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里主要是要從技術層面建議,就是說,國家應當投入巨資,研空小煤窯的自動化產煤技術。
中國和外國的情況不同在于,中國的小煤窯特別多,不象國外都是巨大的煤礦。那巨大煤礦的先進開采技術,已經有了不少,包括把一座山頭給炸掉,但是,小煤窯的自動化技術,國外也沒有太多的好設備。當然,如果有,我們也可以想辦法仿制,只要國內能夠生產,成本也就會迅速降下來。
這一點有一個類似的比喻就是中國的耕地也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多,因此,為什么國外并不流行手扶拖拉機而國內流行?因為手扶拖拉機就很適應這么一小塊一小塊的耕地。因此可以認為手扶拖拉機是中國的一個很好的發明。
我認為,對小煤窯的自動化開采,從實用的角度講,應當從現在已經有的技術著手。因此,科研人員應當先觀察一下整個小煤窯的采煤的各個環節,從掌子面挖煤,到怎樣把煤運出來,整個過程中,那個環節可以設計出自動化的機器。現在單片機都是很便宜的,科研工作中困難的是需要雇用大量的計算機軟件編程人員,而且編寫的程序還需要反復調試。
我的意思是,并不是一開始就打算搞一個很深的課題,就一定要弄一個全自動開采。因為,在模式識別技術還不過關的時候,半自動化是一個好的選擇,從半自動化,到全自動化,要有一個不斷升級的過程。就是說,近期目標不是無人工作,而是盡量減少下井的人,比如,從一百人減少到十人,再減少到一人,有一些調節的工作,觀察和識別的工作,就由一個人進行。
或者,如果一個自動化機器的架設之初,需要有十幾個人下井,一旦調整好了,那就十幾個人出井,只留下一個到兩個人在井下。那么,因為多人大多數情況是呆在井上的,下井的時間不長,而且觀察好時機,在下井的時候反復強調安全,這大家就容易接受,如果天天下井,反而容易產生麻痹心理。
象這種小煤窯自動化開采設備,要說貴,能夠貴在哪兒?單片機便宜,機械只要設計好了也不貴,現在的汽車不就是機械嗎?汽車多便宜啊。因此,現在的產品都是研發貴,研究出來之后一批量生產,就不貴了。國外是賣不出去的,因此別想著創外匯,但是國內是有需求的。只要自動化機器的成本比雇人低,小煤窯的老板肯定也會選用的。例如耕地,人用鐵鍬翻土那的確就是比不上拖拉機。想要實現半自動那總是可以的。全自動?模識識別的困難太大,總是需要有人參與調整的。因此,目標是下井的人少,越少越好。
如果還是出礦難,如果一次只死一個人,那么,新聞報道說某某地方煤礦瓦斯,一人身亡,那感覺就和交通事故差不多,政府的面子上也好看得多。因此,就沖著政府的面子這個形象工程,投巨資研發小型自動化開采設備也是好的。一般私人資本家不肯干這種研發的事情,是因為風險太大,早期投入成本太多,當然不敢造次。因此,早期的研發就是要國家投入巨資支持的。
而小型自動化開采設備一旦研發成功且推廣,一個后果就是所有的小煤窯的煤都被迅速挖光。這是好事,從現在看,有什么辦法?你就那么點煤在地下,說多也不多,不挖吧總有人惦記,你索性迅速把它們都給挖完了,鄉親們也就沒話可說了,啥矛盾也就沒有了,那個時候再靠舞龍燈旅游致富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