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兩國建交40余年來,在制造業方面的合作已是的。合作初期,德國企業來華投資,盡管有或這或那的困難,但"中國市場吸引力和潛力遠遠大于困難",近幾年,隨著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以及"走出去&quo
"中國或許是工廠,但是德國公司是工廠的制造者。"德國管理學思想家赫爾曼·西蒙對中德制造業的現狀,一言以蔽之。
市場調查機構Markit近日發布數據,德國制造業活動繼續溫和擴張,德國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初值52.9,至此實現連續3個月擴張,繼續在歐元區一枝獨秀。恰恰13個月前,德國政府在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推出"工業4.0"戰略,開展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建立一個高度靈活的個性化和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以期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
中德兩國建交40余年來,在制造業方面的合作已是的。合作初期,德國企業來華投資,盡管有或這或那的困難,但"中國市場吸引力和潛力遠遠大于困難",近幾年,隨著外匯儲備的不斷增加以及"走出去"政策的支持,中國企業逐步加大對德直接投資,希望取得德國制造"真經"。
什么是德國制造?自1887年走上工業復興道路,127年以來,"德國制造"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秘訣是什么?將于10月15日~18日盛大舉行的中德智造高峰論壇,將從中德企業家、技術人員的口中為您"還原"一個真實的德國制造。
127 年的密碼
"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布萊爾先生。"英國前首相布萊爾曾問德國經濟成功的秘訣,德國總理默克爾如是回答。"德國經濟成功的秘密是制造業"、"德國制造業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對于德國制造業的贊譽遍布,那么德國制造的大特點是什么?
"凡是我們生產的產品都是可以永久使用的,不會壞!"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副主席烏素拉·麥勒曾表示。漢斯·賽德爾基金會(Hanns Seidel Stiftung)成立于1966年,是多年在德國巴伐利亞州執政的德國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的下屬組織,聯盟的一些領導人兼任基金會的理事。其總部設在巴伐利亞州首府慕尼黑。
在與德國當地居民接觸中,他們用另外一種方式詮釋永久使用,"可以傳代"。從德國的漢諾威、科隆、海德堡再到法蘭克福,在中國被視作奢侈品的生活用品在德國則是生活必需品。"我們從小使用的都是這些品牌的東西,從來沒壞過。"來自德國的一些企業家接受訪問時如是說。的確,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感嘆于德國的鍋可以用一輩子、德國的刀可以傳世、德國的鐘可以世代走下去,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曾經的德國制造是"偷竊、、偽造"的代名詞。
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注明"Made in Germany",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127年來,德國制造從"假冒的低等品"逐漸成為"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2008年后,更是成為"一枝獨秀",在專家看來,德國制造之所以譽滿全球,秘訣之一是德國擁有穩定的職業教育體系,為德國制造提供源源不斷的高素質的熟練勞動力。秘訣之二是國家科技創新體系,該體系迅速將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的產品標準。
中國救了"大眾"
"我相信,當德國制造和中國制造真誠牽手合作,我們所制造的將不只是高質量的產品,更是兩國人民的幸福和理想。"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底訪問德國時對兩國制造業的合作表達的良好祝愿。
傳世的品質不僅僅是德國的一張名片而已,更是德國制造企業打開以及贏得國際市場的鑰匙。對于中國市場的開拓,德國企業從上世紀80年代就已開始,而且收獲頗豐,在德國被戲稱為"國企"的大眾汽車公司"起死回生"的經歷就是好的范例。
德國的沃爾夫斯堡可以說就是一個為大眾所造的汽車城,其現代化的設計、如畫的風景令人贊嘆。在德國已生活近20年的李禮對記者說,"大眾的這一切都跟中國市場密不可分,可以說大眾是中國市場救活的。"
