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陳永開終于可以稍稍松口氣了。
不久前,執掌大連機床帥印的陳永開剛剛主持完整個集團由老廠區向雙D港工業區整體的搬遷工作。頗為引人注意的是:這并不是一次簡單的工作地點轉換,通過搬遷,陳永開締造了兩個國家級數控產品產業化王國——高水平的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和高起點、大批量數控功能部件產業化基地。
關于這兩大基地肩挑的重擔,在大連機床一份內部資料中有著這樣的描述:建立兩個基地,由國內名企向國際強企邁進。這應該是件令大連機床想起來就彌足興奮的事情。同樣,這也幾乎是每一個國內機床企業現階段的夢想。
至此,也許有些業內人士對大連機床這兩大基地的組織結構產生了興趣。據資料顯示,有關高水平數控機床產業化基地主要由三大類產品組成,分別為自動化柔性制造系統、立臥式加工中心和龍門五面體加工中心、及數控車床和車銑中心;而高起點、大批量數控功能部件產業化基地則包括數控機床高速移動導軌防護及排屑裝置、加工中心刀庫和電動刀臺、電主軸及機械主軸、數控系統和伺服驅動、滾珠絲杠和直線導軌等幾大類主要產品。
專家分析,在擁有以上產品作為鋪墊后,大連機床的一只腳就已經跨進高手林立的國際機床上流社會的門檻了。
而此后,每當陳永開間或在他嶄新的背后靠山、前方面海的辦公室內鳥瞰承載著“大連機床裝備”夢想的產業王國時,心中也許會暗自得意。
借跨國并購化蛹成蝶
目光再次聚焦在大連機床近幾年跨國并購上。
2002年,大連機床在國內機床業率先走出國門,成功并購了美國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2003年,大連機床再次出擊,將美國英格索爾曲軸加工系統公司攬入懷中;2004年,已經有了兩次并購經驗大連機床又將德國茲默曼公司一舉拿下。
“我們這三個海外公司,一年一個,一個一樣,企業三年跨越了三大步。”關于這三次跨國并購,大連機床國際業務負責人如是說。
顯然,這一切并不是巧合,而是一個完成企業某種戰略部署的若干環節。據了解,除了上述業界共知的大連機床三次典型的國外并購案外,還有另外一宗國內合資建廠同樣值得人們關注:2004年4月,大連機床與日本OKK公司締結聯盟,以70%的股份在大連建立的合資企業中再次居于主導地位。
在這里,有一個簡單的事實要被提起。在大連機床若干次的海外并購中,掌握控股權已經成為一種共性。針對此現象,大連機床國際業務負責人強調:“自從2001年,完成與德國因代克斯公司的合資以后,隨著自身實力的提高,控股已成為大連機床合資的條件。因為,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里,雙方有著不同的企業文化,只有控股才能在現有基礎上有控制力。否則,很可能會出現局面失控的險象。”
然而,這似乎又不足以構成大連機床下定決心的惟一因素。
有一些觀點也許會為尋找大連機床堅持控股的真正原因提供一些幫助。長江商學院院長項兵認為:“收購和控股是現階段中國制造業參與產業分工協作和迅速把自己做強做大的現實選擇。”而另外一位對中國產業經濟有著多年研究的專家則指出:“中國機床企業海外并購的目的不外乎如下三點:一是解決大型機床的技術來源;二是跟蹤先進的管理經驗;三是打通對外銷售網絡。”
仔細研究大連機床的三次跨國并購和一次國內合資,明眼人可以發現:這四家企業其中有兩家地處美國,另外兩家則分別居于德國和日本。大多數機床界的人士都知道:德國是機床大生產國,日本位居第二,美國則兼具生產與消費大國的雙重身份;同樣,這三個國家的機床技術,按實力排序依次為德國、美國、日本。
