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天:仍需繼續理順價值鏈
據了解,美國空間計劃所獲技術為美國經濟增值的數字可能過2萬億美元。而在本世紀的頭10年,預期的高額利潤將吸引大批資金注入到全球空間工業,數字大約可達6500億到8000億美元。到2010年,美國在其中的資產將達到5000億到6000億美元;到2020年,美國空間工業的產值將達到其國內生產總值的10%到15%。
大國象征、政治需要、外交需要、國防需要、民族自信需要……之外,一個客觀而且偏實用的問題依然是:
航天科技進步再進步的同時,能為
中國的經濟帶來什么?它能否像美國借助“阿波羅”計劃控制信息時代那樣,成為創造下一個技術時代的主力?它又如何避免出現前蘇聯空間計劃軍轉民不利,拖垮國民經濟的反面例子?
航天科技是高科技技術發展的火車頭,它可能開創中國未來主導全球的技術時代,進而帶動相關制造、材料產業的發展。
“阿波羅”輻射下的信息時代
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打開“阿波羅”—11飛船登月艙艙門,邁出了“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的背后是當代規模大、耗資多的科技項目投入。工程開始于1961年5月,到1972年12月結束,耗資255億美元。高峰時期,參加工程的有2萬家企業、200多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過30萬。
此工程導致20世紀六七十年代產生了液體燃料火箭、微波雷達、無線電制導、合成材料、計算機、無線通訊(即移動通訊)等一大批高科技工業群體。
后來該計劃中取得的技術進步成果轉向民用,帶動了整個科技的發展與工業繁榮,4000余項高科技專利、技術被轉為民用。其二次開發應用的效益,遠遠過“阿波羅”計劃本身所帶來的直接經濟、社會效益。
有分析稱,IBM、HP、微軟、Sun、AT&T、高通等美國商業公司都是或多或少受此恩惠而大步發展起來的。而波音、GE等公司則直接受惠于航天科技技術發展。甚至羽絨服、旅游鞋技術也是來自“阿波羅”技術的民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徐世杰教授說:“‘阿波羅’推動了信息時代的腳步,它使一個時代發生了技術的飛躍,美國幾乎所有的技術領域都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這筆投資中受益。‘阿波羅’計劃帶來的對航天技術、衛星通信、移動通訊、材料科學、計算機、指揮與控制技術等等的需求和發展,使美國贏得了下一個技術時代——信息時代的控制權。”
航天科技會為中國帶來什么
航天科技無疑將帶動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高新技術的進步與經濟的發展。
科普學家宋宜昌介紹說,航天科技的航天應用功能、飛船本身的各種系統、運載火箭系統、火箭發射系統、測繪系統,支持飛船的航天制造系統、航天設計技術、航天管理系統,都可以實現民用化,轉為帶動高科技技術發展的動力。
對于研究民用新材料、電子元器件、儀器儀表、雷達光學設備、計算機功能、機器人技術、中央控制系統研發、軟件研發能力、醫療設備、醫療技術、國家測繪、無線通信以及無線通信應用都有對的帶動力。
如果市場研發跟上,軍轉民速度跟上,中國可能會因此主導新的技術時代,有專家對記者如此表示。
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去年底曾對記者指出:“航天技術二次開發帶來的作用,包括對航天器本身、航天技術本身的促進,以及對于人工技能、機器人、遙控作業、辦公自動化、音速飛行、光通訊、數據處理,高強度、高溫材料,電能微波傳送,無污染飛行器,空間生命研究等高科技產業都將起到輻射作用。”
“特別是遠距離的電能微波傳送、光通訊、機器人、遙感技術以及材料技術和信息技術等幾個行業領域”,北航徐世杰教授當時也對記者強調說。而中國現在還有的是機會。據透露,現在中國正著力建立以應用衛星為主要平臺的天地一體化的天基信息系統,重點解決國家在信息高速公路、電視教育、環境污染、交通導航等方面急需解決的難題和熱點問題。
等待理順價值鏈
記者去年曾報道,中國對月球進行探測的執行機構主要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支持部門有國家天文臺、解放軍以及部分科學院。而當時一位有關專家告訴記者:參與登月計劃的“工廠并不多,幾乎完全是國家力量在做”。
據記者得到的一份研究報告,中國正在試圖多方面研究登月可以為國家帶來的好處,從國防、科技發展、顯示國力方面都有所論及。但研究報告指出,登月的大問題還是資金問題,雖然相比美國登月,我國現在的基礎條件已經十分好。有官員透露:載人航天工程到現在為止已經十多年,全部為國家投資的資金180億人民幣,以后如果繼續全部由國家承擔,一個天文數字即會凸現出來,單是載人登月成本就需50億美元,此外還需要有巨額資金的繼續實驗發展,和軍轉民路上艱難的跋涉。
中國宇航發展的價值鏈遠遠沒有理順,航天技術本身和二次開發應用即轉民用方面發展目前仍備受限制。大量擁有資金的民營高科技企業被限制在航天技術外面,“他們為了發展自身的技術、商業利益帶著資金而來,卻被擋在了門外”,業內人士說:“而價值鏈的另一頭,中國的航天技術發展需要巨額的甚至是天文數字的投資。”
參照美國的經驗,美國宇航局把空間應用領域的工作重點放在技術研究與開發上,而不是放在使用上。某項技術一旦得到驗證,就將交由其他政府機構或私營部門使用。專家透露:“中國正在逐步開放這一領域。”

上一條:
日本半導體廠商控制消費電子市場

下一條:
歐姆龍榮獲2008亞洲企業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