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 分布式能源系統可使用天然氣、煤層氣、沼氣、焦爐煤氣,并利用風能、太陽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根據需要向電網輸電和購電,實現優質能源梯級合理利用,能效可達80%以上,SO2和固體廢棄物排放幾乎為零。“2009中國北京國際節能環保展覽會”近日在北京農業展覽館開幕。展覽從節水、節電、節氣、節油到建筑節能,展示的產品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減法行動展臺
許多人也許并不知道,小小的分布式能源利用系統居然能獲得英國皇室的青睞。英國女王的白金漢宮、首相的唐寧街10號官邸,都采用的是燃氣輪機分布式能源站。
所謂“分布式能源”是指分布在用戶端的能源綜合利用系統,以熱電冷聯產技術為基礎,與大電網和天然氣管網組網運行,向一定區域內的用戶同時提供電力、蒸汽、熱水和空調冷水(或風)等能源服務系統。分布式能源以靠近用戶、能源梯級利用、一次能源利用效率高、有利于能源供應安全和環保等特點,已經受到各國政府、企業界、能源科技工作者的廣泛關注。
分布式能源系統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在75%~90%之間,并且由于其貼近用戶進行能量轉換,避免了遠距離送電帶來的輸變電損失以及輸熱損失。從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開始發展到現在,美國已經有6000多座分布式能源站。英國只有5000多萬人口,但是分布式能源站就有1000多座。丹麥20多年來國民生產總值翻了一番,但能源消耗卻未增加,環境污染也未加劇。其奧妙之一就在于丹麥積極發展冷、熱、電聯產,提倡科學用能,扶植分布式能源,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支持國民經濟的發展。目前丹麥沒有一個火電廠不供熱,也沒有一個供熱鍋爐房不發電,將冷、熱、電產品的分別生產,變為高科技的冷、熱、電聯產。
用智能電網支撐分布式能源
在近日召開的“2009第五屆中國分布式能源國際研討會”上,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所長、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李俊峰在演講時表示,分布式能源技術是能源系統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而發展分布式能源則需要強大的電網支撐。
李俊峰說,我國能源系統的特點可以由“大、強、新”來概括。我國擁有大的能源生產系統和第二大的能源消費系統,其中鋼鐵和水泥的生產居位,電力消費系統和汽車消費市場均位于第二。其次,我國的電網系統非常強大,兩大電網公司就覆蓋了13億的用戶。再有我們能源的基數很大,現在總量已經過了28億噸,發電裝機過了8億千瓦,但是每年的增長速度還是非常快的。我們個10億噸能源消費量大概是從1949年到1990年,差不多用了40年的時間。第二個10億噸用了14年的時間,第三個可能就只需5年了,去年是28.6億噸,如果今年增加1.4億噸的話就是30億噸。
李俊峰認為,分布式能源技術是能源系統技術進步的客觀要求。,發展分布式能源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必然選擇。第二,推廣分布式能源是改善能源結構的必然選擇,增加天然氣發電、煤層氣發電都需要分布式發電技術,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也需要分布式發電技術。第三,發展分布式能源是能源安全的必要保障,去年冰雪災害造成的郴州停電事件,就是由于沒有分布式能源系統的支持,造成了電力供應持續15天的中斷。
李俊峰表示,智能電網的發展對分布式能源是相當重要的,比如說我們的太陽能屋頂系統、分散的風力發電、生物質發電,都必須建立一些小的系統,并把電網納入其中。另外,可再生能源由于其本身的間歇性、分散性、大部分遠離負荷中心等特點,也都需要強大電網的支持。
李俊峰還從辯證的角度分析了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的關系。他說,堅強的電網等能源體系是支持分布式能源發展的基礎,而分布式能源是強大能源體系的組成部分。過去只是單方面強調分布式能源,卻不強調強大電網,如果沒有強大電網的支持是不可能做好分布式系統的。比如說,德國的太陽能屋頂系統,有電自己用,不用電就送到電網去,這需要安裝智能電表,引進雙向計量方式。更重要的是電網能接納這樣的分布式能源系統。目前我國的風電裝機不足2%,發電量還不到1%,這樣的情況下暫時沒有太多問題。如果真正像美國說的到2030年風力發電占25%,歐洲說的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占50%以上的時候,沒有儲能電網、儲能系統來調節就不可能做到,所以必須要考慮智能電網與分布式能源協調的關系問題。從這個意義來講,強大的電網是支持能源體系發展的基礎,沒有強大的電網單說分布式是不現實的。強大的電網又是分布式能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認識到這一點,這是一種必然趨勢。
李俊峰認為,中國已經具備了發展智能電網的條件。我國的電力計量體系、遠程控制、互聯網技術都居于地位。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智能電網和分布式能源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不以我們主觀的意識為轉移,明智的選擇就是愉快地接受它、適應它、發展它。
節能減排看得見
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熱電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王振銘算了一筆賬:傳統的火力發電廠發電的利用率是35%左右;用煤做燃料發電并供熱的熱電廠,能源利用率在45%左右;而改用天然氣做燃料來提供發電、供熱和供冷三方面服務,能源利用率則能達到80%。從經濟效益上來說,工業、商業用電單位向供電局買電的價格平時為0.7元左右,但在高峰期則達到1.3元左右,而分布式能源電站自己發電的成本也只有0.4元~0.5元左右,如果再算上同時供熱和制冷所帶來的經濟效益,以及環保效益,就遠遠過傳統的供電供熱模式了。
現實的情況也是如此,上海舒雅健康休閑中心的分布式能源站,每千瓦時比從大電網上購電節省0.04元;北京中關村科技開發區數碼大廈的分布式能源站,其每平方米供暖價格才18.4元,比集中供熱采暖的每平方米30元便宜了11.57元;四川成都花園酒店熱、電、冷三聯供分布式能源站,每年為酒店節省費用420萬元人民幣。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發展與科技環保部處長黃導在發言中也指出,分布式發電方式能效高、損耗小、運行靈活經濟性好,對于高耗能行業在節約能源、二次能源利用方面是夢寐以求的事情。
以鋼鐵行業為例,鋼鐵企業所消耗能源的主要功能是為冶金生產的化學反應和物理形變創造一個高溫條件,大量能源以過程余熱余能的形式耗散。而余熱余能資源因為載體多樣、分布分散、衰變快、不可儲存、穩定性差、數量和質量差別大等特點,集中回收利用難度大,造成能源利用效率較低。
黃導認為,將不同種類的余熱余能轉化為統一形式的電能,就近回收、就近輸送、就近使用,是鋼鐵企業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有效方式。從能源利用的有效和經濟性考慮,利用余熱發電或作為動力直接拖動機械是為有效的余熱利用。利用燒結機冷卻機煙氣余熱進行蒸汽動力發電,將煙氣余熱轉變為電能,可以大限度地利用余熱。余熱余壓及副產煤氣等二次能源的熱利用,則包括了分布式能源和梯級能源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