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業界聚焦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低壓電器30年紀行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摘自《電氣時代》 更新時間:2008-10-6
分享到:
低壓電器30年紀行
   編者語:總的來看,我國低壓電器行業開始進入一個比較健康的發展階段。首先,業內一直所擔心的價格競爭沒有發展到惡化的程度,正在趨向穩定;業內企業新產品開發、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即行業內一部分企業正在承接外資企業的業務,包括配套廠和整機廠,將來這塊的份額還會不斷增長,我國在不久的將來將逐步成為低壓電器制造基地;另外,很多溫州中小企業在價格競爭、原材料上漲等壓力下已經將經營重心轉移,開始投向房地產、物流等其他行業,可以說他們已經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準備,這對低壓電器行業是一件好事 

    1978~2008年,中國改革開放轟轟烈烈30年,完成了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漂亮轉型,經濟建設走完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成就巨大。 
  正如眾多解放后蹣跚起步的基礎產業一樣,低壓電器行業在改革開放的洗禮下,迎來了發展的春天。30年間,中國的低壓電器行業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和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產品和標準,不斷發展壯大,現已成為有著2 000多家生產企業,年產值達到360多億元的行業。 
  如今遍布全球的印有“MADE IN CHINA”字樣的商品,無形中給中國貼上了制造工廠的標簽。從制造走向創造,形成自己的創新能力和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品,是擺在當下國內低壓電器企業面前的大課題。 
  30年紀行。《電氣時代》記者采訪了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通用低壓電器分會秘書長、資深專家何瑞華,請他從專家的視角回顧低壓電器行業的發展歷程,以此記錄昨天,翹首未來。 
  產業篇 
  中國近代屢受屈辱,民生調敝,工業衰落,國民經濟可謂一窮二白。1882~1949年,經過67年的時間,我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僅達到1.85萬kW,發電量只有4.3萬kW·h。 
  而位于電力系統后配電環節的低壓電器,在解放初甚至談不上是獨立的行業。資料顯示,截止1948年,中國各類電工器材制造工廠共625家,職工總人數僅為       31 712人,從事低壓電器生產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的電氣工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低壓電器工業在一些修理、裝配簡單電器工廠的基礎上起步。到了1979年,我國共有生產企業600多家,總產量3 053萬臺件,產值12.1億元。低壓電器產業初成。 
  七大基地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解放,我國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相應提高,我國電力工業持續健康發展。全國發電裝機容量1987年邁上1億kW臺階,1995年和2000年分別跨過2億kW和3億kW,2004年達到4.39億kW。發電裝機和發電量從1996年起一直位居第二位。截止2007年, 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5億kW,同比增長20%,預計“十一五”末,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將接近8億kW。到2020年中國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1.86億kW,從而過美國,躍居。 
  在此電力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低壓電器行業也獲利快速增長。經過1985~1986年、1990~1991年兩個發展高峰,到1995年全國已有低壓電器生產企業約      2 000家,年產值80億元(其中機床電器約15~20億元),年產5億臺件各類低壓電器產品。此后始于1998年的城鄉電網改造和21世紀初電荒引發的電力大投資更是不斷給低壓電器生產企業提供發展良機。資料顯示,2006年,產值達到360多億元。 
