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舉辦的中國工業現代化問題學術研討會3月1日在京召開,會議發布了《工業化藍皮書》,對我國15個重點行業的現代化水平進行了分析、評估。藍皮書指出,中國的工業現代化將于21世紀40年代前后基本實現。
課題組的主要成員、中國社科院科研局副局長黃群慧認為,為應對金融危機,我國近期推出了十大行業調整振興規劃,從某種角度看,可以將其看作各工業行業現代化的戰略規劃。中國工業進一步發展的戰略核心是在加快工業化步伐過程中積極推進工業現代化進程,此時提出振興規劃,無疑對推進我國工業的現代化進程具有重要作用。
關于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的推進,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副司長顧強提出了需要重視的幾個方面:一是工業化、信息化;二是軍民結合、軍工產業和民營企業相互擴大、促進;三是大公司、大集團與小企業互動發展;四是國有和非國有企業共同促進、共同發展;五是傳統產業和現代產業相互促進。此外,還包括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問題。
組織合理化程度低拖延現代化進程
《工業化藍皮書》發布的現代化水平指數所選擇的15個行業,包括煤炭工業、石油工業、電力工業(含電力設備)、醫藥制造業、通信設備制造業、計算機制造業、汽車工業、化學工業、機床工具工業、鋼鐵工業、水泥工業、船舶工業、食品工業、紡織工業、造紙工業等。這些行業的選擇總體上具有前后關聯度大、在我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地位的特征。這15個行業的工業增加值之和占整個工業增加值的60%左右,占整個GDP四分之一左右。專家指出,“十五”期末,我國工業現代化的整體水平已經過了國際先進水平的三分之一。加快制訂并實施相關工業行業振興計劃,提升我國重要工業的現代化水平,加快推進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對擺脫金融危機,提升我國經濟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藍皮書指出,雖然上述15個行業的現代化水平不同,阻礙各個行業現代化進程的因素及其阻礙程度也各有不同,但有很多問題是各個行業所共同面臨的。這包括:勞動生產率低,工業技術來源過多依賴國外,研發投入不夠,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先進技術自主研發能力有待培育,工業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待提高,資源環境約束的挑戰與日俱增,工業產業組織合理化程度不高,各行業尚存在低水平重復建設、總體產能過剩、單個企業規模小等問題。
具有代表性的是煤炭行業。通過對煤炭工業現代化各項指標的國內外水平確定及對比分析,終計算出我國煤炭工業現代化水平的綜合指數為23.1。這意味著,中國煤炭工業現代化水平大致相當于先進水平的23%。從評價指數值的情況看,煤炭工業在生產運行效率、技術水平、國際化程度、產業組織合理化程度及環保水平等方面,都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專家分析,導致我國煤炭工業總體現代化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煤炭工業仍然存在為數眾多的、缺乏規模經濟性和先進技術裝備能力的鄉鎮煤礦。正因為有這些小煤礦“拖后腿”,我國煤炭工業現代化的總體水平低于我國工業現代化水平綜合指數值28.72。
培育自主創新能力 關鍵是加大研發投入
藍皮書指出,技術來源過多依賴國外、研發投入不夠、自主創新能力薄弱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工業現代化水平提升的關鍵,因此,培育先進技術的自主研發能力是推進我國工業現代化進程的核心任務。
培育自主創新能力,關鍵是要加大研發投入。藍皮書對15個代表性工業行業的分析顯示,眾多工業行業在研發投入方面僅是國外先進水平的10%左右。2003年我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總額為1539.6億元,按匯率換算后,僅相當于美國的1/16;R&D經費占GDP的比重僅為1.32%,明顯低于美國、日本和韓國3%左右的水平;我國制造業的產出規模已占制造業產出總量的6%,而制造業R&D投入僅占制造業R&D投入總量的0.3%。
更重要的是,我國很多企業沒有把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結合起來,不斷重復引進技術,導致對國外技術資源的過分依賴,產業技術創新能力并沒有相應增強。產業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從長期看必然影響到我國產業的升級和在國際分工體系中地位的提升。
還要看到,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不僅引進國外技術的成本日益提高,而且越來越難以獲得真正的先進技術。在未來的工業化進程中,現有以技術引進和技術模仿為主的技術供給模式發展空間日趨狹小,要保持經濟不斷發展并提升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就必須轉向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技術供給模式。然而,根據目前國內企業的技術積累和技術學習能力,要順利地實現技術供給模式的轉換還面臨較大的困難和障礙。如何把自主創新與技術引進、消化吸收結合起來,更多地以自主創新作為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已經成為工業現代化進程中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專家認為,培育我國工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除了要加大研發投入外,從產業發展角度看,當前還要加快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
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為保持工業生產過程的連續性、促進工業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提高生產效率提供保障服務的服務行業,F代生產性服務業是社會化分工的結果,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它的主要功能是為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提供服務產品,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包括物流、研發、信息、中介、金融保險及貿易等相關服務。
現代生產性服務業是高新技術和新產品研發的重要推動者,而且能引導制造業部門的技術變革和產品創新。因此,大力發展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對我國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