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正在逐步加深,號稱九省通衢的湖北武漢也不能獨善其身,工業總產值增速逐月回落,但武漢工業2008年全年依然發展強勁,工業生產增速連續5年達到20%以上的高增長。目前,武漢光谷、武漢汽車、武漢造船、武漢機床四個制造業依然呈現勃勃生機。
武漢光谷:“寒冬”似乎很遙遠
“武漢•中國光谷”國家級高新區和光電子基地,是中國大的光電器件、光纖光纜、激光、移動通信系統與終端產品的研發和生產基地,2008年武漢光谷企業總收入實現1750億元。其中代表企業為中芯國際、烽火通信、長飛光纖、華工團結(激光企業)、新光電、武漢富士康等。
2009年1月,武漢光谷新光電公司紅光高清NVD視盤機進入家電賣場銷售,中國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清視盤機。
富士康武漢科技園一期投資10億美元,全部建成后,員工總數達到20萬人,年產值1000億元。2008年,武漢富士康承接了450萬臺電腦和600萬臺相機的代工業務。2009年武漢富士康將承接惠普1600萬臺電腦的代工訂單。
武漢汽車:振興規劃吹“暖風”
武漢汽車業的特點是高度集聚,95%都聚集在100多平方公里方圓之內,擁有7家整車企業和160多家零部件企業,其代表是神龍和東風本田。
國家振興汽車產業規劃的出臺,對神龍是一個重大利好,因為其七成產品集中在1.6升排量。今年1月份,神龍汽車的一些車型同比銷量增幅高達50%。
如果說神龍的2008年是一個“寒冬”,東風本田一直卻是“暖春”,額完成15萬輛的年初目標。
此次汽車振興規劃著重提出要實施新能源汽車戰略,推動電動汽車及其關鍵零部件產業化,支持汽車生產企業發展自主品牌。東風是國內早進行電動汽車研發和產業化的企業,并已投入76億元建設自主品牌基地。其中,一期產能為12萬輛,目前已完成投資13億元。
武漢造船:龍頭企業形勢喜人
船舶工業被譽為“綜合工業之冠”,是武漢的傳統產業。武漢規模以上造船和船舶配套企業共30家。
武昌造船廠主要制造軍用船舶和專用特種船舶,還承建了奧運場館、“神舟”飛船發射塔和三峽船閘等重大工程。青山船廠是造船50強,手持船舶訂單63艘239萬載重噸。
武漢船用機械有限責任公司生產的錨絞機、舵機、吊車等國內市場占有率,2008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1億元,同比增長60%以上。武漢重工鑄鍛有限責任公司船用大型鑄鍛件的產量全國,并成功研制了中國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船用柴油機曲軸。
武漢造船形勢喜人,但困難和問題也不容忽視。
目前武漢船舶配套產品的裝船率只有30%,而全國船用設備平均裝機率是40%。船用關鍵設備80%需要進口,而日本、韓國的自給率在90%以上。所以基礎零部件被納入裝備制造業振興規劃。
武漢機床:配套體系待改善
武漢擁有兩家著名機床企業,即武漢重型機床有限集團公司(武重)和武漢華中數控有限公司(華中數控)。
武重先后為國家重點工程項目提供了近2萬臺重大設備,并出口20多個國家。高檔數控系統是數控機床的大腦,是關系到中國產業安全、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核心部件,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就是中國數控企業自主創新的一個典型。目前,華中數控系統已有80余臺五軸聯動數控系統在航空、船舶、汽車、電力等行業的重要工業用戶中成功應用。但是,武漢機床行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如本地配套率低、功能部件發展滯后、專業化配套體系尚未形成,而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 (MTBF)、可靠性、精度與進口產品尚有差距。
裝備制造業調整振興規劃提出發展關鍵配件、基礎部件自主研發和生產,是武漢機床的發展契機。
武漢制造業在四個方面亟待加強
一是武漢應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
武漢的傳統制造業要實現設計制造和管理信息化,生產過程控制智能化、綠色化,制造裝備控制自動化、數字化。
二是加強第三方物流建設。迄今為止,武漢大中型制造企業一般都是自營物流。近日,相當于“自由貿易港”武漢東西湖保稅物流中心獲批,將能滿足武漢出口制造企業出口加工零庫存和服務外包的需要。
三是加強節能減排。武漢市65家大型工業企業的能耗占全市能耗近70%,2008年的單位產值能耗下降5%。但是,武漢的一些中型企業大多在觀望,小型企業普遍熱情不高。
四是加強產學研合作。武漢綜合科技實力和教育實力均居全國第三,但武漢市的科技資源轉化能力并不樂觀,必須集全市之力,才能將產學研結合推向一個新的高度。
3月3日,武漢市政府發布了《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促進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拿出了32條具體措施扶持企業。這32條措施涵蓋七大方面,包括改進政府服務、加強企業融資、支持企業開拓國內外市場、振興重點產業、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改善企業發展環境、加強全民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