  自1964年進入機械工業部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何瑞華在電器行業已經工作了40多年,對行業有著透徹的認識。 
  他介紹說:“1978~1990年的十幾年,是我國低壓電器的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我國出現了5大低壓電器生產基地,分別是上海基地;京津地區基地,包括北京和天津;東北基地;遵義長城基地,這個基地是上海遷過去的;天水基地,是東北跟京津地區基地內遷形成的。還有一個是湘潭基地,湘潭是早的電器生產廠所在地,后來因為結構調整就沒有發展起來。20世紀90年代,廣州和佛山發展比較快,機械工業部提出來要發展第6基地,但是因為其后繼發展不是很好,并沒有成為一個真正的基地。再后來,就是溫州第7基地的出現。” 
  溫州的低壓電器企業產生于20世紀80年代初,但是真正形成規模還是從1992年小平同志南方講話以后。憑借開放靈活的發展思路、強大的營銷網絡和上下游配套分工協作的低成本運作,溫州的民營企業異軍突起。特別是1998年國家開始的城鄉電網改造直接成就了溫州柳市2 000多家低壓電器企業,使其從小打小鬧的家庭作坊經濟發展成為“中國電器之都”。 
  三足鼎立 
  1990~2000年,低壓電器行業進入了行業動蕩重組的階段。一大批國營企業萎縮、倒閉或改制,民營企業崛起,外資企業紛紛進駐國內市場。到20世紀90年代后期,國內低壓電器行業基本上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民營企業占據半壁江山,國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各占25%左右。 
  其中,民營企業陣營以正泰、德力西、天正和人民等溫州企業為主,占據了國內大部分的中低端市場。國企陣營是以常熟開關廠及上海人民電器廠等一批由原國企改制而來的企業為代表,其技術實力不容小覷。尤其是常熟開關廠在市場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其CM1在支路保護開關的用戶里也占有相當比例。 
  外資陣營由國外電氣巨頭在中國建立的合資或獨資公司構成。改革開放之初,施耐德電氣成為家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電氣企業。20世紀90年代開始了外資企業進軍中國市場的高潮,ABB、西門子和伊頓相繼進入中國。21世紀,日本的三菱和富士、韓國的LG也進來了。現在,幾乎所有國外知名的電器制造商已全部進入中國市場。其產品占據大部分國內高檔低壓電器市場份額。相關資料顯示,市場上多數采用的主保護開關和支路保護開關就分別來自上海施耐德公司的M系列產品和北京施耐德公司的NS系列產品。 
  當然,這一格局并非恒定不變。近幾年,由于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行業競爭的加劇,及市場需求在技術和品質方面的提升,溫州民營企業的發展遭遇瓶頸。另一方面,外資企業發展反而加快了,其增速比行業平均速度要高大約10個百分點。現在,民營企業仍保持50%的市場份額,在另外的50%中,外資企業上升到30%左右,國企則萎縮為20%左右。如果民營企業仍維持舊有發展模式,其所占的市場份額很可能會繼續下降。 
  “總的來看,我國低壓電器行業開始進入一個比較健康的發展階段。首先,業內一直所擔心的價格競爭沒有發展到惡化的程度,正在趨向穩定;業內企業新產品開發、知識產權保護的意識越來越強;還有一個很大的變化,即行業內一部分企業正在承接外資企業的業務,包括配套廠和整機廠,將來這塊的份額還會不斷增長,我國在不久的將來將逐步成為低壓電器制造基地;另外,很多溫州中小企業在價格競爭、原材料上漲等壓力下已經將經營重心轉移,開始投向房地產、物流等其他行業,可以說他們已經做好產業結構調整的準備,這對低壓電器行業是一件好事。”何瑞華認為。 
  可持續發展 
  低壓電器的市場容量與電力行業的發展緊密相連。發電設備所發出電能的80%以上是通過低壓電器分配使用的。每增加1萬kW發電設備,約需4萬臺件左右的各類低壓電器元件與之配套。在工業自動化系統中,也需要由低壓電器構成的各種控制屏、控制臺及控制器等。 
  按我國“十一五”期間新增發電設備需要的相應配電設備以及現有電力設備更換與維修的需要,預計主要低壓電器,如:萬能式斷路器、塑料外殼式斷路器、小型斷路器、交流接觸器、熱繼電器和漏電斷路器等產品的需求量將達到22 557萬臺件,另外,考慮低壓電器產品檔次提高的因素,預計2010年我國低壓電器銷售額將達到400~500億元。所以,我國低壓電器行業還將保持快速發展的勢頭。 
  雖然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但是行業一直以來存在的幾點突出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企業規模偏小,且數量過多。目前我國低壓電器生產企業由建國初期的數百家,發展到現今的2 000多家,企業數量過多,導致經濟資源過于分散,缺乏效率。第二,區域結構趨同,重復建設嚴重。我國低壓電器地區產業趨同化現象嚴重,低水平重復建設,造成產品生產過剩,能源、原材料利用率低,經濟效益低下,惡性競爭等后果。另外,我國低壓電器行業缺少一批技術裝備先進、生產規模大以及產品質量好的企業,缺少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自主的名牌產品,產品設計、耐用及環保及造型美觀等方面也存在不足。 