我們無法不對陳永開的“英明”表示出由衷的敬佩,專家分析:“大連機床借助這三個具代表性的經濟區域平臺,通過建立分支機構對重點市場進行布點和開發,就可以構建起全球化網絡和國際化運營體系。終可能形成:以美國、巴西為中心向南美輻射;以中國、日本為中心向亞洲各國輻射,以德國為中心向歐共體輻射的整體戰略布局。”
現實中的數據已經印證了陳永開這一做法的有效性:截止到2004年,大連機床的國外市場已經高達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除了搭建起來的市場網絡,更令陳永開欣慰的恐怕就是本文開篇中提及的產業王國的締造。
按照并購后發揮比較優勢的原則:大連機床憑借機床企業具備的先天優勢,產品與收購企業產品的類似性及中國市場便宜的勞動力和資源優勢,可以給先進的技術降低成本;其二,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土企業,大連機床對中國市場更為熟悉,而中國又是國外機床廠商一個重要的市場;其三,大連機床借助收購企業的銷售等服務體系、平臺、本土化人才、職業經理人,可以實現創造DMTG名牌的夢想。
種種跡象表明,借助外力,大連機床已接近成功地完成了一次化蛹成蝶的蛻變。
市場競爭難局
然而,早在1999年初,大連機床卻還是另一番景象。
也就是那一年,陳永開迎來了人生中一次難得的機遇。是年38歲的他開始接管已有50年歷史的大連機床。對于還不到40歲的陳永開來說這應該算是一次升遷,然而,了解情況的人都知道,更確切地說應該是一次臨危受命。
彼時的大連機床,正處在機床全行業的冰河期。而大連機床自身的狀況也不盡如人意,“生存還是死亡,是個問題”。“確切地說,直到2000年,大連機床才完成脫困任務進入發展的新時期。”知情人士如此袒露。 看到這里,有人也許悄悄算起了這樣一筆帳:就是算上2005年,大連機床滿打滿算加在一起也僅有6年的發展時間;而在2000年前,根據以往的歷史資料描述,中國的整個機床產業還停留在普及型數控機床的水平。更令人憂心忡忡的是,國家早在九五期間開始啟動的經濟型數控機床攻關項目,一轉眼已經10年過去,還是沒有突破性進展。
不僅大連機床,包括國內所有機床企業都在面對這樣一種殘酷現實:數控機床已成為機床工業的代名詞。而在這一方面,盡管國產數控機床在主觀上從來沒有放棄過自身的努力,但是在機床市場的舞臺上仍然缺少發言權。
如此被動的局面產生的結果是數控機床產品的大量進口。權威數據表明:在2004年,我國金屬加工機床消費總額將過80億美元,其中進口過50億美元,成為名符其實的首位機床進口大國。
在中國機床產業堪憂的背后,卻是中國機床市場的旺盛期。中國機床工具協會的一位人士曾經這樣形容市場的火爆:“2003年,中國機床行業沒有不熱的產品,也沒有不火的企業,是中國機床工具行業近幾年來發展態勢好的一年,發展速度出預料。”
更令陳永開等所有國內有志于機床產業人士歡欣的是,自2002中國躍居全球機床消費后,這項紀錄直到2004年仍然保持著。而且,更令人鼓舞的是,近三年間,中國機床消費金額年均增長高達20%以上。其中,數控機床是中國機床市場消費的主流,近三年消費額累計增長一倍以上,高出機床消費額增長幅度20多個百分點。
即便如此,中國機床市場潛在的巨大能量的爆發還遠遠沒有結束。據統計資料分析,目前我國機床消費有200多億元的貿易逆差和供需缺口,在未來3~5年,我國機床行業產值仍將保持年均15%左右的高增長。
這些機遇,成為中國機床企業大干一番事業的決心;同時,也成為誘惑國外機床企業的美食。由此不難想像,中國機床企業面對的是一種何等艱難的局勢:一方面,國內機床企業間競爭慘烈;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國際競爭激烈。
用內外交困來形容中國機床面臨的局面似乎再貼切不過。業內人士分析:“在國內中市場,由于國外企業的強勢進入中國機床企業缺少機會;在低端市場,國內同行間又是相煎太急。而海外,由于機床廠家與客戶間的合作聯盟,中國機床企業不論從技術水平上還是人脈關系上同樣缺乏優勢。”
