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金融危機促使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 新能源 產業,新能源產業有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目前,中國政府抓住經濟結構調整時機,大力發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這也給跨國公司提供了投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機會,許多跨國公司紛紛搶灘中國新能源市場。
由于傳統能源日趨緊缺,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受到各國的重視,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產業的發展規模正不斷擴大。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趨緩,國內能源市場發展受到了一定沖擊,但這也給新能源產業發展帶來了契機。
目前,中國政府抓住經濟結構調整時機,著力優化能源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這也給跨國公司提供了投資中國新能源產業的機會,許多跨國公司紛紛搶灘中國新能源市場。
新能源產業對跨國公司有巨大吸引力
西門子中國區總裁郝睿強7月4日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西門子在華中期環保投資計劃有50億元將投入到與節能和環保相關的技術創新。他說,西門子作為風能市場的領跑者,同樣看好風能在中國的發展潛力,特別是沿海地區。
5月31日,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印發的《上海推進新能源高新技術產業化行動方案2009—2012年》明確指出,上海將以核電、風電、IGCC整體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系統、新能源汽車、太陽能等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為重點,推動新能源產業成為支撐上海新一輪發展的重要“綠色”引擎。
5月22日,西門子在上海臨港新城產業區開工建設中國大的風電設備制造廠。
在全球智庫峰會“可持續發展與宏觀經濟政策”分論壇上,清潔技術公司總裁尼古拉斯·帕克說,我們在中國清潔技術領域的投資會大幅上升,如果我們把錢投資在中國,會比投資在美國或者歐洲的回報更高,如果在中國投資20億元,可能在其他地方就要投80億元。
凈化空氣任務組織亞太區首席代表孫嗣敏在全球智庫峰會上也表示,在當前應對金融危機的情況下,幾乎所有的大國都把應對氣候變化的危機和應對金融危機同步推進。所以,推進低碳經濟,既要促進經濟的復蘇,又要應對全球的氣候變化,所以低碳經濟領域就成為當前重點投入的領域。
新能源產業目前在中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金融危機促使中國進行產業結構轉型,新能源產業有望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引擎。中投顧問發布的《2009—2012年中國新能源產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顯示,到2008年底,我國新能源占能源生產總量的比重過了9%。2007年,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2008年我國的太陽能產業在不利經濟形勢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長。
新能源產業應更開放
“在新能源產業,跨國公司在設備、技術方面都有優勢,目前新能源產業發展面臨一個大的問題就是相關產品太貴,環保雖然好,但是成本太高,而跨國公司的進入不但可以帶來新技術,而且還引入了競爭發展規模經濟,這樣新能源成本就會降下來,因此這些領域要鼓勵外資進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隆國強在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
許多跨國公司在新能源產業開發上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埃克森美孚公司經理弗蘭內里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在過去幾年中,我們的一些技術已經開始商業化,比如一些新型電池,還有液化能源、汽化能源、二氧化碳等都是很先進的技術。
在新能源產業開發上,中國歷來非常重視開展國際合作,目前許多新能源開發項目已有跨國公司的參與。
“煤炭的汽化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技術,中國和北美已經開始做這方面的工作。在美國進行了一些試點,也進行了很多商業運作。在中國,現在已經有一個乙醇工廠在使用這樣的技術,而這個技術會越來越重要,可以減少我們的‘碳足跡’。”美國能源部國家研究中心碳管理項目負責人弗里德曼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
但是,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董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中國在新能源產業領域還沒有完全對外放開,例如風能,很少有外資企業在風能產業中占據中國很大的市場份額。
正泰集團總裁南存輝在全球智庫峰會上表示,要進一步提高太陽能光伏發電在可再生能源應用當中所占的比重,參與國際太陽能發電項目的工程投資,形成提供工程建設、解決方案的能力,推動與跨國公司的合作,推進包括新一代光伏技術、智能電網技術的研發,使新能源能夠在將來的能源格局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新能源產業的許多新興領域中國還沒有完全放開。”董認為,多年來我們要以市場換技術,但是否能換來技術誰也說不清楚,包括家電等許多行業都存在這樣的爭議。
參與全球智庫峰會的許多專家和業內人士表示,各國政府在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的過程中,都對新能源產業給予了高度關注和肯定,并將新能源利用和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納入國家戰略考慮之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和競爭,將成為新一輪科技競爭和產業競爭的重要戰場,而跨國公司在全球新能源開發過程中會起到技術、資金等先導作用,中國在新能源產業發展中要充分利用跨國公司的優勢,做到為我所用,國內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