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9月17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科技部黨組書記、副部長李學勇說,在新能源發展方面,要發展智能電網,要解決相應配套的問題。設備制造正是這個配套問題的一部分。有專家指出,智能電網建設將使設備制造廠商從中受益。
未來,智能技術將被應用到幾乎所有的行業。智能的網絡系統、智能的交通系統、智能的教學系統,當然,更少不了智能的電網。
智能電網建設是基于電網建設發展規律和客觀要求自然產生的現實需求,是未來電網建設的方向。新技術總會帶來新的產品需求,在我國,早有設備廠商瞄上了這一未來新興市場。智能電網的建設帶動國內電力設備發展的序幕已經拉開。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說:“中國現在正處在工業化加速發展這樣一個階段,是后崛起的一個國家,而后發優勢就是體現在對新技術的應用,就像發展電動汽車來追趕上老牌的汽車生產國一樣。智能電網的建設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加快進入電網建設先進大國的契機,也給我們國家提供了電力裝備進入先進行列的契機!
無法預計的創新空間
據有關研究機構估計,以美國為例,為了將現有電網改造為智能電網,對基礎設施的改造花費將達數千億美元,需要的主要設備包括各種先進的傳感器、表計與監視系統,基于新的材料、電力電子與微電子學科研究成果而制造出的各種新型電力系統設施,基于各種先進理論和算法的電力系統分布式智能、應用軟件,先進的可視化展示、電力系統與培訓工具等。有專家估計,全球智能電網組建和軟件相關產值可達每年200億美元。
這也為我國相關企業提了醒,面對未來的大市場,應該做到未雨綢繆。而新的市場機遇,也對企業提出了新的要求。
蔡惟慈說:“智能電網主要的是對設備的要求,如果還是傳統的設備,就實現不了智能電網。因此,對傳統的輸變電設備怎么樣適應用戶建設智能電網的要求,這就涉及輸變電設備如何優化升級,這將給我們帶來無法預計的自主創新空間!
至于中國裝備制造企業能否勝任智能電網的要求,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名譽理事長周鶴良表示:“中國的裝備制造企業能夠滿足國家電網對智能電網提出的要求。比如在開關方面,有保護的功能、機械開關排斥的功能及通信的功能,開關的網絡化就可以實現。目前,我國的企業在高壓開關、低壓開關上都在開發這個功能,但這還需要一個過程!
目前,中國智能電網的科研和實踐工作已經在各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相關電氣裝備企業也有參與,而智能電網標準體系的制定將爭取在2010年前完成。
驚人的設備產業市場
建設堅強的智能電網,設備制造是關鍵。根據國家電網公司分三階段推進堅強智能電網建設的規劃,2011至2015年是建設階段,將加快特高壓電網和城鄉配電網建設,以期初步形成智能電網運行控制和互動服務體系,關鍵技術和裝備實現重大突破和廣泛應用,未來幾年,電力設備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數字化變電站作為智能電網的物理基礎,同時作為信息采集和命令執行單元,將貫穿智能電網建設的整個過程。此外,除了二次設備外,智能元件也是智能電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隨著智能電網進一步發展,對導電纜和智能電表的需求將逐漸增大。
今年2月召開的全國能源工作會議透露,今年國家在電力工業的總投資將達到5800億元,業界預計電網投資將達3500億元,投資的重點仍然在特高壓、跨區電網以及配電網建設方面。因此,從事電力二次設備研制、電力電子裝置和元器件研制、電力系統基礎數據采集元件制造、測試與系統開發、工礦/樓宇自動化設計實施的上市公司將是智能電網建設的主力軍。而致力于先進控制原理和系統研發、先進高集成度自動化電力設備研制、高自動化系統集成、先進自動化操作元件及基礎元器件研制的企業將長久受益于智能電網的開發、建設和應用。
5月18日,在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研討會上,中國科學院首席能源問題專家武建東發布的《中國智能互動電網發展戰略報告》初步估算,2009年起,我國需要更新百萬個以上變電站,將3000萬塊~5000萬塊電表更改為智能電表,推動上大的統一電網體系分期實現電網技術的升級。根據政策開放程度,電網還可以開放寬帶、電視盒通信等業務,這將是一個比3G業務更宏大的產業空間,更能拉動內需。
他還預計,如果2009年就啟動國家“互動電網”的改造,每年有可能拉動國內生產總值一個百分點左右。
二次設備先受益
據相關人士介紹,以每年2000多億元的電網投資為例,其中70%的資金將轉化為設備和材料。伴隨著智能電網建設的推進,受益企業將涵蓋電網建設的每一個環節。在智能電網建設初期,對以電網調度系統和數字化變電站為主的二次設備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我國智能電網建設的主要受益者是智能電表生產商和二次設備企業。由于智能電表技術相對成熟,配電網絡智能化的發展速度將快于輸電網絡。智能電表生產廠家的業績會快速增長。
在智能電網建設初期,對以電網調度系統和數字化變電站為主的二次設備的需求將大大增加。
對我國來說,智能電網的建設將是一個長期規劃,階段要滿足輸送的要求,保障安全以及下游供電,是以輸入為主;第二個階段,就是要往化發展。目前,上已有的智能電網技術主要應用在用電和配電領域,我國也已經在做有關智能電網的基礎工作。
蔡惟慈說:“中國裝備制造業當中的電力設備制造現在是先進水平,美國提出了建設智能電網,我們國家也提出建設智能電網,我想我們可以比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