針對中國機床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專家把脈:我國機床行業現有企業的機制、開發手段、營銷手段、經營管理結構、生產管理模式等方面與國外先進企業相比嚴重落后,這成為制約我國機床業發展的主要瓶頸。落后是真實的,競爭是客觀的,但是對于任何想有所作為同樣也兼具戰略眼光的企業而言,任何競爭同樣也是機會。希冀鳳凰涅磐的大連機床顯然不會因為浴火而拒重生。更何況,在過去的一年,大連機床的國際戰略已經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進展,而對于未來,陳永開似乎也早有打算。
國際化攻略
如果用膽量與如履薄冰來形容2005年以前陳永開率領大連機床開拓未來的心境,那么從2005年開始,陳永開心中涌動的應該是更多的理性與激情。
2003年,大連機床進入機床行業排行榜的23名。況且,如今陳永開的手上又多了幾張機床領域中的王牌。借助英格索爾、茲默曼、日本OKK在機床界的盛譽和主要客戶,無疑是大連機床走向機床神壇的犀利之劍。
光英格索爾生產系統公司就已經向大多數重要的汽車和柴油發動機制造商提供過設備和整線工程,其中包括:通用汽車公司、福特汽車公司、蘭德·柔佛/寶馬、戴姆勒克萊斯勒、約翰·迪爾、凱特皮勒、康明斯發動機、依維柯和國際卡車和發動機等。而茲默曼公司作為著名的航空航天、汽車、模具制造業所需的大型龍門五面銑床制造商,擁有的客戶也同樣令人艷羨:美國福特、通用和波音公司、德國大眾、日本豐田及中國的一汽、沈飛、成飛、哈飛等均羅列其中。
光這些市場資源似乎就足以博得陳永開會心一笑。然而,有一種現象似乎被多數人忽略了。在各機床企業熱情涌動的背后,是機床市場蕭條的嚴酷事實。
相關人士指出:“機床工具行業的重點用戶主要可以歸納為四大產業,即汽車產業、傳統機械產業、航空航天產業等軍工產業和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而這些產業,由于國外已經形成較為成熟和穩定的技術,因此相關企業對于機床的需求已經趨于飽和。同時,這些產業,除了航空航天,由于中國市場勞動力的低成本及諾大的市場增長空間,已經有大部分向中國市場轉移。”
那么,在大連機床加快國際化進程的舞步時,作為該企業的高決策者,陳永開似乎沒有道理不把這些因素考慮在內。因為,并購本身就是一項高風險的行動。
細心的人也許會發現,在國際市場蕭條的大背景下,中國市場卻顯示出巨大的魅力。但是,所有的中國機床企業領導層似乎都明白這樣一個淺顯的道理:如今,任何一個市場的競爭都是全球市場的競爭,顯然,即使搶灘中國市場,憑借現有的實力也是遠遠不夠的。
專家分析:“中國的機床產業與汽車產業在本質上多有類似之處,尤其是產品,比如核心技術來自國外,輔助部分由本企業或國內其他產業提供。數控機床的功能部件的成本占整機成本60%左右,而發展中高檔數控機床就必須采用這些先進的功能部件,但目前這些部件都需要從國外進口,導致成本較高,嚴重降低了國產數控機床的競爭力。”
從解決核心技術這一方面來考慮,陳永開的國際化戰略不無道理,因為德國、美國、日本機床技術聞名。
但是,這似乎并不是惟一的理由。除此之外,陳永開還應該有著更深層次的考慮。有業界人士認為,“中國機床市場尚不成熟,產業結構不盡合理,行業重組力度不夠,企業眾多,卻缺少有殺傷力和競爭力的航母企業。國內機床產業整合是必然之事。”
有人猜想,行事果斷而又眼光長遠的陳永開,也許會借助并購企業的產品優勢及品牌影響,返身殺個回馬槍,形成大連機床在中國機床市場的競爭力,這似乎也應該是意料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