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獨有偶,在今年6月份“裝備中國,長沙論道”高峰論壇上,三一重工總裁向文波在總結湖南工程裝備行業“三劍客” 成功經驗時也說,三一重工是學生辦廠、中聯重科是科研院所辦廠、山河智能是專家辦廠。
縱觀近幾年帶領我國工程裝備工業迅速崛起的知名公司,一個共同點是,被稱作“書呆子”的行業內的技術專家成為這些企業的領軍人物。比如中材國際董事長劉志江就是教授級工程師,曾任天津水泥工業設計研究院院長兼黨委副書記,曾獲政府特殊津貼、獲省部級有重要貢獻的中青年專家、中國工程設計大師稱號,是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總裁王偉也是國家注冊咨詢工程師,教授級工程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山河智能等的情況莫不如此,擔任董事長、董事、高管的不少都是業內專家。
伴隨著這些專家型企業家的崛起,知識無價、創新無價的價值觀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技術專家的身價也因此倍增。“搞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已經成為這些企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經驗。
向文波認為,“三劍客”成功的根本因素在于體制上的創新。他認為,湖南歷史上是農業大省,工業基礎薄弱,因此湖南發展工業的念頭強烈,這為產業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發展環境。
這種觀點的支持者認為,體制改革促進了民營經濟的發展,而民營經濟重獎人才的靈活機制促進了人才的流動、調動了人才的積極性,形成了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人才價值不斷提升的良性循環。
不過,除了三一重工、山河智能等民營企業外,中材國際、中聯重科等一大批國有控股企業近年來也在不斷發展壯大。因此,有觀點認為,企業的所有制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改革開放以來經營管理知識、經驗在全社會的普及和積累,政府實現職能的轉變,遵循市場經濟規律,減少對企業正常經營管理的干預,積極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扶持、引導企業發展壯大才是主因。
或許還有很多其他的理由可以用來解釋我國工程機械行業近幾年的巨變,但是如果要歸結為一句話,“改革開放三十年來不斷的市場經濟洗禮”應該是個不錯的總結。因為無論是企業所有制的不斷變化,還是經營管理知識、經驗的日益普及,亦或是政府職能的根本轉變,莫不是不斷改革開放,依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