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跨國聯姻:在智能時代嶄露頭角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中國建設報 更新時間:2009-9-9
分享到:
跨國聯姻:在智能時代嶄露頭角

    編者語:世紀90年代,伴隨著智能建筑行業的興起,施耐德、羅格朗等知名企業為了擴展自己的業務范圍,與不少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展開一系列合作,拉開了跨國聯姻的序幕。與此同時,同方、卓靈等國內知名企業,在實力增強之后,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參與到這輪并購熱潮之中。

    初夏的深圳,平靜如常,然而智能建筑行業的一起跨國并購事件打破了這份平靜,使這里一下子變成了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5月15日,卓靈科技(中國)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卓靈)并購德國漢森跨國公司(以下簡稱漢森)EIB核心技術簽字儀式在深圳如期舉行。來自全國工商聯、中國民營企業家協會的相關領導和南非、盧旺達、斐濟、埃及等國家的駐華領事官員共300余人匯聚一堂,見證了這場盛大的跨國聯姻。外界對這次并購事件評價很高,稱其是中國智能建筑品牌邁向的重要一步。

  其實,智能建筑行業的并購事件并非近幾年才出現。上世紀90年代,伴隨著智能建筑行業的興起,施耐德、羅格朗等知名企業為了擴展自己的業務范圍,與不少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展開一系列合作,拉開了跨國聯姻的序幕。與此同時,同方、卓靈等國內知名企業,在實力增強之后,也開始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海外市場,參與到這輪并購熱潮之中。

    國外企業:并購成為發展新引擎

  美國經濟學家施蒂格勒將企業的發展方式概括為兩種:一是靠企業內部資本的積累,實現漸進式成長;二是通過企業并購,迅速擴展資本規模,實現跳躍式發展。智能建筑行業的領軍企業,大都是第二種發展方式的詮釋者。

  成立于1836年的法國施耐德公司,在1996年收購AEG公司之后,更名為施耐德電氣,這是該企業發展史上頗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次收購行為。步入新世紀之后,施耐德實施多元化的發展策略,將觸角伸向智能樓宇領域,由此拉開了新一輪的收購序幕。2003年,他們將業內口碑甚佳的TAC公司收至麾下;2004年完成了對安得沃公司的收購;2005年,施耐德再度發力,一舉收購了英維思樓宇系統歐洲、中東地區的業務;2006年又將英維思美洲、亞太地區的業務收為己有。此時,施耐德已經在樓宇自控方面擁有的技術和完整的銷售渠道,業務的銷售額達到了13億美元,位居全球第四。這種火箭般的發展速度在智能樓宇行業中十分少見,其一系列的收購行為也被世人津津樂道。

  除了施耐德之外,還有不少的知名企業也將目光瞄準國內企業,在中國上演了一出出跨國聯姻大戲。2005年末,法國著名的電氣企業——羅格朗,與TCL簽署資產轉讓協議,分別以14.57億元和2.34億元受讓國際電工股權、智能樓宇股權。當時,TCL的電工業務如日中天,出售股權一事在業內外引起不小的轟動。金融界的分析人士認為,TCL的電氣產品定位,在業界銷售量也是數一數二,羅格朗是國際電氣企業,在全球占有18%的市場份額。雙方聯手之后,可以實現資源互享,對企業未來的發展十分有利。隨后,TCL—羅格朗將在歐洲市場享有高聲望的Living和Light系列產品引入中國,獲得眾多消費者的青睞,迅速占領電工市場,一舉成為該領域的“巨無霸”。

    民族企業:頻向海外“拋繡球”

  正當海外大軍加快發展腳步,掀起一輪輪收購浪潮之時,民族企業中的佼佼者,也開始放眼全球,在范圍內尋找自己的合作伙伴。

  2008年4月,同方所屬的新加坡科諾威德國際公司與加拿大億控樓宇科技公司簽訂協議,前者將收購后者70%%的股權。雙方宣布,科諾威德將對億控樓宇科技注入資金,支持其業務拓展計劃及雙方互補業務的相關運作。合并后,科諾威德可使用億控樓宇科技擁有的多種先進智能樓宇產品,比如中央空調系統,而億控樓宇科技的產品也可由科諾威德在中國的制造基地加工,打入亞洲市場。業內人士對兩個公司的強強聯手行為寄予很高的期望,經過一年多的磨合,他們的業務也在朝著預期方向發展。

  2009年5月,卓靈并購漢森公司的EIB核心技術。漢森公司與莫頓、西門子、ABB、永諾等一線品牌齊名,在電氣行業享有較高的美譽度。EIB是目前電器安裝行業的控制技術,用于大型公共設施的建筑施工、各類場館、機場建設等領域。該技術多年來被國外幾大知名企業壟斷。卓靈收購漢森之后,其設備生產、技術轉讓、產品代碼及13個子項目的整套生產操作系統將全部歸中國企業所有,卓靈可成為擁有這項技術全部知識產權的中國龍頭企業。此外,新收購的EIB技術產權將帶動中國產業鏈的增值升級,打破西方企業對此項技術的壟斷局面。這是我國企業不斷壯大的一種表現。

    業內專家:機遇與危機并存

  并購能夠實現規模效應,可節省大量的交易費用……當這些優勢逐漸被人們熟知,國內的不少智能化企業開始蠢蠢欲動,紛紛向國內外企業拋出“繡球”。

  業內資深人士梁宗萍認為,樓宇自動化是一門專業性很強的學科,該領域出現的技術和產品,從立項研究到推向市場,需要很長的時間,有些復雜的技術甚至需要耗費科研人員十多年的時間。然而,在這個競爭激烈、瞬息萬變的市場上,并不是每一項新技術都能獲得市場認可,有時企業付出高昂成本并不一定換來預期的市場效益,企業研發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現在很多的大型企業不會在研發上投入過多的精力,而是傾向于收購擁有自主技術、市場競爭力的公司,然后利用自己的品牌、渠道優勢,將產品迅速推向市場。這種方式不僅減少了產品從研發到上市的時間,而且還充實了企業的生產線,是一種快速發展的經營策略。人們看到施耐德將這種策略優勢發揮到了,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并購將成為智能建筑行業未來發展的一種趨勢。

  然而,頻頻出現的收購行為,也讓行業內的部分專家感到擔憂。有些專家認為,在并購案例中獲得成功的國外企業,實力雄厚,有著豐富的并購經驗,能夠對并購之后的企業進行很好的管理。而現在參與并購的國內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士沒有弄明白自己的優勢和劣勢,盲目兼并實力較弱的企業,擴大自己的生產線,更有甚者將生產戰線拉至國外。這種做法容易導致市場中出現供過于求的局面。市面上的產品多得賣不出去,到頭來還是會損害企業的利益。因此,專家建議智能企業在參與并購時,應當多從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入手,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才是成功企業家常勝不衰的法寶。

  

上一條 上一條:中國是全球第二大電力裝機國
下一條 下一條:三大策略發展我國傳感器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