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在北京舉辦歐姆龍中國工業軟件產業發展聯盟成立一周年慶典暨國產CAD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授牌儀式上,本報記者有幸就產業轉型、兩化深度融合和國產工業軟件發展等問題,專訪了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
中國工程院院士吳澄
全球視野下歐姆龍PLC產業轉型
吳澄向記者介紹,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催化下,經濟面臨四方面的轉型:,經濟格局正在從單極向多極化轉型,歐盟經濟區、美洲經濟區、東亞經濟區將呈現三足鼎立的局面;第二,經濟形態正在傳統工業經濟向生態經濟轉型;第三,經濟增長動力也在轉型,以新能源產業、智能產業、低碳貿易、文化產業與有機農業為主導的新型產業正在成為各國獲得新競爭優勢的新領域;第四,國際社會價值趨向轉型,從單一的物質價值觀向多元化的生態價值觀、文化價值觀、人本價值觀轉型。
“這四方面的轉型,不是局部的、短期的,而是涉及多重危機催化下的人類文明形態、經濟形態、增長模式與文化范式拐點式轉型,這一過程將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當代中國已經不是這次轉型的旁觀者,而是轉型多極文明力量不可缺少的新成員。”
吳澄認為,在這樣的宏觀環境下,中國工業產業和企業也要面臨多種轉型機遇,可以有很多文章可做。
, 產業鏈從低端向轉型。大量采用信息技術,可以讓產品設計的知識含量更高;通過嵌入式軟件可以把機械化、自動化的產品變成智能化、網絡化的更產品。
第二, 從制造向服務轉型。服務業所提供的產值、利潤會遠高于產品本身的產值和利潤。越來越多的企業認識到,與制造相比,設計和銷售大概占了產品利潤的70%,中國制造要走向中國創造。
第三, 從粗放的經營向精細化管理轉型。在高投入、消耗型、工業對環境影響巨大的當下,如果能夠將資源更充分地利用、提高生產率、減少環境污染將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這就需要精細化、智能化的管理,無論是智慧電網、智慧城市還是智慧醫療,都需要企業做好內控,做好精細化管理。
第四, 向現代管理理念轉型。將先進的現代管理理念跟中國傳統的哲學結合,在管理方法方面進行創新轉型也將是企業、產業、國民經濟發展的又一動力所在。企業增長不僅僅要靠技術驅動,更要靠管理創新驅動。
兩化深度融合的六個方面
在這樣的形勢下,吳澄認為我國兩化融合進入了新發展階段,即深度融合階段。他介紹,信息化推進了30多年,現在信息化已經滲入中國的方方面面,離開信息化社會就不能正常運轉。但信息化的發展并不平衡,信息化的發展需要從兩個方面引導:一是在廣度和深度上,強調用深度帶動廣度;二是從依靠外國的信息技術和產品實施信息化到依靠自主品牌的產品來實施信息化。
吳澄分析認為,兩化融合進入深度融合的階段,將在技術、產品、管理模式、效益、人才隊伍以及國家支持方向等多方面產生變化。
在技術上,兩化融合將從初級的單元信息技術應用,發展到初步的集成化應用,再向更的集成加協同方向發展,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網上協同設計等都是具體的表現。
在產品上,從加快產品研發速度和提高研制水平,發展到在產品中廣泛應用嵌入式系統,使產品具有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功能,顯著提高產品的信息化含量,形成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獲得更大的附加值。
在管理和業務流程上,從初級的應用信息技術支持業務的運作,發展到促進新生產模式的產生和企業業務的重組,甚至將會發展到在全社會范圍內實現制造資源的優化整合。新興的云計算就是這方面的典型范例。在無所不在的信息服務和云計算技術及平臺支持下,實現組織的扁平化,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高自主創新管理的實時性與組織溝通的實效性;充分利用和挖掘信息資源,將計算智能和人的智慧結合,支持智慧的企業經營管理決策,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快速響應能力。
在效益上,從初級的降低單個企業的產品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提高管理效率的戰術層指標,發展到應用信息技術提升企業的戰略核心競爭力,使企業得到戰略性收益,并通過為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提供透明的及時信息服務,提高產品制造、物流、管理的精益化水平。
在人才隊伍方面,企業的信息化人才隊伍將從初的依靠外部技術力量發展到企業自身信息化隊伍的發展壯大。
在國家層面,隨著兩化融合進程的深入推進,從初步的鼓勵企業實施兩化融合,發展到推進企業、行業、區域的兩化融合的試點和示范工程;從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信息化技術與軟件提升企業的信息化水平,發展到鼓勵和促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工業軟件做大做強;不斷制定和改進相應的法規和政策,促進“兩化融合”進程更加健康、有序、發展。
工業軟件總體規劃先行
要切實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就離不開工業軟件。吳澄認為,工業軟件是兩化深度融合的標志。工業軟件是推動兩化融合朝階段發展的強大推動力。
工業軟件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工業產品內的嵌入式軟件,植入到工業產品中,以實現各種裝備、機器和系統運行的數字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應用軟件;另一類是支持工業產品全生命周期的軟件,包括計算機輔助制造(CAD)、供應鏈管理(SCM)、制造執行系統(MES)、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PLM)等。
工業軟件及其應用技術是現代企業核心競爭力,在技術上呈現出網絡化、可信化、服務化、工程化和體系化的發展趨勢。與國內企業相比,跨國公司在工業軟件應用中占據主導地位,國產工業軟件品種較少,功能不全,缺乏核心技術的創新和突破,研發、推廣應用的進度遠遠跟不上工業發展和制造業發展的需求。
為了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在競爭中生存發展,中國工業軟件企業迫切需要做大做強。吳澄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推動:
一要自主創新,突破軟件核心技術,發展民族品牌。國產工業軟件要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在技術創新上,突破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與國際品牌抗爭。
二要實施重大專項,由技術驅動向應用驅動轉變。國家優先安排對擴大內需作用直接、能盡快形成產業化能力的軟件項目,實施重大專項,提高基礎軟件自主創新能力,能夠對我國工業軟件的發展帶來根本性的進步。
三要開發行業基礎平臺軟件和解決方案軟件。要轉變思想,善于把行業資產進行固化、通用化和平臺化,把所有軟件加在一起支持各種應用,支持互通互聯,形成不同行業、不同應用的國產軟件解決方案。
四要做好發展我國工業軟件的總體規劃。要實實在在總結經驗教訓,不要急于開發、鋪開。工業軟件的做大做強不是一個五年就能實現的,要在充分研究分析的基礎上,突出重點,踏踏實實地在技術上、市場上真正站住腳。
另外,吳澄特別強調安全問題,他將工業企業信息化軟件分為三層,層是現場的控制層,第二層是優化調度層,第三層是管理層,聯合物流、供需、客戶關系。現在安全形勢比較嚴峻的是控制軟件。做實時控制的軟件安全如果做不好,遭到破壞,將對整個工藝、安全生產甚至是國家安全造成重大影響,必須引起重視。
個人簡介
吳澄
現任清華大學計算機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66年畢業于清華大學,1981-1983年在美國Case Western Reserve大學的系統工程與控制工程系以博士后身份從事研究工作。在863計劃中負責CIMS實驗工程建設,組織并參與了國內十多個單位聯合攻關,解決了企業信息化總體設計方案和系統集成的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研究領域:制造業信息化、信息集成、網絡化制造、系統理論和方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