  何瑞華認為,在外資企業擠占低端市場、原材料漲價、新產品更新速度快以及知識產權保護嚴格的情況下,國內企業的發展一定要找準定位。如上海良信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在建廠之初就定位在中、產品,現在發展很快。 
  具體而言,根據低壓電器行業的特點以及國外發展現狀,我國低壓電器企業按照自身的規模和實力,可以作4種定位:個別特大型企業向具有輸配電綜合配套能力的大型企業集團發展;目前條件較好、規模較大的一批低壓電器生產企業努力發展成低壓電器主要產品的專業化生產企業;目前規模不是很大,但對多品種、小批量和某些需要特殊工藝的產品有專長的企業,可以發展成為“特種電器”專業化生產企業;對不具備上述條件的中、小企業可發展為上述企業產品零部件、配套件和附件的專業化生產企業。 
  產品篇 
  提起低壓電器,人們總習慣性地以“量大面廣”來形容,意指需求量大,應用的領域廣泛,同時也反映了生產供應的豐富程度。 
  目前,我國低壓電器產品約有1 000多個系列,12大類產品。其中包括刀開關、轉換開關、熔斷器、斷路器、控制器、接觸器、起動器、控制繼電器、主令電器、變阻器、調整器和電磁鐵。這些產品廣泛應用在各類電器和機械裝置中,的確可以稱得上是量大面廣。 
  但是,并非一開始就是這樣,低壓電器在我國真正量大面廣,也是隨著電力工業的發展和人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步實現的。 
  20世紀60年代~70年代,低壓電器產業形成階段,我國在模仿前蘇聯的基礎上,設計開發出代統一設計的低壓電器產品。以CJ10、DW10、DZ10和JR16B等產品為代表,代低壓電器產品結構尺寸大,材料消耗多,性能指標不理想,品種規格不齊全。即使是這樣,在當時也基本上滿足了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代同堂 
  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我國低壓電器獲得了新的更大的發展,按照產品的更新換代,大致可以分為3個階段: 
  1978~1990年,更新換代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制造了第二代產品。以CJ20、DW15、DZ20、ME、AE、EWE、AH、B及3TB等為代表,技術指標明顯提高,保護特性較完善,體積縮小,結構上適應成套裝置要求,成為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國低壓電器的支柱產品。 
  “這12年間,我們一共研發了125個系列產品,是的更新換代。其中,自行開發56個系列,80年代初從法國、德國、英國、美國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引進30多個系列,另外的40多個系列是在原來的產品基礎上改造完成的。這樣,我們國家電器水平從原來相當于國外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水平,提高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將近20年。”何瑞華介紹。 
  第二個階段,1990~2005年,跟蹤國外新技術新產品自行開發試制了智能化的第三代產品,以DW40、DW45、DZ40、S、CJ40、M、F及3TF等產品為代表,其性能優良、工作可靠、體積小、電子化、智能化、組合化、模塊化和多功能化,總體技術性能達到或接近國外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水平。 
  何瑞華說:“第三代產品較之第二代產品,有三個突出特點:、小型化和智能化。所謂的是指控電量進一步提高,提高了一倍。從體積看,跟代產品相比又小了很多,大概是其1/4,了不得。另外,電磁技術與芯片技術得到應用。單片機的使用使得電器開始帶有智能化的功能,所以給第三代產品重新起了個名字,叫智能電器。” 
  隨著智能化低壓電器的誕生以及現場總線技術在低壓電器領域的應用,使低壓電器進一步向網絡化和可通信方向發展。20世紀90年代末行業有關專家提出了發展可通信低壓電器的設想,并經過多次研討,提出可通信低壓電器將成為我國第四代低壓電器,實現低壓電器雙向通信將成為第四代低壓電器主要技術特征。 
  2005年開始,我國啟動了低壓電器第四代產品的開發。“以前國外10~15年開發一代產品,現在差不多8~10年就推出一代產品,如以生產塑料外殼式斷路器聞名的日本富士公司,上一代產品在2000年推向市場,2007年又推出了新產品,只用了7年時間。我國前三代產品的開發大概都用了15年左右的時間。現在看來我國低壓電器產品的開發時間也在縮短,有可能加快到10年左右。”何瑞華分析道。 
  期待第四代 
  因其在技術上即將比肩國際先進水平,并能填補我國自產高檔低壓電器的市場空白,第四代低壓電器從一開始就被人們寄予了很大期望;而且從開發的時機上看,也已迫在眉睫。 
