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風機制造“大躍進”背后難掩隱憂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能源 更新時間:2010-10-10
分享到:
風機制造“大躍進”背后難掩隱憂

  近期,風機著火、倒塌事故接連發生,而風機的出廠數量卻在直線上升,單機容量也是越做越大。風機的質量問題已經引起產業鏈條上所有利益方的關注,這個產業需要增加一些憂患意識。

  風電火了,但緊跟而來的,是越來越多的質疑。

  “不能再往前沖了,必須停下來思考!我是經歷過大煉鋼鐵時期的人,不能讓風電,也不能讓風機制造再走‘大躍進’的路了。”談到這個話題,倪維斗有點激動,“我不是在潑風電的冷水,我只是呼吁產業應該良性發展。”

  倪維斗,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原副校長,上世紀90年代初就開始介入風電行業,并給中國批風機制造商的代表企業金風科技當了六年的獨立董事。其實,倪維斗并不是個,更不是唯一一個“潑冷水”的人。

  “一個產業要發展,就要看真正具備研發水平的企業到底有多少。比如液晶電視,發展了這么多年,做出來的東西看著像個樣子,但核心的技術不是自己的,產業就無法良性循環。而作為風電源頭的風機,除了個別的一兩家具備一定的適應能力外,95%的企業沒有自主研發能力,不是買圖紙就是依附國外技術。”某不愿具名的風機制造界資深人士稱。

  表面看,風電行業,尤其是風機制造業一直都是一片欣欣向榮之景。但是,風機制造企業買圖紙造風機的事情已經不再是新聞。十幾年前,國產風機起步時的被迫之舉,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現在風機的核心部分依然是依靠國外的技術。

  甚至也不得不承認,雖然風機倒塌、著火事故鮮有報道,但這畢竟是存在的,也一度成為小范圍內爭議的焦點。

  “一個產業如果從源頭開始出了問題,不去解決,反而回避,將是可怕的事情。”許多風機制造業人士都表示了擔憂。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甚至預言:2010年可能是中國的風難。

  風機制造業到底怎么了?專家、業內人士口中的“良性發展”、“憂患意識”背后有著怎樣的含義?對此,《能源》雜志記者走訪了大量的設備制造商、風電場業主、行業專家,試圖厘清背后的癥結,傳達更多的建設性意見。

  當漏油成為一種常態

  “我們接到批750千瓦的風機時,一兩年的光景,齒輪箱幾乎全壞了,后來我們不得不提出延長保質期,實行二加三的新規,就是延長三年。”風電場業主說。

  “什么故障?”記者問。

  “齒輪箱漏油。而且,運行中很多葉片的葉尖都被甩出去了。”

  “廠家怎么處理?”

  “廠家采取的方式是能換就換,我們認為不可取,應該防范,應該在質量上做足文章。”

  風電場業主們很無奈,因為漏油這種在電力行業看起來很嚴重的事故,已然成為一種常態。而且,這也只是冰山一角,更嚴重的是,在某些風電場正上演著一出出的著火、倒塌事故。

  在一個名為豆丁的網站上,貼出了一組題為“蘇司蘭和東汽風機事故”的照片,偌大的塔筒從根部折斷,葉片部位已經無法辨別,只是留有火燒后的黑色痕跡。

  “我們都很看好東汽,沒想到它會成為個爆發事故的企業。”某外企駐華代表表示不解。

  而事故并非僅此一起。年初,大唐左云項目的風機倒塌事故曾引起一翻騷動。其事故報告如下:

  “2010年1月20日,常軌維護人員進行‘風機葉片主梁加強’工作,期間因風大不能正常進入輪轂工作,直到2010年1月27日工作結束。28日10:20分,常軌維護人員就地啟動風機,到1月31日43#風機發出‘槳葉1快速收槳太慢’等多個報警,2:27分發‘震動頻帶11的震動值高’報警,并快速停機。8:00風機缺陷管理人員通知常軌維護負責人,18:00常軌維護人員處理缺陷完畢后就地復位并啟動。直到2月1日3:18分,之前43#風機無任何報警信息,發生了倒塌事件。塔筒中段、上段、風機機艙、輪轂順勢平鋪在地面上,塔筒上段在中間部分發生扭曲變形。風力發電機摔落在地,且全部摔碎,齒輪箱與輪轂主軸軸套連接處斷裂,齒輪箱連軸器破碎,葉片從邊緣破裂大量填充物散落在地面上。”

  “事故發生后業界也很震驚,但只是小范圍內的震驚,因為誰也不愿意把事故傳播出去。”某知情人士透露。但還是有人在網站上貼出了這樣的帖子:倒塌的風機通過了240小時的現場驗收,風機運行時間才兩個月左右,運行期間沒有按照要求進行塔筒螺栓的力矩檢查和維護。原因主要有如下幾個:一、大唐委托山西的檢測公司對塔筒的法蘭材料進行了檢測,檢驗的結果是法蘭的低溫沖擊韌性遠遠達不到國標的要求。二、風場現場施工單位對螺栓力矩沒有按照施工要求進行,機組的塔筒連接螺栓大部分存在力矩不足,有些螺栓用手就可以擰動。

