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透視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中國機床工業六十年發展經驗談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報 更新時間:2009-9-9
分享到:
中國機床工業六十年發展經驗談

    機床從其產品本身具有的獨特性來看,既是現代工業必不可缺的生產工具,又是涵蓋剛度、熱變形、振動、精度等基礎理論的應用技術。它是一個國家工業化之基礎,其重要性關系到國家經濟命脈乃至戰略保障。

    中國的機床工業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逐步發展起來,迄今整整60年。回顧中國機床工業60年的發展道路,曲折波動。可明顯地分為兩大階段,一為建國30年(1949年~1979年);二為改革開放30年(1980~2009年)。兩個不同時代造就了人們不同的思想意識,也必然影響了機床工業不同的發展路徑。

    階段,新中國初建,百廢待興,人才缺乏,科技落后。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機床廠根據他們的圖紙逐步生產一些手動普通機床,以供應生產急需。此后,在1950年~1957年短短的8年時間里,通過引進先進技術、并合理規劃發展,我國陸續建設發展起了機床“十八羅漢”廠、七大綜合機床研究所,并成為當時機床工具產業的生產骨干,為中國整個機床工業的布局、生產、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可以稱得上60年來中國機床工具行業發展的黃金時期。

    第二階段,在經歷了3年大躍進以及文革時期的慘痛教訓后,中國開始走向了改革開放的道路。機床工業也隨之逐步走上科學生產、大力發展的道路。在1958年~1979年的21年間,由于我國微電子、計算機等基礎理論薄弱,機、電、液、氣各種元件技術不過關,數控機床的開發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經歷了三起三落,終因性能不可靠,無法用于生產。直至1980年改革開放,開始引進日、德、美數控系統、以及各類數控機床、加工中心,進行合作生產。通過邊仿、邊學、邊造、邊用,逐步掌握了數控機床的一些技術、特點與發展規律,發展比較迅速。2006年,國家又提出大力加強自主創新。中國的數控機床生產研發開始漸入佳境。

    改革開放的30年里,我國的機床工業在技術上、產量上發展迅猛。用戶遍布各行各業的同時還陸續出口。由于經濟穩定發展、市場需求旺盛,在2001年~2008年的8年間,金屬切削機床產量從19.2萬臺增至61.7萬臺,增加3.2倍;數控機床從1.7萬臺增至12.2萬臺,增加6.9倍;加工中心產量,從447臺增至8000余臺,增加18倍。在四大國際機床展覽會上,都有展出,特別是在CIMT展(中國國際機床展)上,新品種更是琳瑯滿目,彰顯出中國機床工業的欣欣向榮。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總結機床工業發展階段的經驗,條就是高度重視機床工業的重要性,遵循客觀發展規律,重視科技人才。

    建國初期,國家大力發展工業,曾派大批技術骨干以及管理人員出國學習,他們學成回國后,都成為各自工作崗位上的骨干,為新中國機床工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機床工業也因此受益,國家在人力、物力上都加大了對機床工業的投入。在蘇聯專家指導幫助下,機床工業逐步建立了“十八羅漢廠”和七個綜合機床研究所,它們在很長時間內起到了強大的生產骨干和技術核心作用。特別是機床研究所,在理論研究、加工工藝探索、以及關鍵技術的攻克上沖鋒陷陣,起到了“參謀、攻堅、組織、服務”的作用,對中國機床工業的技術發展功勞卓著。

    尤為突出的事跡當屬當時稱為機床工業兩大“戰役”的“機床戰役”(1960~1965年)和“二汽戰役”(1966~1972)。

    這是為解決國民經濟發展急需成立的專項技術攻關。

    1960年,國防尖端、精密機械工業急需包括坐標鏜床、坐標磨床、齒輪磨床等在內的13種機床。然而,國內機床工業還很落后,無法自行生產,而國外又對我國實施技術封鎖。從而,一場自力更生、自主研發突破的機床“戰役”打響。國家提出以下發展思路:戰略上藐視、戰術上重視;掌握關鍵零部件成套工藝;優先發展基礎型,進而發展變型;解決配套技術,包括母機,母儀等;重視設計力量的培養,設計出產品;切實解決好重大配套件,如軸承、電機、光學制品等。由于組織規劃周密,措施得力,到1965年,已成功開發了機床七大類24個品種、年產能力500臺,可供應國家急需,同時技術上接近先進水平。當時有日本的雜志還稱贊上海機床廠的磨床水平先進。這一戰役,對提高整個機床工業的技術水平起到了重大促進作用。

