也取得了新的進步。
適應變化 挖掘發展空間
2008年, 金融危機造成紡機市場需求減少,經濟疲軟,資金壓力增大,中國紡機行業走過了艱難的一年。然而,從市場整體發展來看,未來紡機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
隨著紡織工業繼續向亞洲轉移,亞洲地區對紡織設備需求將日益旺盛;全球技術革新,紡織品和非織造布產業正在騰飛;信息化、自動化和控制技術的廣泛應用,紡織機械產品的自動化、連續化、高速化、智能化趨勢逐步加強,市場對技術先進、性能可靠、節能的紡機產品的需求會進一步加大;市場增長方式更趨向于從數量擴張型向更新改造型轉變;經濟增長動力趨于多元化,紡機市場的多元化競爭格局將會更加完善,結構也將會更趨合理。
從市場整體發展趨勢來看,紡機行業仍有較大發展空間。紡企應積極適應市場變化,堅決淘汰技術水平落后、能耗高、用工多、效率低的紡機產品,努力提高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產品的可靠性以適應市場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