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理說,有這么多的訂單,心里應該不慌才對。但事實上卻相反。”上海電氣工作人員近日為企業排產難的困境大傷腦筋。
據了解,雖然到2008年底,上海電氣在手訂單高達1600億,但是由于用戶的資金情況、開工情況都很不理想,尤其是在今年新批電源建設項目銳減的情況下,企業在手訂單的不確定性給企業造成排產難的困境。
跟上海電氣所訴的情況如出一轍,東方電機有限公司總經理助理曹劍綿也道出了企業面臨排產難的情況。“雖然我們手里一大堆合同,但是企業不了解國家對相關項目的核準信息,因此不知道具體應該啟動哪一個項目。”
信息不對稱,導致企業排產很艱難,“我們2009年的生產計劃已經修改了三次,現在還要做調整。往年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把明年的排廠計劃都做出來了,但是今年的計劃還在調整,明年的計劃就更難確定。” 曹劍綿說。
據了解,有時電力設備企業的一個項目就涉及幾千萬或者上億的資金,如果排產不到位,就會使得企業因收不回貨款而損失慘重,這對哪個企業來說都賠不起。
金融危機影響逐步顯現
這僅僅是電力設備企業目前面臨諸多困境中的一個。
由于經濟衰退對電力設備行業的影響具有滯后性,因而從2008年電力設備行業完成的生產總量上還看不出來金融危機對整個行業的影響,但是到2009年,金融危機對行業的影響便逐個顯現。
據悉2008年我國共新增發電裝機容量9051萬千瓦,全國發電裝機容量達79253萬千瓦,同比增長10.34%。雖然數字顯示,發電設備行業在2008年繼續維持快速發展勢頭。但實際上,金融危機對行業的影響在2008年第四季度就已經初顯端倪。
“公司在2008年共完成發電設備總量468萬千瓦,比去年增長18.1%。”南京汽輪電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南汽”)董事會秘書花衛回顧2008年跌宕起伏的形勢說,“但不均衡性突出,前三季度的產量占86.4%,而第四季度只完成13.6%。” 不僅產量下滑,“2008年四季度要求改型、暫停交貨、退貨的用戶紛至沓來。目前這部分總量在已生效合同中已接近30%。”花衛進一步補充到。
除此之外,電力設備企業還面臨應收賬款迅速增加、生效合同的預付款也急劇下降的問題。“2008年末企業的應收賬款比上年同期增加了76.4%。今年4月份又比2008年年末增長38%。到目前為止,公司的應收賬款的對數已經達到7個億。”花衛說到,“我們已經出現連續三年凈資金流出。如果這些狀況再發展下去,企業的經營生產將面臨很大困難。”
2009年,南汽新增合同數量銳減,“前四個月我們的簽訂合同同比下降了三分之二。” 花衛坦言,盡管國家刺激經濟方案出臺以后,整個宏觀經濟有回暖的跡象。但是近幾個月的全國發電用電量在持續下降,全國的用電形勢不容樂觀。電力設備行業正面臨新增訂單將急劇下降、“吃不飽”的矛盾越來越尖銳的困難時期。
調整不可避免
“近年來,在五大電力集團跑馬圈地、地方電力集團參與競爭的環境下,設備制造企業提前消耗了未來的市場需求,供求矛盾逐漸積累下來,并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下提前引爆。”機械工業聯合會副會長蔡惟慈曾在某個公開場合表示。
對此,花衛也持相同意見。“我們認為電力設備市場的回落,除了金融危機之外,也是自身發展規律的結果。”花衛表示,行業產銷嚴重失衡,產能過剩才是造成目前危機的根本原因,而實金融危機只是一個誘發因素。
據悉,電力行業在這幾年經歷了電源大發展的過程,發電設備企業的生產量一度增長迅猛。公開數據顯示,自2006年以來,我國每年新增裝機容量都在1億千瓦左右,截至2008年底,我國總裝機容量達7.9億千瓦。
“面對目前的形勢,按照國家調整產業結構的政策,調整企業的產品結構勢必成為我們應對經濟下滑壓力的主要措施。”花衛說道。據了解,2007年底,南汽引進了德國的風力發電機的技術,經過技術消化吸收,并完成小批量試制,目前給金風科技的直驅式風力發電機進行配套,銷售收入已經達到5億。
除了調整產品結構以外,電力行業專家也為企業支招。“我們不能期望電力設備制造業一直維持1億千瓦年產量的水平,回歸常態是在所難免。”中國電器工業協會秘書長楊啟明表示,無論是為了應對當前的危機,還是著眼于長遠的發展,發電設備制造業都應抓住當前市場需求下滑、生產壓力減輕的時機,效法國際同行巨頭轉變增長方式,要防風險、調結構、抓研發、促聯合、強管理、抓服務等,盡快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