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透視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中國海上風電在摸索中前行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環球時報 更新時間:2010-8-4
分享到:
中國海上風電在摸索中前行

  再過幾周,我們中間就會有人用上來自海洋的風電。

  上海東海大橋附近的海域,有34座約30層樓高風力渦輪機。它們剛剛于今年2月份安裝完畢。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局副局長史立山近日透露,該風電場將于6月中旬全部并入電網。這是中國座海上風電場示范工程,也是亞洲座大型海上風電場。每臺風機發電量為3兆瓦(MW),共計102MW,屆時將可以為40萬家庭提供用電。

  接下來我們會看到第二座、第三座等,在年初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在《2010年能源工作總體要求和任務》中稱:“2010年,要繼續推進大型風電基地建設,特別是海上風電要開展起來。”隨后,國家能源局和國家海洋局聯合出臺了《海上風電開發建設管理暫行辦法》,使得政府和企業在開展海上風電規劃和投資時開始有章可循。然后國家能源局又宣布,近期將展開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工作,這意味著國家即將大規模開發海上風電。消息人士稱,項目將位于江蘇和山東,包括兩個容量為300MW的灘涂電站和兩個容量為200MW的近海電站,總容量達到1吉瓦(GW)。

  2010年被稱為中國的海上風電元年。而其實在國家尚未決定大力發展海上風電前,從2005年起,眾多能源央企已經在沿海各省跑馬圈地,與地方政府簽訂“框架性開發協議”,幾年后近海適合開發海上風電資源的海域基本已被“瓜分殆盡”。能源局“發令槍”響后,各能源企業又開始加快與風力資源豐富城市的政府接觸。同時,各方傳來對東海大橋電場及即將上馬的新海上風電項目的諸多質疑和爭議,比如前期調研論證不足、國產風機質量可疑、并網存在難題等。在全球海上風電開發的格局中,中國是后起者,但發展沖動不弱于先行者。在行業的躁動中,政策層面表現出謹慎的態度。

  多國爭相發力海上風電

  在新能源發展的格局中,太陽能和風電一直是重中之重。而在眾多專家看來,海上風電風力資源比陸地風力更強大更穩定,不占據土地資源,受周圍環境因素影響小,而且,地域廣闊潛力巨大,特別是對那些有綿長海岸線的國家來說,是豐富、優質而又清潔的新型能源。所以上許多國家很早就意識到了海上風電的戰略性意義,并大力發展。其中歐盟各國是發展海上風電的先鋒,無論在已建成風電場的數目還是技術的成熟度上都全球,而美國也在十年之久的紛爭后,于今年4月為個近海風能項目“海角之風”放行。

  丹麥是海上風電發展早的國家。自上世紀70年代末能源危機后,丹麥和美國、日本、德國等國開始發展新能源。從陸上風電開始:在政府補貼下,25—55千瓦(KW)的小風機逐漸占據市場,而市場的需求讓一些機械制造企業開發出商業化的大型風機———從1980年代至今,丹麥陸上風電場已安裝風機6000多臺,不少風機替換為裝機容量更大的風機。20世紀90年代,為擴大風電規模,丹麥開始開發海上風電市場。1991年丹麥產生座海上風電場,但主要用作實驗探索。1996年,丹麥已招標的形式建立了2座約160MW的海上風力發電示范工程,現已投入運行。丹麥的風力發電經過多年發展,單個風機功率已經從1MW以下達到了3MW,現在5MW風機的技術也已經趨于成熟。如今丹麥已經擁有9座海上風電場,風機305臺,并培養出了像維斯塔斯這樣,在海上風電項目的設計、安裝、調試和維護方面有成熟技術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公司。

  英國是海上風電領域的后起之秀,它擁有12座海上風電場,風機287臺,按此勢發展可能不久就可以過丹麥。另外瑞典、荷蘭、德國等7個歐洲國家也擁有海上風電技術。歐盟各國開發海上風電的腳步還在加快。據歐洲風能協會統計,2009年歐洲共安裝199臺海上風力渦輪機,總容量為577MW,而在2008 年這一數字為373MW 。2009 年,歐洲海上風力產業營業額約為15 億歐元,預計2010 年將增加一倍。歐洲九國已決定聯手開發北海風能資源,創造價值300億歐元(約合2400億人民幣)的可再生能源網絡。目前,歐洲國家有過100GW 的海上風力發電項目正在規劃中。

  中國海上風電引發行業躁動

  擁有大陸海岸線達1.8萬公里的中國,發展海上風電空間廣闊。有專家根據中國900多個氣象站10米高度資料進行了初步估算,認為中國可開發和利用的近海風能儲量約為7.5億KW。現在陸上風電的發展空間已經所剩不多,去年因為路上風電產業發展過熱,甚至出現了風機制造產能過剩的局面,在此背景下,發展海上風電水到渠成。而且,海上風電場更接近于電力使用更密集的東部地區,相對內陸風電可大量節省輸電成本,更具現實意義。

  其實,各大能源企業對于海上風電的市場價值是覬覦已久。早在上海東海大橋項目招標之時,就有大唐、中廣核、中電投、上海綠能、三峽、中海油、申能、華電集團等能源巨頭進行投標。雖然終花落大唐聯合體,但落敗的能源巨頭并未因此放棄海上風電。

