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物聯網的概念在業界并不陌生,早在1999年就提出來了。物聯網的定義十分簡單,就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管理。
■名詞掃盲
何謂物聯網?
物聯網的概念在業界并不陌生,早在1999年就提出來了。物聯網的定義十分簡單,就是把所有物品通過射頻識別等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連接起來,實現智能管理。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是互聯網,不過用戶端不僅局限于個人電腦,而是延伸到任何需要實時管理的物品和物品之間。
物與物之間(M 2M ),小的如手表、鑰匙,大的如汽車、樓房究竟通過什么方式和電腦網絡互聯呢?其實,關鍵的技術就是“物”里內嵌微型感應芯片,把它變得智能化,讓它可以“開口說話”。再借助無線網絡技術,人就可以和物體“對話”了,物聯網就是傳達“聲音”的媒介。
何謂RFID?
物聯網之所以能夠把“物”和互聯網結合起來,其中R FID (電子標簽)是關鍵的技術,它可以儲存信息并快速讀寫,實現對“物”長期跟蹤管理。中國移動研究院的相關負責人陳志剛告訴記者:“電子標簽和傳感器等僅僅是物聯網上游的基礎設施,在此基礎上還需要建立一個成傳輸網、通信網并延伸至應用層面,才能稱之為物聯網。”
物聯網突然就入侵了我們的生活,移動、電信、聯通等運營商都在搶灘相關技術標準和市場份額,不少企業則借助高交會等渠道向人們描繪了一幅幅智能控制亦真亦幻的美妙藍圖。但是,相伴相隨的是物聯網所面臨的諸多困惑:高昂改造成本成為制約物聯網商業模式的瓶頸,其紛繁復雜的技術標準的統一也擺在案前。而業內估計,物聯網這株“新苗”在國內要開花結果還要苦等5- 10年,讓一些人心灰意冷。更讓人關注的是,在3G、信息化領域早已引領全國的先鋒城市深圳,在物聯網的巨大商機面前已經遭遇了其他“強敵”。在業內看來,物聯網這張巨網需要IT設備、研發、通信網絡、資本乃至政府層面的多方資源匯集,但是“先天不足”的深圳在發展物聯網方面看起來并無獨特優勢。在這塊誘人的蛋糕面前,深圳到底能夠搶奪回多少屬于自己的份額?
運營商紛紛搶灘物聯網商機
近一段時間,物聯網這個概念經過溫總理視察無錫、工信部成立傳感網標準工作組等而獲得持續的發酵和升溫,尤其是在資本市場相關概念股獲得追捧。在11月16日深圳舉辦的高交會上,炒起物聯網這個有點玄幻的概念的企業也不在少數。
據記者觀察,對物聯網為積極的莫過于電信運營商了。11月10日在廣州物聯網高峰論壇上,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總經理徐龍聲稱,“第三次浪潮是移動物聯網浪潮”。隔了一天,中國移動就在無錫成立了“物聯網研究院”,重點開展T D -SC D MA與物聯網融合的技術研究與應用開發。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也不甘示弱,緊接著也同時成立自己的物聯網研究機構,甚至連一向極少露面的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也出現在其物聯網實驗室的揭牌儀式。中國聯通高層更是放言:“物聯網是未來移動通信的大藍海。”
物聯網這個新概念所蘊含的商機,讓各大運營商無比熱衷。據業內人士解釋,物聯網的通信基礎就是移動通信網絡,比如未來對家電遙控、企業智能化管理等。移動方面公開的數據顯示,自2004年,中國移動的“機器”(M 2M物物終端)客戶數每年以倍數的方式增長,由10萬、22.1萬到2008年底已達217萬,占其總體客戶數量的0.6%.數千億的市場,以及高速的增長率,對運營商來說物聯網無疑是一塊大家都想搶奪的蛋糕。
高成本是制約商業模式的瓶頸
運營商的積極響應讓物聯網遍地開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在深圳華為戰略規劃部一位高管看來,“物聯網應用企業不得不面對改造成本問題”。據了解,今年在上海浦東機場改造中采用物聯網傳感安全防護設備總額高達9000萬元人民幣,如果全國200多個民用機場都加裝以上設備將需要上百億元。如果在安防以外的物聯網設施投入,成本無疑更加可怕。除了企業,作為物聯網的推手,運營商面臨著同樣的壓力。
深圳市互聯網技術協會副理事長鄭裕杰認為:“物聯網技術進行更大范圍的傳播需求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迫切。”他覺得,組成物聯網的基礎技術,比如傳感器、激光掃描、全球定位等已經相當成熟,這些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在特定領域已獲得了廣泛應用,比如物流、電力和生產制造等行業。所以業界普遍有一種質疑,消費者對智能家居一類概念需求有多大呢?他們愿意為此付出一大筆成本嗎?
“如今普遍存在的現實是:特定行業的傳感信息在出行業范圍以外之后,對于規模巨大的普通公眾用戶來說其需求可能近乎為零。”中國移動研究院相關負責人陳志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有需求的特定行業用戶數量又不足夠多。”
“三大運營商在一些基于M 2M的行業應用解決方案中,可能需要投資建設昂貴的應用平臺,同時也需要承擔占據成本比例大的應用終端費用。”陳志剛認為,“運營商遇到的悖論是M 2M的價值并沒有足夠的吸引力去拉動行業客戶承擔成本,或者支付足夠高的價格,而運營商卻又要承擔成本,同時只能賺取幾乎可以忽略的信息流量費。”
一些運營商人士還告訴記者:“危險還來自于由運營商參與或者主導的情況下,運營商如果采取大規模的成本補貼或者非自然市場需求的營銷手段促進物聯網的發展時,其可能造成的虛假繁榮給整個產業和運營商自身會帶來關鍵損害。”深圳一些通信設備提供商則認為,物聯網“需要新的商業模式改變改造成本高的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