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浪潮集團副總裁、齊魯軟件集團首席執行官王柏華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我們的軟件企業應該抓住中國巨大的工業市場,大力發展軟件應用基礎平臺,通過標準推進、產用互動、企業攜手來大力推動中國的應用基礎平臺產業化的建設。
我國正處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的關鍵時期,為此,“五化并舉,兩化融合”的戰略思想,將信息化推到新的高度。而兩化融合如何落地實施,切入點何在相繼成為業界下一步探討的重點。專家認為,從我國傳統產業的分布狀況以及現狀來看,大力發展工業軟件可作為推動兩化融合的切入點。而我國的工業軟件,目前大多數還主要依賴引進,價格高昂的同時,還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兩化融合和產業現代化的進程。因此,如何發展中國的工業軟件,進而推動兩化融合的進程,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工業軟件成兩化融合切入點
工業軟件,顧名思義是指專門為工業部門所使用的軟件,其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嵌入式軟件,它可以細分為操作系統、支撐軟件(嵌入式數據庫和開發工具)、應用軟件等,他們被植入嵌入式系統之中,達到自動化、智能化的控制、監測、管理各種裝備、機器和系統運行的目的。另一類則是各種工業部門專用的軟件,從產品研發,產品設計,產品生產、流通,生產管理等不同方面,實現生產和管理過程的智能化、網絡化管理和控制,包括各種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輔助制造(CAM)、輔助工藝流程(CAE)、輔助生產計劃(CAPP)、產品數據管理(PDM)等。
就工業軟件對傳統工業的推動作用而言,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日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工業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產力,例如鋼鐵、能源、材料、交通、制造業等,在很大程度上是物質的、有形的、可見的。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新的生產力,如信息的采集、處理和傳送能力,各種軟件,各種信息和知識的生產和利用的工具,通信系統等等,則在很大程度上是非物質的、無形的、似乎是不可見的。事實上,工業革命所形成的產業優勢是一種硬優勢,而信息革命所形成的產業優勢是一種軟優勢。在信息時代,兩種優勢缺一不可。就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兩化融合不僅要發展硬優勢,更要發展軟優勢。
他認為,工業軟件是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劑,也是軟優勢的體現。能夠使傳統工業化意義上的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生產裝備具備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特征的核心技術,就是微電子技術和工業軟件技術。沒有工業軟件就不可能在工業化的硬優勢基礎上形成信息化的軟優勢,也就沒有兩化融合。因此,推進兩化融合,工業軟件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促進我國工業軟件的發展,不僅是兩化融合的切入點,也是促進我國軟件產業調整升級的切入點。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業軟件與“兩化融合”也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關系。華中科技大學教授王加斌日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認為,工業軟件是“兩化”的融合劑,“兩化融合”同樣也是促進軟件產業調整升級的落腳點。工業軟件是能夠使機械化、電氣化、自動化的生產裝備具備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特征的核心技術。它不是一般意義的軟件,而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終目標是提供一個面向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網絡化、協同化、開放式的產品設計和制造平臺。
國產工業軟件待突破
從對推動我國工業升級以及作為“兩化融合”切入點來看,工業軟件在我國軟件產業和信息化工作中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然而,從我國工業軟件發展現狀來看,目前工業軟件大多數還主要依賴從國外引進,價格高昂的同時,更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兩化融合”和產業現代化的進程。
據介紹,我國工業軟件的發展還比較落后。周宏仁表示,在2007年《中國信息年鑒》所介紹的幾十個行業信息化發展情況中,很少有著者討論該行業工業軟件的現狀及其與行業信息化的關系。2006年,我國軟件產業總產值約為4800億元。其中,嵌入式軟件為1028億元,但大部分用于數字電視、手機、PDA(個人數碼助理)等產品,涉及生產過程信息化的工業軟件極少。因此,工業軟件的落后和匱乏極大地制約了我國“兩化融合”和產業現代化的進程。
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電網數字技術研究所綜合程序室副主任安寧日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電力行業本身地位重要,屬于敏感行業,在信息管理和人力管理上具有中國特色,且電力信息化正在快速發展階段,產品需求、信息流程等相關基礎可能出現頻繁調整的狀況。因此本土電力軟件在理解行業需求,提供系統維護服務方面均具有較好的優勢。但國產軟件企業的技術積累較為薄弱,技術開發實力不強,工程管理經驗不足,導致軟件產品水平一般低于國外產品。
對于發展中國國產工業軟件,周宏仁認為,針對工業軟件的特點,發展工業軟件必須促進兩類專家的合作。各行業的科學家和工程技術專家往往認為工業軟件的開發和生產不是發明創造,不是技術創新,只是科技成果的軟件化,因此往往在某種程度上鄙薄工業軟件,不愿意獻身其中,因而影響了工業軟件的發展。實際上,工業軟件也具有極大的創新性,而且對生產力的提高幫助極大,經濟效益也極好,對需要的科學家和的工程技術專家參與其中。推動工業軟件的發展,必須從政策上鼓勵、激勵、促進科學家或工程技術專家與軟件專家共同組成研發團隊,合力開發工業軟件。
浪潮集團副總裁、齊魯軟件集團首席執行官王柏華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我們的軟件企業應該抓住中國巨大的工業市場,大力發展軟件應用基礎平臺,通過標準推進、產用互動、企業攜手來大力推動中國的應用基礎平臺產業化的建設。
創新須以企業為主體
發展我國的工業軟件,在國家政策推動的同時,在應用普及方面,更需要中國企業自身的推動。針對上述我國工業軟件發展起步晚、主要靠國外引進的現狀,需要中國企業在引進、吸收消化關鍵技術的同時,快速使之國產化,進而發展國產工業軟件。
在流程制造業和離散制造業中,我國國民經濟支柱產業之一的鋼鐵行業屬于流程制造業,其工業軟件建設經驗值得借鑒。中國鋼鐵協會信息化自動化推進中心副主任漆永新日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鋼鐵行業信息化領域,寶鋼、武鋼、鞍鋼等企業吸收消化了引進的MIC碼技術,不但獨立開發本企業的產銷一體化系統,而且形成了或者正在形成自主創新的技術。
此外,在軟件提供商方面,我國自主軟件廠商上海寶信軟件、北京紅河谷、湖南視拓、創智等一批軟件公司,依托行業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漆永新告訴記者,這些企業的產品以鋼鐵企業的MES為核心,向上延伸到了ERP,橫向擴展了計量檢化驗功能,完善了國產工業軟件的應用領域。
在離散制造業領域,企業更加注重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王加斌認為,在此領域應廣泛推廣和深化PLM(產品生命周期)相關技術應用,提升制造業企業的產品創新和研發管理能力,在提高設計創新和研發管理等方面尋求進一步的提升,努力探索從“制造”走向“創造”的成功之路。他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PLM技術和解決方案是繼CAD/CAM之后發展起來的新一代產品創新和協同管理解決方案,其本質是以制造企業的產品數據為核心,解決從用戶需求、訂單信息、產品開發、工藝設計、生產制造、維護維修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的不同類型數據的綜合管理、過程管理以及跨部門、跨區域和供應鏈協同工作的問題,從而增強企業響應市場需求的快速反應能力,縮短產品研制周期,在降低研制成本的同時進一步提高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