  從外部環境看:一方面,隨著入市日深,我國的低壓電器出口貿易越來越多地遭遇到各種壁壘,如知識產權的困擾;另一方面,當外資企業獨占國內電器行業市場,拿走了大部分高額利潤的同時,民族企業卻因原材料價格的持續上漲和行業內部的惡性競爭,利潤空間一再縮水,企業發展舉步維艱。



  為了走出內憂外患,有效避免國內產品與國外產品差距的進一步拉大,我國第四代低壓電器的研發被提上日程。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組織有關專家對第四代低壓電器的發展開展了深入的前期研究,并從行業十多個產品領域篩選了具代表性的4個系列產品(即新一代萬能式斷路器、新一代塑料外殼式斷路器和新一代控制與保護開關電器和帶選擇性保護小斷路器)作為第四代低壓電器批啟動項目。 
  何瑞華介紹,目前在我國低壓電器行業,包括上海電科集團單獨承擔新一代低壓電器產品研發都是很難的。而傳統的聯合設計然后全行業推廣的模式又已不適合新形勢下企業發展的要求。因此,經過多方面深入探討,終確定每個項目由上海電科集團聯合兩家有一定實力的企業合作開發,共同投入,成果共享,成果不轉讓,科研成果回報通過企業產出提成的方式獲得。 
  可喜的是,采用這種模式得到了行業一批企業的支持。繼2005年11月15日,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及天津百利特精電氣有限公司三方代表簽約開發新一代萬能式斷路器和12月30日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人民電器廠和杭州之江開關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代表簽約開發新一代塑料外殼式斷路器后,2006年6月8日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蘇州萬龍集團有限公司及江蘇凱隆電器有限公司三方代表簽訂開發新一代控制與保護開關電器和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集團)有限公司、上海輸配電股份有限公司、法泰電器(江蘇)股份有限公司三方代表簽訂開發新一代選擇性保護的家用斷路器,標志著我國低壓電器領域新一代自主創新產品進入實質性啟動階段。 
  “現在研發工作正在按照既定計劃正常進行,計劃2009年完成。2007年是第四代產品批4個項目的‘攻關年’,重點解決新一代產品關鍵技術及典型產品研制。2008年是‘決戰年’,要完成基本規格產品研制。2009年是‘優化年’,進一步優化、完善新一代產品規格、性能以及各種附件、模塊研制。從目前情況看,盡管還有很多困難,但預定的要求應該能夠實現。我個人認為這批產品投向市場后對于行業整體產品水平的提升將有重要作用。”何瑞華表示。 
  可以料想,隨著低壓電器相關新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市場需求的更新,市場上長期三代同堂的產品格局也即將改變。代產品由于性能落后、功能單一,而且體積大、耗材和耗能,今后幾年內將退出市場。第二代產品將逐步成為低檔產品,主要用于已有設備備品和備件,中、小企業技術改造以及用電相對分散的農村、鄉鎮的電網改造。第三代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將逐步擴大,產品主要應用于大、中城市電網改造,大、中型企業改造與建設以及國家、地方重點建設項目。隨著新一代產品逐步投放市場,原第三代產品將成為我國中檔低壓電器。 
  技術篇 
  作為電器工業、機械行業和工業自動化系統的基礎配套件,低壓電器的技術水平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機電工業的發展水平。 
  新技術的推動 
  30年間,尤其是近10年,低壓電器技術水平的提高和產品的更新換代,主要得益于以下10多項新技術的不斷發展。 
  1) 計算機輔助技術,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計算機研究等。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低壓電器產業產品開發、設計逐步采用計算機輔助設計、輔助制造和分析,使低壓電器研究不斷深入,開發速度加快。 
  2) 電子技術與微處理器技術發展與應用使低壓電器向電子化和智能化發展。 
  3) 現場總線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給傳統低壓電器發展帶來新的機遇。它改變了傳統低壓配電與控制系統及其裝置,完善并充分發揮低壓電器智能化功能,實現了低壓電器可通信與網絡化。 
  4) 電力電子技術的發展與應用使固態低壓電器開始進入實用階段。柔性技術及其在低壓開關電器上的應用,發展機電一體化混合式開關設備,是低壓電器發展的又一個方向。 
  5) 真空技術。20世紀80年代,利用真空技術發展了低壓、中壓真空接觸器。90年代后期,低壓真空斷路器關鍵技術實現突破,包括大電流分斷技術,涉及滅弧室結構設計、觸頭材料及真空工藝等,提高了短時耐受電流水平,降低了制造成本,使低壓真空斷路器進入實用階段。 