資料顯示,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政府誠意邀請外國汽車公司來華投資,以市場換技術,通過設立合資企業帶動中國汽車工業的發展。當時,美國公司只愿意技術合作,不愿合資。日本公司只想銷售汽車,不想合資辦廠。只有德國大眾汽車公司同意了中國政府的方案,果斷決定在上海設立上海大眾汽車公司。
據李禮介紹,"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大眾公司在德國汽車市場只是一個生產中低端車的公司,與寶馬、奔馳兩大廠商根本無法競爭,幾乎瀕臨破產。"
中國拋來的橄欖枝令大眾公司起死回生,向中國消費者出售桑塔納系列汽車,"其實,這些汽車都是在德國遭淘汰的滯銷品,很多中國人買了桑塔納之后需要更換零件時,德國方面根本沒法提供,因為在德國這一系列已經停產了。"
中國市場的巨大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大眾,大眾故將發展重點放在了中國,成為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外企汽車品牌。正是因為在中國市場戰略的成功,大眾現在收購了保時捷等汽車品牌。"
30多年來,越來越多的中國消費者接受"德國制造",中國市場也令越來越多的德國制造企業趨之若鶩。
德國維寶這樣一家已有近300年歷史的德國企業,在歐美市場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市場獲得成功之后,也將目光牢牢鎖定在中國。該公司的國際公共關系部經理Jessika Maria Rauch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表示,維寶將在中國推進戰略規劃,"加強在中國的品牌宣傳力度,將廚房用具更具針對性地推向中國消費者,同時在衛浴用品方面加強同中國的酒店、會所等的合作。"
英特諾集團首席執行官Paul Zumbuhl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就明確指出,中國是該集團業務增長快的市場,"目前中國市場的銷售額占整個集團的20%,未來這一比例將繼續上升。"只是,涌入的競爭者多了,中國市場這本"經"也就越來越難念了,"德國制造"究竟能靠什么能比其他制造念得更好?
Zumbuhl設定了英特諾未來將在中國所要達到的目標:"在中國市場投入更多的資金,并將中國市場與美國市場占整個集團的銷售比例從目前的40%提升至50%,而其中主要的動力來自于中國。"
顯然,Zumbuhl的底氣來源于近幾年中國市場給予英特諾的積極反饋。根據英特諾2013年財報顯示,2013年英特諾在亞洲地區的銷售額增長了近28%,在中國的訂單增長則高達32.7%。因此,英特諾將新的亞洲總部放在了中國上海。
工業4.0戰略
大眾的成功給德國的制造企業樹立了"典范",然而已不可能再出現另一個"大眾"。一方面,中國市場已開放30多年,企業競爭越發激烈;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已快速發展起來。英特諾上海分公司銷售部總經理汪丁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直言:"十年之前或者七八年之前,德國等歐美國家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在中國的售價可以高出中國本土公司的一倍、兩倍甚至更高,但是現在這種狀況已經越來越少,國外與國內產品的價差已經縮窄至20%或15%,甚至低于10%。"
對于保住這15%左右的價差而不令售價進一步降低這件事,不少德國企業還是很有信心,根源就在于德國制造企業的研發及創新能力。
"你們的產品一旦出售,買家就可以用一輩子,根本不會因為損壞或損耗而更換新產品,那豈不是同時也限制了客戶的重復購買率?"當記者問及這個問題時,Christian Hagmaier爽朗地笑道:"沒有一家公司是永遠一成不變的,隨著一家企業的生產規模、生產方式等一系列環境的變化,它的需求自然也會產生變化。而我們則會根據客戶需求的變化來不斷地研發新產品以滿足客戶的需求。"
研發及創新普遍被德國的制造企業視為生命力,在大眾汽車城內,年逾花甲、會說7種語言的汽車城講解員不斷地強調,"大眾的每一個設計師每年都要畫5000張原創的設計稿,必須使用手繪。"在談及這些年輕的設計師時始終充滿著一種驕傲之情。
事實上,自18世紀以來,德國已推出四波工業戰略。18世紀引入機械制造設備為"工業1.0戰略";20世紀初的電氣化為"工業2.0戰略";20世紀70年代大規模、大批量的簡單化生產模式為"工業3.0戰略"。隨著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高度融合,2013年4月,德國政府力推新工業戰略,德國媒體稱為"工業4.0戰略","在制造領域,產品制造工藝將與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軟件與自動化技術的深度交織產生新的價值模型。"
