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智能制造:中德專家論道: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 更新時間:2015-6-2
分享到:
智能制造:中德專家論道: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

導讀: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兩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路甬祥在主旨報告中稱,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產值占全球比重1/3,機電產品進出口額2.16萬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55.7%,已成為全球制造大國。就整體而言,發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優勢,付出了沉重的資源與環境代價,仍處于價值鏈的低中段,還不是制造強國。他希望“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成為中德一個“同創共贏”的機會。

  周濟: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

  5月中旬,由中國工程院、工信部、中科院主辦,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德國機械設備制造業聯合會(VDMA)、西安交通大學共同承辦的中國工程科技論壇“2015智能制造國際會議”在京閉幕。本次會議的主題是當下熱門的“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會上,中德兩國的高層及專家同與會代表分享了踐行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實戰經驗,為大家帶來了一場制造技術的盛宴。

  路甬祥:希望中德制造業“同創共贏”

  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兩院院士、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榮譽理事長路甬祥在主旨報告中稱,2014年中國裝備制造產值占全球比重1/3,機電產品進出口額2.16萬億美元,占進出口總額55.7%,已成為全球制造大國。就整體而言,發展主要依靠要素投入和低成本優勢,付出了沉重的資源與環境代價,仍處于價值鏈的低中段,還不是制造強國。他希望“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成為中德一個“同創共贏”的機會。

  周濟:智能制造是中國制造2025主攻方向

  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理事長周濟院士的報告主題是“智能制造——中國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作為“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主要起草機構——中國工程院的這位掌門人表示,中國制造2025共分五大工程,其中智能制造是主攻方向,其他四大工程為制造業創新建設工程、工業強基工程、綠色制造工程、裝備創新工程。中國制造將分兩階段實施,個階段為2015年到2020年,推廣數字化網絡技術的應用,部分行業和企業開展智能化技術試點和示范,如大力推進“數控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第二階段為2020年到2025年,將大力推進網絡化、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如著力推動“智能一代”機械產品創新工程。

  OliverWinzenried:邁向工業4.0工業安全至關重要

  威步信息系統有限公司創始人兼執行總裁OliverWinzenried分享了“工業安全:促進工業4.0發展并催生新的商業機會”專題報告,就如何使用先進的加密方法來防止當今產生的工業威脅問題和如何使用靈活的技術開闊新的業務機會做了說明。他認為,在邁向工業4.0的今天,工業安全至關重要。雖然工業4.0增加了信息溝通的速度、效率和質量,但同時也帶來了信息泄露等諸多風險。他在報告中給出了應對工業危險的具體解決方法,并展示威步在企業中的應用實況。后指出,所有的生產系統,都要一個有效的信息安全系統來保證設備和產品不受篡改和干預,抵御偽造和互聯網IP盜竊,并確保所有密碼和數據的安全。另外,企業可通過降低成本、開拓新業務以帶來連續的收益流和提供額外的售后服務來創造新的商機。

  WolfgangScheremet:工業4.0平臺對教育影響是巨大的

  德國聯邦經濟與能源事務部工業政策司司長WolfgangScheremet博士分享了“工業4.0——德國制造經濟的數字化”主題報告。他在發言中提到,工業4.0平臺對于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他宣稱,“動態數據平臺”可以實現教育技能的識別和人才教育的需求,從而更好地連接政府教育部門、企業、高校,使得教育可以完全跟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而實現“實時政策PolicyinReal-time”。不得不說,一向嚴謹的德國人,概念上一向落后于敢做敢說的美國,而此刻提出的想法,也是如此大膽。工業4.0在全球營銷的成功,顯然也是讓德國工業界和政府人士,膽肥心壯了很多。

  張明才:實現由制造商到制造服務商的轉變

  中國西電集團副總經理張明才分享了西電集團踐行“中國制造2025”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基本做法。在制定西電2025政策目標的時候,把十年分成了兩段。到2020年,西電要聚焦行業,占領行業的技術,重點突破數字化、智能化制造。中國西電集團總經理張雅林曾提到,在漢諾威博覽會上參觀時受到很大的震動,但在展覽上看到的是裝備、技術,還有很多東西看不到,比如說共性技術的研究,企業轉型的路徑。這五年,西電還要研究轉型的路線,通過這五年要大幅提高中間業務的增加值率。第二個五年主要是從人才隊伍、智能化工廠的應用以及由生產型企業向生產服務型企業轉變,制定解決方案,打造新的品牌,進入到國際行業的陣。西電2025的發展主要是圍繞“中國制造2025”的思想,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的關鍵環節,匯總起來就是幾句話,要實現產品技術、制造技術、共性技術支撐,終實現由制造商到制造服務商的轉變。

  HeinrichMunz:工業4.0是制造行業數字化

  HeinrichMunz先生是庫卡機器人有限公司CEO、系統開發工程師,同時也是德國工業4.0平臺基礎架構標準方面的發言人。他在報告中提出,庫卡對工業4.0的定義是對于制造行業的數字化。我們現在的生活和15年前的生活相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9年比爾蓋茨曾經提出,互聯網將從根本上改變對于商業的新規則,現在的確應驗了。但在1999年,只考慮了人聯網,現在又出現了新的名詞———物聯網。新技術的出現,推動或者開啟了工業4.0。庫卡機器人公司制造機器人并不是為了替代人工,而是作為人的輔助,與人類進行合作。今天人工操作的制造行業,未來不僅僅有人,還有很多的機器人。為了能與人直接進行交流,機器人需要有非常敏感的傳感器,需要能移動以及實時反饋,實現這一切都需要技術的支持。