  于是,武漢生產的塔筒以及其外購的法蘭隨即成為眾矢之的。

  但是,僅此而已嗎?只是一家不知名的塔筒制造商的問題?答案是否定的。

  “風電跟火電機組不同,一兩臺風機出了問題,影響并不如火電大,業主和設備商也都不愿意說。其實,很多時候是因為維修人員亂改參數造成的,用戶又不太懂,所以就出了問題。因為有一個500小時沒問題就可以移交用戶的規定,所以設備商為了在拿回回款的時間內運行穩定,有些不負責的維修人員就把定值改了,這就相當于把安全保護隨意給撤掉了。”風電場業主們很焦慮,因為他們深知這非常不利于行業的發展,卻無法左右。

  但又能怎么辦呢?兩年保質期內還可以更換零部件,可過了保質期呢?

  “只能自己做足備品備件。但我們希望這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現狀趕緊結束。”是質問設備商還是反問自己?某風電場業主試圖用簡短的語言讓訪客明白他的難處,“我們非常支持國產風機的發展,但是要良性發展。”

  加速度引發不安

  事故的發生一遍遍地敲響了警鐘。但令人不安的是,種種數據表明,從2008年開始,風機產能速增,到今年,正好是兩年質保期到期的時間,“這些事故只是開始,以后的問題會逐漸暴露,可能會更多。”很多人開始擔憂起來。

  “這幾年風機行業發展太快了,是爆發式的。”東興證券電力設備分析師周宏宇如是說。

  “80家,這是什么概念?全著名的生產商加起來也不到20家,我們國家就有近百家,這是極為不正常的現象。”倪維斗說。

  但是,一直做電力設備研究的周宏宇認為并沒有這么嚴重,他分析道,在風電很熱的時候,很多企業紛紛上馬項目,但是前一段開始提出產能過剩的論調,其實,80家企業中真正能做風機的就20家左右,而其中有商業化生產規模的僅10家,“這股淘金熱過后,市場上能剩10家左右就不錯了”。

  但無論如何,國內風機廠商的加速度和你追我趕已經讓人眼花繚亂。

  批是以金風為代表的老牌設備商。2003—2007年金風的風力發電機銷售收入保持35%以上的增長率。2004年2億元,2005年達到4億元。國內風力發電機的市場占有率達到30%以上。

  雖然金風連續幾年裝機翻番,但是依舊被小其8歲的華銳趕。

  資料顯示,華銳風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號稱中國家自主開發、設計、制造和銷售適應全球不同風資源和環境條件的大型陸地、海上和潮間帶風電機組的專業化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1403MW,行業排名中國、全球第七;2009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3510MW,行業排名中國、全球第三。銷售收入也從2006年的2.1億元增至2007年的24.99億元,繼而在2008年達到51.46億元。

  2007年,五大發電集團向華銳采購的風電整機占總銷售量的63.3%。近年來,華銳共承擔80多個項目的供貨任務,包括國家風電特許權二期、三期、四期、五期項目以及甘肅、河北、內蒙古、江蘇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等國家多個重大風電專項項目。

  國內排名第三的是東汽,即在2008年汶川地震中受到創傷的東方汽輪機廠。2004年11月,東汽引進了德國REpower公司具有先進技術水平的FD70強風型、FD77弱風型1.5MW風力發電機組成套技術。2005年4月,東汽成功獲得中國山東榮成7臺風機訂單,7臺風力發電機組于同年底投入商業運行。截止到2008年末,東汽風電機組總產量過1000臺。2009年,東汽完成風電設備1804.3MW,并曾經一度趕金風,位列第二。

  這三家只是代表,就全國而言,2004年以來,中國風電新增裝機增長速度一直在100%以上,其中,2005年至2007年三年過150%。

  除了裝機,更引風機制造商們追捧的是,風機的單機容量也在不斷攀高。

  華銳新的一則消息是,投資2.8億元的華銳風電科技(甘肅)有限公司5兆瓦風機總裝項目簽約落戶酒泉工業園,項目建成后將年產300臺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華銳副總裁于建軍表示,一期工程已形成1.5兆瓦、3兆瓦風電機組的規模化生產能力。2010年將實現5兆瓦風電機組下線并生產風電機組過200萬千瓦。目前,陸上5兆瓦特大型風電機組的研制和規模化生產的二期工程正在建設中。

  “金風提出正在研制6兆瓦,海裝和湘電是5兆瓦,其他幾家,比如聯合動力等紛紛提出將有3兆瓦以上的新機型面世。”周宏宇說。

上一條 上一條:“十二五”智能電網投資將接近2萬億元
下一條 下一條:物聯網能否承載智慧時代?
相關新聞  風電   風機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