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助力保障食品安全
近年來,
食品安全問題引起了全的廣泛關注,歐盟、美國紛紛要求對出口到當地的食品進行跟蹤和追溯。
RFID的特性使其應用于食品安全管理有先天優勢,它通過相應的后臺信息系統實現對食品的安全管理。
食品質量全程跟蹤與追溯涉及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諸多環節,供應鏈中任一環節出現問題,都將使整個鏈條斷開。一些企業利用RFID的技術優勢,以及互聯網的便捷,通過電子標簽承載和利用終端傳遞物品信息,建立起專門的食品質量跟蹤與追溯中心平臺,極大地提高了供應鏈跟蹤與追溯的真實性。
RFID既可以支持只讀工作模式,也可以支持讀寫工作模式,并且無需接觸或瞄準;讀取可在移動過程中完成,支持同時讀取、分布式數據收集,存儲信息更改自如;可在各種惡劣環境下工作,可進行高度的數據集成。另外,由于很難被仿冒,RFID具備了極高的安全防護能力。該技術無需人工接觸、無需光學可視、無需人工干預即可完成信息輸入和處理,操作快捷方便。
但是成本問題始終是RFID應用進一步推廣的主要障礙。成本的增加分攤到食品生產的哪個環節需要進一步研究和討論。從理論上講,這個成本應該由RFID應用的受益方來承擔和分攤,但是到目前為止,國內并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成本分攤鏈條,國家也沒有相應的政策法規作為執行依據。而商品價格的波動對于老百姓來說十分敏感,應該說成本問題的終解決辦法將是綜合協調后的產物。
食品產業鏈的任何環節都有可能“引入”食品安全危害,因此必須對整個食品產業鏈條進行充分的控制。但我國政府監管部門還沒有形成有效的合力,不同監管部門還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信息無法有效共享,“信息孤島”普遍存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之間缺乏有效的聯動,信息鏈一旦斷裂,將極大地阻礙食品安全全程控制的連續性和有效性。而信息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
食品企業的信息化程度提高后,自身的生產流程、生產管理將有顯著改善,而食品安全及產品質量都將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保障,這也將推動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信息化本身要求企業對自身各個環節的業務數據進行記錄、管理、分析,政府監管部門可以從中獲取食品安全全程控制過程中所需要的監管數據,這樣就能解決數據來源的問題。同時,政府可以建設食品行業的監管平臺,并通過信息技術實現全行業關鍵數據的采集、匯總、分析、監督等目標。

上一條:
建筑物內強制推廣電氣防火新標準即將出臺

下一條:
電氣協會提出低壓電器出口企業應強化內部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