在此次德國漢諾威舉行的2014年國際物流技術展覽會(CeMAT)上,英特諾向全球展示其新型內部物流模塊式輸送機平臺。根據不同的需求,英特諾可以為客戶量身定制應用于不同驅動裝置的輸送機模塊。新型零壓力的輸送設備采用24 伏驅動技術,并放棄了對氣動制動器的使用,經測試證明能夠大幅地降低能源消耗。英特諾將在 2014年率先在歐洲市場推出新的輸送機平臺。 2015 年初,將推廣到美洲和亞洲市場。
"雖然,我們的產品比其他公司產品的價格要高一些,但是我們提供的技術可以為客戶節省更多的人力成本和能源消耗,一旦客戶進行系統的成本計算,往往會更愿意花多一點的價錢來購買我們的產品。"汪丁旺指出,"韓國都樂集團通過使用我們的設備而節省了30%的電費。"
盡管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換擋,但Zumbuhl對中國市場依然信心滿滿,"中國市場潛力大于許多其他國家,既然我們定下來要發展中國市場,那么就會持續進行投入。"
英特諾集團執行副總裁、亞洲區總裁夏本春博士表示,中國電子商務、冷鏈、食品等細分行業的爆發性發展進一步推動了市場對內部物流解決方案需求的上升。"英特諾主要致力于為機場、快遞和郵政業、配送中心和食品加工業等行業提供專業的物流解決方案,預期未來幾年中國市場對內部物流技術、設備、解決方案的需求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這將為我們在中國的業務發展繼續提供強勁的推動力。未來英特諾將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充分把握中國市場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對于英特若而言,Zumbuhl認為取得市場份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符合客戶的需求,"不僅是現在的需求,還要更多地考慮到未來的需求。"英特諾上海分公司銷售部總經理汪丁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雖然英特諾在中國機場輸送機的市場占有率很高,但是我們公司的產品銷售很少跟終端購買者直接接觸。機場的輸送、分檢等設備的采購往往都是通過招標的方式進行。"
中國投資客
德國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說,生產財富的能力比財富本身更為重要。中德建交40余年,兩國無疑具有巨大的互利合作空間,在德國推出工業4.0戰略之時,中國正走在從"制造"向"創造"邁進的路上。
當前,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兩面夾擊的困境,上有成熟的日韓產品,下有大量同質化的本土產品。因此,中國企業希望利用"德國制造"提高產品質量,以此走好制造業的"后一公里",所以近幾年中國企業在德國投資趨勢上升。
根據德國聯邦央行今年4月的新數據統計,中國在德國的直接投資累計額從2007年的4.28億歐元增長為2012年的13.88億歐元。據中國商務部新統計的數據,2013年1月至9月,中國在德直接投資金額達6.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上漲37.7%。
"2013年中國是在德投資項目數量第三大的國家,有139個項目,與第二位的瑞士僅差1個項目,與位的美國只差9個。"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的總經理約爾根·弗里德里希透露,"總結來看,汽車制造、機械工業以及電子行業是中國企業看中的行業,比如機械制造與電子技術方面,北京機床廠和上工申貝分別在科堡和比勒費爾德有投資。信息通訊技術方面,華為西歐業務中心設立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華為技術德國公司現在有3個子公司,20個分支機構和6個研發中心,過1500名員工;中興歐洲總部也設在杜塞爾多夫。"
德國安永股份有限公司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13年中國投資者共收、并購120家歐洲企業,達歷史高水平,其中以德國及英國企業為多,各占25家。據德國《報》報道,截至2014年上半年,中國企業對德國企業完成了總價值過350億美元的98起收購和合并,其中82%的收購案發生在機械、汽車和化工等制造業領域。
記者手記:
以上是記者在走訪、調查、探尋中得到的關于德國制造與中德合作前景的一種解讀。對于化工橡膠行業而言,更深入、更細膩的一種聲音是:中國將于技術和營銷兩端,在國際合作和國際產業布局中找到新位置……2014年10月15日,在橡博會期間召開的中德高峰技術論壇中,來自德國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海爾集團的企業家與行業專家將就近年來收集到的行業數據做出分析,或許將為中國企業揭開未來合作的通路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