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北京9月16日消息 自主創(chuàng)新,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主旋律;自主創(chuàng)新,貫穿新中國成立60年我國國防科技建設的全程。
多年來,國防科技戰(zhàn)線的科研人員清晰記得兩個故事。
1955年,錢學森沖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陳賡問他:“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錢學森回答:“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中國人比他矮一截?”
1960年,前蘇聯(lián)政府照會中國政府,要撤回在華工作的全部專家。聶榮臻元帥來到導彈研究院,拍著桌子給科研人員鼓勁:“靠人靠不住,也靠不起。逼上梁山,咱們自己干吧!”
60年風霜雨雪,60年輝煌歷程。經過一代代國防科研戰(zhàn)線工作人員的自主創(chuàng)新,富國強軍,正一步步變?yōu)楝F(xiàn)實。
“兩彈一星”
中國成為有重要影響的大國
建國初期,法國著名科學家約里奧·居里,對即將返回祖國的中國科學家楊承宗說:請轉告毛澤東主席,你們要反對原子彈,必須自己要有原子彈。
中國需要和平,但和平需要武器。
1950年,毛澤東一連3次觀看軍械部門組織的兵器展覽。他說:無論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結果如何,都要搞國防工業(yè)的建設與軍工生產。
那是個一窮二白的年代。整個中國處于極度匱乏狀態(tài);那是個不懈奮斗的年代。一批風華正茂的科學家毅然放棄優(yōu)厚待遇,紛紛回歸祖國,成千上萬的志愿軍官兵還沒來得及洗去上甘嶺的征塵,便消失在鮮花的海洋中……中國人拿出了“當了褲子”也要自主創(chuàng)新的志氣和勇氣創(chuàng)造出神話般的奇跡——
1960年11月5日,我國制造的枚導彈在巴丹吉林沙漠騰空而起,準確擊中目標;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研制的顆原子彈在羅布泊成功,壯麗的蘑菇云似出鞘的利劍;
1967年6月17日,我國顆氫彈成功,羅布泊閃射出比一千個太陽還耀眼的光芒;
1970年4月24日,我國顆人造衛(wèi)星飛向太空,“東方紅”樂曲隨著衛(wèi)星的游弋響徹寰宇……
當一個民族真正要崛起的時候,是任何外力都阻擋不了的。事隔數年,鄧小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60年代以來中國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發(fā)射衛(wèi)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xiàn)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與此同時,在“兩彈一星”研制者身上體現(xiàn)出來的“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xié)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成為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和不竭的力量源泉,開始在中華民族的熱土上源遠流長。
從洲際導彈到通信衛(wèi)星
中國躍上了新高度
擁有洲際導彈,曾是我軍將士的夢想。
上枚洲際導彈于1957年在蘇聯(lián)誕生,它的射程達8000公里;緊隨其后的是美國“宇宙神”實用性洲際導彈,1959年成功發(fā)射,射程為9660公里。這兩個數據的潛臺詞是:我們可以指哪兒打哪兒,大國之所以“大”的重要原因就在這。
而當時,我國自制的火箭只能飛8公里。毛澤東聽后說:“8公里也了不起,應該8公里、20公里、200公里地搞上去!”
偉人的拔氣魄,極大地鼓舞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經過20年的努力,騰飛的夢想終于變成了現(xiàn)實。
1980年5月18日,我國自行研制的枚遠程運載火箭從戈壁大漠騰空而起,飛越千山萬水,奔向南太平洋海域。
兩年后的1982年10月12日,我國枚潛艇水下火箭在東海破浪而出,直刺蒼穹,準確擊中目標。
春風拂面,捷報頻傳。
時隔兩年,1984年4月16日,我國顆試驗通信衛(wèi)星在西昌衛(wèi)星發(fā)射中心發(fā)射升空,并成功定點在36000公里的赤道上空。茫茫太空從此有了中國星!
洲際導彈、潛地導彈和通信衛(wèi)星,當時被稱為“三抓”任務,也有人把它比喻為新時期國防科技的“三大戰(zhàn)役”。“三抓”任務的圓滿完成,讓中國在“兩彈一星”的基礎上躍上了新高度。它帶動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的誕生:我遠望號船隊開始遠航三大洋;我航天測控系統(tǒng)日趨完善……中國科技工作者憑著不斷提升的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在軍事高科技領域開辟了一片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載人航天飛行
載人航天
壯美飛天路中國創(chuàng)造
載人航天,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與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xiàn)。
1992年9月21日,在討論審議中央專委《關于開展我國載人飛船工程研制的請示》時,江澤民同志說,要下決心搞載人航天,這對我國的政治、經濟、科技等都有重要意義。載人航天是綜合國力的標志,要堅持不懈地、鍥而不舍地去搞。
就在那一天,中國開始了向太空進軍的新征程。
從1999年“神舟一號”初樣產品上天到“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活動,中國載人航天在短短9年間實現(xiàn)了7次重大突破,難以計數的新技術、新創(chuàng)造在航天史上寫下自主創(chuàng)新的新篇章。
2008年9月27日,全的目光聚集在“神七”航天員翟志剛身上。在北京航天指控中心,胡錦濤主席和大家一起凝神觀看,等待我國航天員即將邁出的歷史性一步。
16時41分,激動人心的時刻到了。“神舟七號報告,我已出艙,感覺良好。神舟七號向全國人民、全人民問好!請祖國放心,我們堅決完成任務!”洪亮的聲音在指揮大廳里回響。胡錦濤專注地觀看翟志剛的每一個動作,并和大家一起鼓掌為他加油鼓勁。
正是在黨中央的英明決策和親切關懷下,中國航天人不畏艱險、團結拼搏、勇于創(chuàng)新,用智慧和汗水繪就了中國的壯美飛天路。
“發(fā)射一次,前進一步”——中國載人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一次次雄辯地向證明:中國人民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在攀登現(xiàn)代科技高峰的道路上不斷創(chuàng)造非凡的業(yè)績。
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