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信息產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立足于自主創新,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作為重點,以應用為抓手,帶動整個產業的發展。可以說,它有利于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技術升級和結構調整,為整個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奠定了基礎。作為典型的工業軟件,以前國家產業政策對這個領域關注得比較少,這次《規劃》中涉及與工業軟件相關的多個條款,其中有諸多亮點值得關注。
《規劃》特別強調了自主創新,同時強調“以用立業、以用興業”,以電子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產業發展。而著力產業升級,也是《規劃》里突出強調的。
其實,真正推動中國企業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靠的是工業軟件。通用軟件對于工業的發展更多的是表現在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而工業軟件可以幫助企業提高產品附加值,是促進我國建設創新型國家,提高我國工業能力的“軟裝備”。特別是對于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下國家提出的幾個重點發展的行業,工業軟件能夠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起到真正的支撐作用。
《規劃》提出,國家將為企業拓展新興市場和發展國內市場創造條件,支持企業“走出去”設立研發、生產基地,建立境外營銷網絡,拓展與國外政府、企業間的合作。當前發達國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重,傳統強勢的跨國企業后方空虛,而中國本土企業借中國內需之力,仍在高速增長。如不利用此時展開國際化攻勢,我們很可能就錯過了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品牌的佳機遇期。
《規劃》如何落地,還需要政府制定相關具體的措施來保證。首先,需要政府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保持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政策的穩定性,同時加大實施力度。其次,強化自主創新能力建設。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自主創新,大力推動實施標準和知識產權戰略,支持優勢企業兼并重組,完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后,要進一步促進兩化融合。圍繞產品研發設計、流程控制、企業管理、人力資源開發等環節,提升工業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尤其要重點發展工業軟件、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建立共性技術支撐服務平臺,為工業技術改造提供信息化支撐。同時,對工業軟件企業的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和平臺的開發、研發和咨詢服務,政府應該給予相應的支持。
《規劃》的執行期是2009年-2011年,這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應對危機、保持增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加快轉型、提升能力的戰略機遇期,我們更應該抓住這個佳機遇期。因此近期需要解決的是,在落實《規劃》的相關政策和措施時,必須突出速度、質量和效益。
如何實現兩化融合?筆者認為,應該從方案、制度和技術三方面來考慮:
首先,從方案的角度來看,應該把信息化和工業化的關系梳理清楚,找到兩化融合的方法學。從系統工程學的角度來看,信息化和工業化其實是兩個維度的事情,比如我們畫一個坐標軸,以工業化為X軸,那么信息化就是Y軸。要把XY兩個維度的事情融合起來,一個辦法就是通過XY平面來完成。要研究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方法學,那就要研究清楚X軸和Y軸構成的XY平面。我們可以利用精益研發方法學的思路解決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問題。
其次,從制度方面來看,企業實現兩化融合需要魄力。企業搞信息化離不開流程的梳理和優化,而和流程相關的事情通常是難平衡的事情。實際上,對流程的梳理優化,并不是把企業原來的做法搬到計算機上就可以實現,需要大家共同參與,上下一心,合作協調。如果不能先把企業業務流程理順、優化,就盲目進行信息化,即便取得一定效果,那也是很有限的。企業信息化對企業來說是傷筋動骨的大事,很多時候是要靠制度來約束,要讓所有人都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形成新的觀念、規范,并付諸行動。
后,從技術上看,實現兩化融合,工業軟件所扮演的角色極為重要。沒有工業軟件,就不可能在工業化的“硬”優勢基礎上形成信息化的“軟”優勢,也就沒有兩化融合。我們的工業軟件已經做得很好,并不比國外差。而問題在于,企業在推動信息化的過程中,往往覺得方案越大越好,但是真正用“大而全”的方案往自己這輛馬車上套的時候,才發現很難用,駕馭不了,而無法把信息化用到工程實踐中來,就融合不了。所以,我認為企業一定要關注核心信息化平臺,不要貪大求全,而要合理規劃,分步實施,從易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