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4日審議并原則通過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被業界視為重大利好,它將刺激有“工作母機”之稱的裝備制造業加快自主創新,擺脫進口依賴,推動產業結構升級。
“三大亮點”提振行業信心
振興規劃強調了裝備制造業的戰略地位,要求依托清潔發電、特高壓輸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重點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結合鋼鐵、汽車、紡織等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
國信證券機械行業資深分析師余愛斌表示,國家對于裝備制造業的重視由來已久,本次規劃是對2006年6月國務院出臺的《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強調和補充,并在此基礎上呈現三大亮點:
首先是強調依托重點工程來推進裝備國產化。國內裝備制造企業對這一條可謂是期待已久,目前隨著國家4萬億元投資計劃的推進,大批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陸續開工,給重大技術設備需求帶來了較大增量。
其次是對基礎零部件的重視明顯增強。國金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董亞光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的裝備制造業都是“強整機、弱部件”格局,如工程機械在整機方面國內企業已做到了,但在關鍵的零部件如發動機、液壓件方面,還需要從國外大量進口。“如果國家能對某些重點零部件的自主研發予以立項支持,相信促進作用會很明顯”。
第三是支持骨干企業聯合重組。余愛斌表示,目前國外的裝備巨頭如GE、西門子都具備總承包、集成和研發制造等綜合服務能力,但國內大多數裝備企業還以制造加工甚至簡單組裝為主,整體競爭力不強。如果政府通過行政協調來推進行業聯合重組,對龍頭企業通過外延式收購來做大做強是極為有利的。
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既立足于當前解困,更著眼于產業長遠發展,提振了行業信心,也得到資本市場積極響應。2月5日,滬深兩市機械板塊漲勢明顯,盡管下午大盤震蕩回落,匯通能源、北人股份等仍強勢漲停,西北軸承漲幅過5%。
推動裝備自主化擺脫進口依賴
專家指出,裝備自主化是這一規劃大的亮點。機械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堪稱維系國計民生的“工作母機”,它不僅代表了一個國家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制造業發達程度,也關系到國家經濟安全。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是上唯一集盾構機研發、設計、制造和施工的復合型企業,其地鐵盾構機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而價格約為進口盾構機的2/3。公司董事長陳彬表示,到目前為止,除上海隧道股份能打中國人自己的品牌外,國內生產的盾構機均為美國羅賓斯、德國海瑞克、日本三菱等外商配套或合作制造。而合資企業生產盾構機的關鍵零部件都是進口的,不僅對國內上下游產業拉動力極小,而且,這些工程項目常因外方供貨不及時、技術及服務“卡脖子”而受制于人,甚至不得不聽任外方漫天要價。
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投資的一半以上依賴進口,光纖制造設備、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設備、石油化工裝備、轎車工業設備、數控機床、紡織機械、膠印設備等大部分市場被進口產品擠占,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每年的外貿逆差高達數百億美元。
陳彬認為,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的出臺,對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中國企業是重大利好,中國重大裝備制造行業有望在未來數年內打造出幾個大集團,在關鍵領域實現國產化,振興民族裝備制造業。
“振興規劃對我們是重大利好,預計公司的自航全旋轉起重船、節能環保型場橋等產品會明顯受益。”上海振華港口機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管彤賢說。
打破國產裝備市場化瓶頸期待細則出臺
上海電氣(集團)總公司副總裁鄭建華說:“目前裝備制造業的國產化難題,主要的還不是科技攻關,而是市場培育。規劃令人鼓舞的一條,就在于提出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
上海電氣電站集團近年來在電站設備自主創新領域攻堅克難,在核電常規島等發電設備領域取得多項技術突破,初步具備應用基礎,且價格大大低于國外同行。但國內用戶仍然傾向于選擇西門子等跨國公司產品,不愿意“吃螃蟹”的原因,除了對國產裝備的偏見和不認可、不愿承擔風險,國家缺少稅收優惠、加速折舊等政策扶持,也是重要原因。
專家表示,規劃鼓勵重點工程使用自主產品的重要性在于,一些國內企業已具備了生產和制造大型裝備的能力,但還沒有參與的機會,而很多項目主管方因看重國際巨頭的實力,傾向選擇國際產品。
“從這點上來說,規劃中提出的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國金證券機械行業首席分析師董亞光說,“雖然國產重大技術設備在某些領域和國外同行比還有差距,但這種差距并不是致命的。實施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起碼為國產設備進入重大工程提供了參與機會,如此一來它們才能在實際使用過程中不斷進步,進入良性循環。”
上海電氣電站集團總工程師袁建華表示,上海電氣近年來在60萬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核電汽輪機低壓焊接轉子等項目開發上投入了巨額資金,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們擔心的就是有技術、無市場,規劃提出對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的企業給予風險補償,解決了我們的后顧之憂,我們期待相關細則的出臺。”
經濟聚焦:裝備業 迎來三利好
國務院常務會原則通過紡織業和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
