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汽車工業協會26日公布了2008年度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名單。從這些名單的背后,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機械和汽車工業的巨大進步,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與企業比,中國機械和汽車行業的這些大企業依然有不小的差距。
從統計數據看,2008年度機械工業百強企業(不含汽車)主營業務收入總計9305.7億元,為2003年屆排序時3236.25億元的2.87倍,平均年增23.5%;2008年汽車工業大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14163.3億元,為2003年5514億元的2.57倍,平均年增20.8%。
同時,進入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的門檻也越來越高,2008年入圍門檻分別為18.20億元和51.8億元,分別為2003年8.16億元和20.04億元的2.20倍和2.59倍。機械工業百強、汽車工業三十強企業的平均規模2008年分別為2003年的2.87倍和2.57倍。這些數據反映了中國機械、汽車工業大型企業具有良好的成長性。
但是,如果與機械和汽車行業的企業做橫向比較,我們的這些大企業競爭力依然明顯不足。
中國的發電設備產量占全球產量一半以上,電工產品的總規模也很大,但是上電、東電與哈電三大集團都與500強無緣,與全球三大電工制造集團美國通用電氣、德國西門子、法國阿爾斯通規模和綜合競爭力的差距還很大。
近年來,中國工程機械行業進步很快,總產量已居前列,徐州工程、中聯重科、三一集團等企業成長很快,但徐州工程的規模仍只相當于全球行業巨頭美國卡特比勒公司的十分之一左右。
中國汽車產銷已居全球第二位,但2008年前10家汽車企業中沒有一家中國企業。有17家汽車企業入圍500強,在這前17家汽車企業中,中國一汽居14位、上汽居16位,比較靠后。中國大的汽車企業一汽集團2008年銷售額僅相當于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14.5%。
在2008年公布的500強企業中,汽車零部件企業12家,中國沒有一家入圍。中國大汽車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的營業額是同行德國采埃孚公司(500強排名485位、營業額173.14億美元)的40%左右。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認為,大型企業科技創新能力不足是中國從“機械大國”走向“機械強國”的薄弱環節。我國機械、汽車工業總體技術自給率只有60%左右,尤其是在重大成套技術裝備及高技術產品的核心技術和關鍵環節上落后于國際先進水平,還沒有擺脫受制于人的局面。與當代跨國公司比較,研發能力、自主創新能力存在巨大差距,我們的追趕速度還應加快,力度還須加大。
蔡惟慈說,目前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日益表現為其所擁有的大型企業之間的實力比拼。中國機械、汽車大企業近年來的快速發展,為機械、汽車工業進一步做強做大打下了良好基礎。全行業要抓住機遇,積極推進聯合重組,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盡快培育出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