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華人科學家張曙光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上發表報告說,他們成功實現了在實驗室中大規模制造嗅覺感受器,這一成果為下一步研發“
人造鼻”鋪平了道路。
嗅覺感受器也稱嗅覺受體,實際上是能夠和氣味分子結合的各種膜蛋白。每一種氣味都會“”多個嗅覺感受器,然后將信號傳遞到大腦,人因此能夠識別氣味。
科學家之前對嗅覺的分子機理知之甚少,主要是因為膜蛋白結構在一般的溶液環境中很難維持。張曙光等人借助一種特殊的溶液,成功找到了大規模制造嗅覺感受器的辦法,這不僅有助于進一步認識嗅覺系統的工作機制,也能方便科學家進行各種有關嗅覺的研究和實驗。
科學家說,將來在嗅覺感受器基礎上制造出的“人造鼻”,有望取代目前常用的嗅探犬,非常方便、而且安全地嗅出毒品或者炸藥等。利用同樣的手段還可以制造出識別氣味的生物傳感器和醫學設備,應用于諸多工業和醫療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