2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了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規劃細則正在緊鑼密鼓制定中,記者就有關問題采訪了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
“如果說2006年8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吹響了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的號角,那么,本次出臺的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可以說是我國裝備業發展的又一助推器,它既立足于當前的解困,更著眼于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規劃已經明確了方向性和政策性的調整方案,其中的‘三大亮點’給寒風中的裝備業吹來暖風。”蔡惟慈說。
依托重點工程
推進重大裝備自主化
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必須依托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規模開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工作。“這是規劃中的大亮點。裝備制造業是為國民經濟各行業提供技術裝備的戰略性產業,是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和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裝備自主化不僅關系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發展,更關系到國家的經濟安全。我國在發電設備、重型設備等領域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中低檔數控機床、中低檔大型工程機械等也已接近國際水平,但大型石化通用設備、高檔數控機床、高檔大型工程機械等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一定差距。”蔡惟慈說。
規劃提出了一系列推進裝備自主化的具體措施,如依托清潔發電、特高壓變電、煤礦與金屬礦采掘、天然氣管道輸送和液化儲運、高速鐵路、城市軌道交通等領域的重點工程,有針對性地實現重點產品國內制造;結合鋼鐵、汽車、紡織等大產業的重點項目,推進裝備自主化;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等。
近幾年,雖然我國在推進裝備自主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整體實力還比較弱,尤其在高精尖技術方面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在國內許多大型項目的設備招投標中,國產設備往往因得不到信任而無法中標。
如果國產首臺(套)設備總是得不到信任,那國內設備制造商就得不到實踐的機會,也就無法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也會越拉越大。為此,此次規劃明確提出,要建立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風險補償機制。
劍指“短板”
提高基礎配套水平
關鍵的基礎零部件是我國裝備制造業發展的“短板”。“本次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的另一大亮點,就是明確提出要提高基礎配套水平,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蔡惟慈說。
振興規劃對基礎零部件從之前“發展主機帶動零部件行業發展”轉變為“堅持整機發展與基礎配套水平提升相結合”,基礎零部件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振興規劃明確指出,要提升大型鑄鍛件、基礎部件、加工輔具、特種原材料等配套產品的技術水平,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業內企業認為,做好基礎零部件對推進裝備自主化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國雖然能生產許多大型設備,卻一直未能很好地解決關鍵零部件的問題,一些重要軸承、液壓元器件、高壓容器等長期依賴進口,使企業很大一塊利潤流失。
蔡惟慈建議,在國外零部件進口方面,對國內已經能夠生產的零部件進口取消免稅,對國內暫不能生產但主機有需求的仍進口免稅。研發方面,政府部門可以對基礎零部件技術研究給予減息貸款等經費支持或優惠政策,或由有關部門出面聯合高校等科研力量,重點突破中液壓元器件、軸承、發動機等研制難題;同時,政策引導、扶持,通過資產重組或并購組建數家大型基礎零部件企業集團。
調整結構
提升產業整體競爭力
“‘調整’是振興的基礎,也是振興的保證。本次規劃的第三個亮點就是既立足于當前的解困,更著眼于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它要求在促進結構調整中提升整個裝備業的競爭力。”蔡惟慈說。
據介紹,盡管我國裝備業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但產業積累的矛盾在這次經濟危機中也充分暴露,主要表現在:自主創新能力薄弱,重復建設問題突出,企業集團大而不強等。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防實力的重要體現,其中重大技術裝備是能體現一國裝備制造業水準的部分。機械裝備制造業對我國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產業升級、擴大國內需求、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至關重要。
“我國的裝備制造企業總體來說,仍然是大而不強,在關鍵領域、關鍵環節、關鍵技術上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現在的經濟形勢也是裝備業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的好時機。希望裝備制造業盡快成長起一批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的企業。”蔡惟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