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初冬寒流涌動,GE全球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杰夫·伊梅爾特和公司其他高管們的熱情卻不遜盛夏。過去三天內,順著奧巴馬訪華這股“暖流”,GE成為收獲大的美國公司之一。
11月15日和17日,GE分別與中航工業、神華集團、南車集團以及中國鐵道部達成了合作協議,合作方向直指航空、能源和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領域。
18日,在廣東經濟發展國際咨詢會前夕,GE還宣布了一系列與廣東方面的合作項目,包括與廣州本地科研機構合作開發新能源技術,建立GE在中國首個地區級的采購中心,及啟用華南區總部。
值得關注的是,GE在華業務開始從產品輸出向資本、技術輸出轉變。在此次GE簽署的四項合作協議中,除了與鐵道部的合作備忘錄,其他協議內容均體現了設立合資公司的意向。
重中之重
對GE而言,能源基建業務是如今其全球業務架構的重中之重。在伊梅爾特看來,上述合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將帶來快速增長、推進清潔科技應用和創造高科技工作機會。“無論是拓展現有的航空、能源、交通領域的合作伙伴關系,或是技術合作,都將為GE帶來新的商業發展機會。”
2009年已是GE與南車集團合作的第四個年頭。早在2005年10月,GE運輸系統集團就與南車戚墅堰機車有限公司(下稱南車戚墅堰公司)正式建立了戰略合作伙伴關系。
即將成立的合資公司會讓雙方的關系更加親密。這家總投資額達9000萬美元、雙方各占50%股份的合資企業,將在中國開發、制造GE Evolution(r)系列機車柴油發動機并提供服務,以及向其它新興市場提供出口。
GE運輸系統集團中國區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史威德(Tim SChweikert)說,南車戚墅堰公司在制造技術領域的地位,結合GE運輸系統集團先進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全球市場經驗,雙方的合作將形成新的競爭優勢。
雙方將面臨的是中國鐵路現代化發展的歷史契機。中國政府在今、明兩年計劃撥款近900億美元用于鐵路建設,這還不算,今、明兩年每年用于機車采購的資金也高達150億美元。
爾后還可能面臨美國市場的契機。據了解,未來5年內美國預計將有過130億美元資金投入到鐵路提速和新高鐵建造。GE與中國鐵道部已將目光投向未來的美國高鐵市場,雙方承諾在尋求參與美國時速350公里以上的高速鐵路項目方面加強合作。
與神華達成成立合資公司的意向,則是GE在中國潔凈煤技術市場上獲得的新進展。按照協議,兩家公司將開展戰略合作擴大煤氣化[23.30 -1.27%]技術在中國工業領域的應用,包括在清潔煤新技術方面展開研究,旨在進一步提高氣化和整體氣化聯合循環發電(IGCC)技術商業運用的經濟性與性能表現;并共同推動和促進帶有碳與封存(CCS)技術的IGCC商業應用項目。
GE之外,道達爾集團等其他跨國能源巨頭也在和包括神華在內的中國煤炭公司接洽,希望能在這個潛力巨大的市場獲得機會。GE的優勢在于,其與神華的合作將有望獲得美國貿易發展署(USTDA)的支持。出于對推廣IGCC技術商業應用的支持,美國貿易發展署承諾選擇一個GE在華建設的IGCC電廠項目,向其提供早期資金。
戰略調整
GE的四大支柱業務中,金融、醫療保健以及媒體業務依然沒有完全走出衰退,只有能源基建業務還在保持增長。
GE集團的內部人士承認,在GE與南車合作的早期,雙方依然沒有脫離“市場換技術”商業模式的窠臼。
彼時的合作方式為,GE運輸系統集團和中國鐵道部簽署戰略合同,向南車出售300臺Evolution系列中國主干線機車的組件,南車戚墅堰公司負責在國內進行組裝。至今南車戚墅堰公司已經生產了過100臺中國主干線機車,并投入使用。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伊梅爾特等GE高管開始認識到,更符合GE利益的做法是和中國行業企業建立合作伙伴關系,讓雙方的優勢資源互補,一同參與全球市場的競爭。
GE的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GE與南車建立的合資企業,將同時具備GE在鐵路貨車領域的技術優勢和中國方面的制造優勢,從而改變了產品輸出的短期行為,讓GE技術的附加值得以體現。
該人士還表示,GE航空和中航工業建立航空電子合資公司等合作,也是這一戰略的體現。通過建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下一代航空電子技術和產品,并參與國際民用航空市場的競爭,這已經越了以往僅僅提供發動機產品的業務層次。
GE市場策略的變化,與其中國合作伙伴的國際化戰略暗自契合。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對記者表示,希望雙方可以考慮在發動機系統、機械系統、工業產品等領域,能夠開展更為廣泛的合作。
中航工業副總經理張新國則進一步指出,以合資企業形式建立大客飛機系統發展的商業模式,是立足中國面向美國、歐洲和國際市場,將來要參與到國際民機市場整個競爭環境之中。
這或許是GE在未來市場中獲得的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