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隊一名球員身手穩健,連續盤帶,一連擺脫了兩名對方球員的堵截,周圍觀眾發出緊張的吶喊:“往左帶,晃過去!射門!噢!球進了……”
這場激烈的足球賽不同一般,因為馳騁在賽場上的是一群身材怪異的運動員——機器人。
7月11日~14日,第九屆全國機器人大賽暨2009年FIRA杯機器人大賽在長春工程學院舉行。足球、舞蹈、拳擊、擊劍、障礙跑、投籃,一個個精彩紛呈的競賽項目,讓觀眾大飽眼福。贊嘆之余,人們不禁心生憧憬:這些靈巧可愛的機器人,何時才能進入日常生活,為百姓服務?
“20世紀90年代,我們進入因特網時代;21世紀前半葉,我們將進入機器人時代。從現在起,再過10年,機器人有望進入普通中國人家庭。”大賽期間,中國人工智能學會副理事長洪炳镕教授說。
現在,我們的機器人已經能做各種動作
人類對機器人的夢想已延續了數千年。早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冶煉之神便開始用黃金打造機械仆人。但實現這個夢想,不僅需要高的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無線電通信網絡技術,還需要人工智能、機電一體化等眾多關鍵技術。
“雖然從1981年起,我們才開始關注人工智能,學習、跟蹤發達國家,但在智能機器人理論研究方面,中國現在已經走在了前列。”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鐘義信說。
機器人普及,降低成本是關鍵
塔米118E,是本次賽會期間北京塔米智能公司帶來銷售的一款機器人。它能聽能說能唱能跳,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提醒老人按時服藥、為老人測血壓,并能隨時將家中情況發信息給不在家中的主人。強大的功能、可愛的外形,讓塔米118E賺足了人氣,但一問售價,多數人都搖頭興嘆——5萬元!
“該產品上市以來,買家多是有錢的大老板,買回去當禮品。”塔米智能公司董事長吳季泳對記者說:“很多參觀者都表示,如果價格在兩萬元以下他們就會考慮了。”
“現在機器人進入中國家庭的情況并不普及,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成本比較高,普通家庭的經濟水平還不能承受。”國家科技部高新司自動化處處長曹學軍說。
一個烹飪機器人30余萬元,一個太極娛樂機器人1萬余元,一個全自動掃地機3000余元……這樣的價格,普通老百姓確實還難以承受。但降低成本與售價,并非不可能。
“決定成本的因素主要有三:材料、技術、生產規模。實際上,生產機器人的原材料并不太貴,也不是很稀缺;技術上,現在很多高校、科研院所都在做,不成問題,只是產學研結合還不夠,從技術層面向應用層面的轉化還不夠;再就是,我們還缺少工業流水線,如果只做一兩個機器人,平攤下來每件成品的成本就會非常高,一旦實現批量生產,價格完全能夠降下來。”鐘義信教授說。
在20世紀70年代,一兆赫處理能力的成本過7000美元,今天卻只值幾美分;硬件方面,例如傳感器、電機和伺服裝置等器件,近些年來售價也在迅速下降。有了這樣的上下游基礎,機器人制造成本不斷降低,應是板上釘釘的事兒。
“8年前,一個類人機器人的價格,頂得上一臺10多萬元的小轎車,現在才1萬多元;8年前的機器人,只能執行簡單的機械動作,現在我只需輸入一個集合命令,他就能自主分析執行了。”上海廣茂達伙伴機器人公司副總經理對記者說:“按這樣的發展速度,我對機器人進入普通人家庭充滿信心。”
趕國,機器人時代的挑戰
20世紀70年代中期,計算機行業如朝陽崛起,今天,我們正站在另一個時代節點上。據有關方面預測,包括智能清潔機、智能玩具在內的全球家用機器人市場,2015年將達150億美元(現僅有50億美元),并將在今明兩年出現爆發性增長的“產業拐點”。
面對這一龐大的產業蛋糕,許多國家雄心勃勃。為鼓勵機器人制造商進行新技術研發,在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政府對相關企業實施了優惠稅制、優惠貸款、減稅等多項扶持政策。韓國政府也計劃在2013年進入全球機器人技術強國前三名,到2020年實現家家戶戶都有機器人。