  王海濱:“數字化企業”將是邁向數字化未來的合理路徑

  西門子(中國)有限公司執行副總裁兼數字化工廠集團總經理王海濱進行了“數字化企業——通往工業4.0之路”專題報告,提到了在互聯網時代環境下,西門子企業對工業4.0的理解,包括工業4.0的特征、涵蓋范圍及目的,并就如何邁入工業4.0的具體路徑做了分享。他指出,面對當前制造業的各種挑戰,西門子聚焦在電氣化、自動化和數字化,并積極采用新的技術發展。西門子數字化工廠就是應對工業4.0要求所形成的“數字化企業”解決方案,做到了使用自己的解決方案制造自己的產品,其解決方案的核心是基于“Teamcenter”平臺的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制造執行系統以及完全集成的自動化的軟件組合。后,他強調“數字化企業”將是邁向數字化未來的合理路徑。而數字化企業軟件組合、工業通訊網絡、自動化安全以及特定服務,是實現“數字化企業”的關鍵步驟。

  李伯虎:未來應著重建設智能云生產系統

  中國航天航空大學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伯虎做了題為“智能云制造(云制造2.0)——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智慧制造模式和手段”的報告。在報告中,他首先簡要介紹了智能云生產系統的概念、特征和核心技術,列舉了智能云生產系統在中國的應用情況,包括landinggear模擬系統、智能城市云制造、TianZhinet云智能服務系統等經典案例。隨后他提出,未來我們應著重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能云生產系統,關注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技術與智能云生產系統的融合,并在實施該技術時注意建立創新體系、相關標準以及評價體系等。后他在總結中指出,智能云生產系統是互聯網時代的一種智能制造方式,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我國更好的落實“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計劃。未來,智能云生產系統將在“創新驅動”和“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道路上不斷發展,并且它的發展需要建立在各國的交流與合作之上。

  Leinenbach:用經驗實例介紹實施工業4.0路徑

  Leinenbach先生作為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的代表,與大家分享了博世蘇州公司如何實施工業4.0的經驗實例。博世蘇州工廠通過對數據進行實時在線,采用云自動傳輸系統,并結合云系統開展無紙化辦公,將工業4.0的智能化方法與理念深入到生產優化中。在傳統的電子行業中制造和供應中,制造和交付是不關聯的,制造執行系統(MES)只或控制公司內部的制造過程。在智能的生產活動中,傳感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將供應商和客戶連接到一起。根據不同用途,定制不同的傳感器以收集數據,對物流狀態進行實時,不僅能夠監測供應商的機器是否正常運行,終為其提供更好的服務、做出更快的決策、優化生產活動。

  Clas Neumann:ERP如何在工業4.0時代中演變和發展

  SAP全球實驗室網絡與快速增長市場戰略副總裁ClasNeumann先生介紹了企業資源計劃(ERP)如何在工業4.0的時代中演變和發展,包括ERP提供的解決方案(智能制造執行,物流連接,預見性維護等)、未來將出現哪些解決方案和技術以及這將如何改變產品、增值服務和商業模式的基本價值等。他還與大家分享了巴西智能數字農場等3個ERP實施的成功案例。后,他提出了我國要成功實現工業4.0亟須解決的六個重要問題。

  BernhardDiegner:工業4.0出臺并非一帆風順

  德國電子電氣制造商協會(ZVEI)研究、人才發展、工程生產部門主任BernhardDiegner,給出了工業4.0組蹣跚成長的經歷、動態與成果。他認為,這是中國人應該靜下心來學習的內容。從2009年開始,德國人就在試圖提出合適的概念,來表達德國工業升級的需要。幾經發展中,直到2013年“工業4.0”確立為核心概念,2014年大行其道,完成標準定義和白皮書;而在2015年3月CeBIT展會上,正式發布國家級的工業4.0頂層框架,從戰略、標準、研發和安全實現了實體架構的構建。

  Bernhard談到工作組碰到的主要問題包括:剛開始起步階段進展很緩慢,只能就有限的三個話題形成三個工作組,感覺覆蓋面太窄;不同行業、部門對話很困難,宛如巴比倫通天塔的溝通障礙;系統復雜性過想象;同時完全缺乏國際化的策略。而好消息是,他們終完成了漂亮的答卷。

  Bernhard在其發言結束的時候,使用了一個意味深長的詞——“喚醒了全球的意識”。

  Peter OswaldandWuTieli:為智能工廠提供適合的方案選擇

  維世多物流系統(上海)有限公司總裁PeterOswald及銷售總監WuTieli做了題為“制造行業的自動化立體倉庫”的報告。隨著各國人口不斷老化、制造行業日益增加的復雜性與交互性、技術的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我們將有限的人力資源解放出來,讓他們帶來更高的附加價值。自動化是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途徑。對制造業來說,未來工廠將開展互聯合作,自動化立體倉庫在其中將作為工業革命的重要推動者,是工業4.0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可以少的勞動力需求,設計大密度的存儲,不論是暫存還是長期庫存,都能實現工廠倉庫中生產流、輸送流和運輸流的結合,優化存儲揀選策略和倉庫管理系統。根據不同的需求,或對應不同的智能工廠,提供相匹配的解決方案,從前期數據分析、目標設計、概念設計,直至整體和實施,為智能工廠提供適合的方案選擇。

上一條 上一條:中國制造:圖解《中國制造2025》之三:我國制造業發展面臨的形勢和環境
下一條 下一條:智能制造:智能制造將成我國制造業發展下一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