  2005年下半年各大能源企業,就開始了如火如荼的跑馬圈風,各大電力巨頭紛紛與地方政府簽訂巨額海上風電戰略協議。比如,有媒體披露,國華能源與東臺市政府簽署了一項開建400萬KW的特大海上風電項目的協議,協議計劃總投資達900億元。國電龍源人士也承認國電龍源和地方政府也簽署了大量關于海上風電的框架協議,目前該公司的海上風電基地遍布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市。“協議總金額在1000億—1500億元左右。”

  有人表示,這次能源企業海上圈地,是因為2005年2月頒布的《可再生能源法》,其中規定“電網企業應全額收購其電網覆蓋范圍內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

  而同時電力集團面臨著完成可再生能源發電配額的壓力,對于各電力集團,國家有意要求裝機容量過500萬KW的發電企業,在2010年,除用水電生產的可再生能源外,其他可再生能源配額達到3%,2020年則要達到8%。今年國家重點發展海上風電,即將實行特許權招標的消息剛剛出臺,雖然還未正式施行,許多能源企業已經開始與地方政府接觸,表達投資意向。江蘇的鹽城、南通、大豐等城市,都是規劃中海上風力資源非常集中的城市,這些城市的地方政府也向媒體表示,接待了大量企業“游說者”。

  另外,工信部于3月26日發布了《風電設備制造行業準入標準》(征求意見稿),對風電設備廠商進行規范。《標準》規定,風電機組生產企業必須具備生產單機容量2.5MW及以上、年產量100萬KW以上所必需的生產條件和全部生產配套設施。目前國內生產風電整機的企業已達80 家,能達到這一標準要求的廠商僅十家左右,包括華銳風電、金風科技、湘電風能、東方電氣、國電聯合動力、中船重工、廣東明陽、Suzlon、維斯塔斯、華儀電氣。因為此次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將采取“捆綁式”招標的方式進行,即將向項目開發商、風電設備商和專業安裝公司三者聯合招標,所以許多海上風電資源豐富的城市也開始興建風電產業園區,這些風電裝備企業也開始相繼入駐。

  海上風電建設仍有諸多質疑

  能源企業躍躍欲試的同時,對于我國海上風電的發展,存在著多方爭議。“我們對海上風電的準備工作做得還很不夠”,中國風能協會會長賀德馨說,“灘涂地域內的風場建設工程、大功率風電機組的可靠性等問題(都沒解決),很多基礎的工作我們都沒做好。”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也表示:“風電建設從勘察資源、測風、規劃、布局,在此基礎上安裝風機、上網,輸送到終端用戶,風機制造從齒輪箱、軸承、葉片、系統、運行,這都是一套非常長的鏈條。”而國內海上風電的復雜行業鏈條,在許多環節的技術和操作都不成熟。對于國內海上風電的發展現狀的質疑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前期論證調研不足,存在多方面風險。建設海上風電場前,應進行風況條件、設置條件、選址條件、環境條件在內的多項調查。比如丹麥的海上風電管理,就首先要求申請者要通過對風力、洋流和海底情況的調查研究提出建設方案,同時要提交該建設方案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其次,要通過公眾參與的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其他技術文件的審查和質詢,才由丹麥能源局批準開始項目建設。而國內風電場如東海大橋電場,沒有先獲得風力資源普查數據就開始施工,是一邊施工、一邊收集數據,選址的科學性打了折扣,這將對發電效率產生較大影響。國內的風力勘測設備如測風塔也不能滿足相應的技術要求。許多招標項目也未充分聽取多方意見,比如,風場對于漁業、航運、軍事等的影響,就沒有被充分考慮進來,可能造成將來多方的利益糾紛。

  國產設備和技術的可靠性受到質疑。東海大橋風電場采用了國產風機大戶華銳的風機,降低了一部分成本。但有技術人士稱,因為海上風電環境的特殊性,對風機的耐腐蝕性、應對海浪沖擊和臺風襲擊的性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按照科學的研制程序,一般的海上風電機組樣機需要先在陸上試運行,然后再到海上,從樣機運行到投入生產也至少需要一年的時間。而華銳等國內風機制造商開始風機生產也不過四五年的時間,生產海上風機更是近的事,而其風機已經直接在海上安裝使用,其可靠性、持久性實在可疑。 而且,因為海上氣候等的緣故,海上風機的維護和檢修都需要高難度的技術,而國內企業這方面的技術還比較落后。

  并網難題尚未解決。海上風電雖然較陸上風電穩定,但仍存在電壓波動、閃變等隨機波動的問題,電網對其容納能力是有限的。快速發展的陸上風電對電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長的風電規劃已經不能全部并入電網,有人甚至說,“電網已成為推進風電發展的關鍵環節”。海上風電的發展計劃,很大程度上也要看電網本身的容納能力能夠獲得多少增長。即使對智能電網的研究在歐美已長達20多年,但也沒有解決大規模風電并網的難題。

  據稱,5月18日起國家能源局已經開始向企業發標,計劃給企業4個月的籌備時間,在今年9月份舉行投標。可能因為諸多爭議的存在,此次招標顯得比較謹慎,招標的規模比較小,在招標的標書中,對設備的質量、運行穩定性等多個方面做了詳細約束。對這些項目的定位依然是“試點”和“示范項目”。中國的海上風電,還是處于摸索中前行的階段。

上一條 上一條:光電開關前景看好
下一條 下一條:智能電網國際標準開始逐步對接
相關新聞  新能源   風電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