“有個‘溫水煮魚’理論,水一點點加熱,魚在初期渾然不覺,然而等它發現想躍起時,卻大勢已去,回天無力。科技進步、產業發展也是如此,平穩變化過程中,你沒感覺,等你突然驚覺,已經比別人落后了一大截。”鐘義信對我國目前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態勢感到憂慮。
首先是對機器人產業的人才培養。
正如中科院院士、吉大教授任露泉所言,目前我國在硬件水平上與發達國家尚有差距,一些核心技術我們還不掌握,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有人才做支撐。鐘義信告訴記者,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正在發動各高校提建議,推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智能科學與技術”列入國家研究生培養一級學科,以保證人才需要。
讓與會專家頗為欣慰的是,本屆機器人大賽的參賽高校由過去的30多所增加到了42所,并吸納了中小學生參加,總參賽團隊達到150支,創歷史新高。賽場上,來自鞍山山南小學的隊員關帥告訴記者,雖然他才10歲,但已在少年宮參加機器人興趣小組快3年,而他周圍這樣的小朋友還很多。一些家長也表示,當下“機器人技術”已經成為舞蹈、音樂、美術、奧數之外一個新的課外學習熱點。
記者從有關方面獲悉,在機器人產業發展戰略上,我國已把服務機器人確定為一個重點,國家“863”計劃中,有好幾個項目都是研發先進服務機器人的。
“機器人產業前途無量,它比計算機更深刻、更復雜。實際上,機器人時代對我們的經濟、教育、文化、工業基礎以及政府管理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挑戰。要把握時代的主動權,我們還需要地提高。”鐘義信說。
據了解,通過本屆大賽選拔出的選手,將參加4屆FIRA杯機器人大賽。長春工程學院院長韓立強表示,機器人大賽不僅是一場技術戰爭,展示著一個國家和地區、一所高校的信息和自動化技術的綜合實力,也是推動各參賽團隊交流學習、勇攀新高的重要平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踴躍參與,意味著我國智能機器人研究擁有了更廣泛的參與度與更深厚的后續發展力量。
1962年,代工業機器人在美國誕生。20世紀70年代,第二代感知機器人問世,它們能感知自身的運行,具有適應外部環境的一定能力。從20世紀90年代起,第三代智能機器人成為各國探索的重點。
北京奧運會、殘奧會期間亮相的機器人福娃、福牛,就是智能機器人。他們不但能“看到”周圍的人,還能說話、唱歌、打手語,為人們提供咨詢、導引等各類服務。
“在智能機器人研究領域,國際上有三大學派,分別以模擬人的大腦結構、思維邏輯、智能行為為主。三大學派就像《三國演義》中的魏、蜀、吳三分天下,內耗嚴重。2003年前后,我們提出了‘機制模擬理論’,把三大學派統一起來,從而在研究方法上處于國際地位。”鐘義信教授說。
在微觀應用方面,中國近年來也取得了飛速進步。比如,深圳銀星集團研制生產的智能家用清潔機器人,去年銷量達30萬臺,位列國際同類市場第二名。本屆大賽期間,記者在會場上看到,部分參展企業還推出了多種面向家庭的服務機器人,以及會打太極拳、會跳舞的娛樂機器人。
機器人競賽的情況,也很能說明問題。洪炳镕教授告訴記者,機器人競賽中具代表性的項目是足球,自1999年以來,中國機器人足球隊從無到有,現在全國已經擁有60多個大學的300多支球隊,成為不可忽視的勁旅。
“今年這屆‘長春工程學院杯’也是一個轉折點,競賽項目囊括了拳擊、擊劍、投籃、舉重、長跑,短跑等等項目,這意味著,我們的機器人已經可以做各種動作。”洪炳镕教授透露,中國人工智能學會機器人足球委員會已經倡議“在今年年底舉辦首屆國際機器人奧林匹克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