    “二汽戰役”是在文革時期為發展汽車工業而組織的對自動化機床、自動生產線進行攻關。由機床廠、用戶、科研單位、學校組成“聯合工作組”,緊密合作、加強試驗、攻克技術關鍵。用4年左右時間,為二汽建廠提供了46種7664臺自動化機床、組合機床自動線35條、回轉體零件加工自動線6條,使二汽設備品種的自給率達95%。

    在前30年的發展中,積累了經驗也暴露了許多問題。尤其是1958年~1960年,3年“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10年動亂期間,思想意識領域的盲目性、表面性、浮夸性成風,使得生產管理紊亂、整體經濟都在違反客觀發展規律中波浪起伏,損失嚴重。表現為:一、忽視質量、盲目追求數量、浪費嚴重

    1958年3年“大躍進”時期,各地競相發展機床,忽視質量、盲目追求數量。1958年的機床產量是1957年的兩倍;1960年為1957年的5倍。產品大多是粗制濫造、質量無法保證。1966年~1976年的文革期間,情況更為嚴重,時間延續更長。文革中生產的164萬臺機床,大部分不能使用。1976年抽查,機床合格率僅60%。二、重生產、輕科研;重主機、輕配件

    由于對機床特點、認識不清,在階段,整個機床工業普遍存在著重生產、輕科研;重主機、輕配件;重基型、輕變型的錯誤思想。造成對科研工作忽冷忽熱,不深入、不系統。市場需求旺時,忙于抓生產、忽略了科研工作。不少產品,由于缺乏認真細致的科研工作,關鍵技術不過關,可靠性差,用戶不滿意、寧愿進口,我國機床工業失去了信譽。由于重主機、輕配套,整個機床工業中刀具、配套件生產企業的人力、物力及科研都很薄弱,許多刀具、配套件在質量技術上,遠遠滿足不了先進主機的發展需求。加之缺乏深入系統地對用戶需求的調查,忽視三化工作(標準化、通用化、系列化),使得長期以來,機床的變型少,缺乏特色、個性化產品,品種重復,結構雷同,競爭力差,更難以出口。 (本文作者系中國機床工業協會顧問,曾任北京機床研究所自動化研究主任)

    院士點評

    在我國機床工業發展的這60個年頭里,有許多寶貴的經驗,如上世紀60年代機床工具局發起的“樣機試驗”。當時,把進口的先進“樣機”送給有關企業試驗,了解其優點的同時也剖析其缺點,這對我國機床的研制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當下市場經濟的條件下,這個行之有效的舉措依然值得借鑒。

    不僅技術案例值得借鑒,在計劃經濟時期的一些行業管理辦法也同樣值得總結學習。如制定行業發展規劃,一些“市場規劃”、“科技發展規劃”,“新產品發展規劃”、“標準化規劃”等,這類指導性規劃明確了企業的發展方向,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做好規劃依舊是行業發展的必要工作。

    在總結過去的經驗教訓的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當下我國機床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在國際市場上,國產機床與國外先進產品相比,優點是,性價比高、服務到位,是實用型產品,但由于不少國外企業逐步在國內設廠制造、銷售,這使得國產機床優勢盡失,如何應對這一趨勢,值得深思。

    近年來,國內企業頻頻在海外收購,企圖利用其技術及品牌優勢,拓展市場,但是由于經濟文化差異,未能實施有效管理,以實現預期的效果,這也需要認真總結,以防海外并購圖虛名而受實禍。

    值得一提的是,機床行業有其專有的共性技術,深入開發掌握這些技術,是行業技術開發創新的基礎,國家多次強調產學研結合,用意雖好,但在新形勢下,如何操作,還缺乏經驗。在機床行業里,尤其需要一個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共性技術研究機構,以推動新產品開發與創新。以目前大量的高校畢業生與海歸技術力量,欲建這樣一個行業研究機構,并非不可能。 (周勤之,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靜壓軸承開創人之一,在機床行業工作時間長達50年。至今仍擔任上海機床廠工程師。)

上一條 上一條:產業升級為國內儀器行業帶來了機遇
下一條 下一條:傳感器市場前景廣闊 產業化與合作是關鍵
相關新聞  機床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