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業的發展和中國經濟的全球化進程,中國已經逐漸成為制造大國,并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制造中心。但是以勞動力成本優勢為主要支撐的制造比較優勢,使中國制造普遍面臨著低利潤的尷尬和可持續的危機。從長遠看,中國制造要想由大變強,必須完成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躍遷,而技術創新能力則是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普遍性短板。
我們需要創新,我們渴望更多的像比亞迪這樣中國創造的奇跡,可是愿望和激情不能成為我們企業決策的全部。技術創新解決不了多數中國企業當前的問題,解決不了中國制造現實的瓶頸。我們必須謹防技術創新的陷阱。
創新不等于
殘酷的市場競爭,逼迫我們必須要成為行業的者,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技術是我們能夠想到的直接和有效的路徑。于是,許多企業在技術創新方面“揮金如土”,華為、奇瑞等企業的研發投入都過了銷售收入的10%。
但是,事實表明,即使率先完成了技術創新,也并不能保證企業就能取得優勢。從實現技術創新到市場之間,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干擾。
從外部而言,大部分的創新產品投放市場之后,并不能迅速被市場接受,而需要一個逐步被市場認可和接受的過程。從企業內部而言,即使企業從技術上完成了技術創新,但是新技術的應用可能需要新的專有設備的投入,員工需要培訓新的技能。巨大的技術轉換成本以及企業技術學習的路徑依賴,都形成了企業技術能力的剛性,這種剛性將自覺不自覺地排斥新技術的應用。企業于是在原有技術和新技術之前面臨著艱難而痛苦的選擇。
另外,企業技術創新的成功并不代表商業化運作的成功。產品的商業化運作還需要企業投融資能力、制造能力和營銷能力等的配套支撐和保障,甚至需要巨額的市場培育廣告宣傳投入。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缺失或者薄弱,都無法實現創新的。
創新不是企業成長的惟一途徑
分析日本、韓國和臺灣企業的崛起,作為市場曾經的追隨者和落后者,他們大多都經歷了從模仿到創新、從代工到創造的艱難成長歷程。近30年來,中國制造業也在積極地進行技術引進,但是我們的引進卻存在兩個致命的偏失,一是重硬件輕軟件(技術和管理),二是重引進輕吸收,結果往往是引進-落后-再引進-再落后。因此,盡管我們積累了30年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中國還沒有真正出現一批級的制造企業,中國的整體制造水平與先進水平還有不小的差距。對多數中國制造企業,我們當前迫切需要的不是我們的技術創新能力,而是以持久戰的心態進行腳踏實地的模仿與學習,積累提升我們在設計技術、可靠性技術、制造工藝流程、基礎材料、基礎機械零部件和電子元器件、基礎制造裝備、精益制造、柔性制造等的基礎技術能力與制造能力,實現企業的茁壯成長。
中國市場是個多層次、多結構的不平衡市場。我們的發達省市已經達到國際發達國家的水平,而我們的落后省份還和某些落后國家在一條起跑線上。東西部的差距、城鄉的差距以及日益融合的國際市場,為我們提供了大縱深的市場舞臺。在這個舞臺上,我們既需要能夠挺進歐美的創新產品,也需要大量滿足我們西部和農村廣大市場需求的基礎性傳統產品,這些傳統產品比拼的不是創新性和科技含量,依然是傳統的成本質量。面對如此縱深的市場需求,技術創新不是我們成長的惟一選擇。
從產業分工看,個性化的過剩經濟導致了企業的競爭是柔性和速度的競爭。規模不再是優勢,單個企業的能力也越來越難以支撐日益復雜而殘酷的柔性與速度的要求。于是,企業開始專注于自己核心競爭力的構建,而把不擅長的能力通過供應鏈的強強聯合予以彌補,通過供應鏈形成虛擬企業來提升競爭的柔性和速度。技術研發、制造、營銷、服務都是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環節。
創新是刀尖上的華爾茲
成功的創新,能夠讓企業實現華麗的轉身,甚至躍遷為產業的領跑者。但是,技術創新就像刀尖上的華爾茲,如果沒有扎實的腳底功夫,轉身的沖動只會加劇刀尖的刺傷,甚至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事實上,技術創新的成功率是相當低的,即使在美國,基礎性研究的成功率僅為5%,技術開發的成功率也僅為50%。根據曼斯菲爾德對美國三家大公司的調查分析,60%的創新能獲得技術上的成功,但只有30%的項目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而終只有12%的項目給企業帶來了經濟收益。
而在技術創新的過程中,企業需要具備雄厚的研究開發實力,需要投巨資于研究開發中,需要保持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團隊。在創新完成后,企業需要自行研制相關的專用設備進行量產,需要自行培訓特殊技能的員工。產品上市后,還需要巨資進行市場培育宣傳等等。更為苦惱的是,新產品能否為市場所接受,什么時候才能商業化成功,以及能否創造經濟效益都還是一個未知數。
創新是一個如此高風險的冒險,就需要我們每個企業謹慎審視腳底下的功夫能否承受創新之重:我們是否有明確的創新戰略?有效的創新機制?我們能否識別出真正有商業價值又適合企業能力的創新機會?我們是否有能力進行創新的持續投入?……
我們期待中國創造早日到來,我們更希望在路上的企業能避開技術創新的陷阱,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