  6) 可靠性技術。可靠性是衡量一個國家(或一家公司)低壓電器水平的重要標志之一。“七五”期間,我國開展了小容量中間繼電器和小容量交流接觸器的可靠性研究與應用。“八五”期間,開展了熔斷器可靠性研究與應用。“九五”期間,開展了微型斷路器、漏電斷路器、萬能式斷路器與塑料外殼式斷路器的可靠性研究與應用。 
  7) 小型化技術。低壓電器元件的模塊化,使其通用化、標準化和系列化得到進一步增強。將不同功能的模塊按不同的需求組合成模塊化組合電器,也是當今低壓電器產品的發展方向。 
  8) 測試技術。測試是保證產品質量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改進產品設計的重要途徑。國內的低壓電器試驗和檢測條件水平,經過“六五”技改,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已形成國家級及省市級的檢測隊伍,包括產品質檢中心和認證站等,為我國低壓電器產品的開發研制、更新換代、質量監督、生產許可證的實施和產品認證等起到重要的作用 
  9) 安裝連接一體化技術的應用,改變了以前電路的機械連接,提高了效率和可靠性。 
  10. 環保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環保電器,即制造與使用時不污染環境,廢舊產品便于回收。觸頭與滅弧系統分斷電弧時不產生有害氣體;選用無污染且可以回收材料;降低機械干擾和電磁干擾等。 
  11) 防雷技術發展與應用。隨著樓宇自動化和工業自動化的發展,系統中使用的電子產品日益增多,對雷電過電壓的防護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目前,低壓配電系統電涌保護器技術已基本成熟,急待發展低壓電涌保護器系列產品及裝置,低壓防雷技術及產品相關的標準研究也將成為今后新的熱點。 
  相信,今后隨著這些新技術和新材料的不斷的發展更新,低壓電器產品也會不斷推陳出新。 
  制造水平的提升 
  “近幾年我國的制造技術有了很大的進步,這也是低壓電器制造工藝提升的主要原因。首先要提到就是模具制造水平的提高,我國已能夠自己制造一些的模具加工設備。而且近年來,業內企業也引進了很多國外的的模具加工設備。據了解,行業內好的開關廠,引進模具就大概花了8 000多萬元。”何瑞華介紹道。 
  再一個就是自動檢測線,其應用提高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目前,我國已能夠制造自動檢測線,如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 
  同時,近幾年來國內加工設備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比如自動焊接和激光設備的采用,包括很多企業采用了計算機管理系統,這些都使低壓電器行業的整體制造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低壓電器的標準化進一步提高。我國低壓電器標準經歷了從沿用蘇聯標準,到制訂自己的行業標準,再到與IEC國際標準接軌的發展過程。目前,基本上采用了IEC國際標準。而且,我國也參與了IEC相關工作組,以便及時了解了國外標準發展的趨向和產品發展的趨向。近幾年,低壓電器行業每年制訂的標準都在10項以上。低壓電器的標準化工作與產品研發相結合,在推動科技成果轉化,促進產品結構調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未來趨勢 
  關于低壓電器未來的發展方向,何瑞華認為:“低壓電器產品的技術發展趨勢沒有太大變化,仍為、小型化、智能化、高可靠、可通信、環保及節能等。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種技術的內涵會不斷深化。同時,我們注意到國外企業在發展高新產品的同時也注重發展新一代經濟型產品,這一點對國內企業更具現實意義。因為隨著技術的進步,體積大和高耗能的中低端產品面臨淘汰,需要新產品補充,而很多場合其實并不需要太及太多功能的產品,所以經濟型產品有很大市場空間。” 
  事實的確如此。目前,低壓電器在向與經濟型兩極發展。很多外資品牌在保持原有產品的高質高價的同時,為了進入國內的中低端市場,就已經針對性地推出了經濟型的產品。因此,國內企業在開發的第四代產品的同時,也應該針對市場需要,開發新一代經濟型產品。 
  具體而言,經濟型產品要擁有適度、合理的技術性能;而且小型化,低成本。對經濟型產品的開發,可以理解為對前三代低壓電器的二次開發,提高原有產品的綜合性能,包括提高開斷性能(分斷能力、分斷時間、飛弧距離及分斷可靠性);完善與擴展保護特性;提高短時耐受電流;提高使用壽命與操作可靠性;增強維護性能(故障記錄、自診斷和附件更換)和EMC性能,即通過進一步提高產品性價比,改善產品外觀質量,實現差異化,以提高產品市場競爭能力。(記者 尹朝 肖吉德) 

上一條 上一條:中煤協會發布全國煤炭工業100強企業名單
下一條 下一條:通用電氣市值創10年新低電氣兼并好時機
相關新聞  低壓電器   低壓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