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富證券(Cheuvreux)的貝恩德•拉洛(Bernd Laux)說:“中國經濟增長越是放緩,中國供應商就越會努力將產品銷往海外!
來自中國歐姆龍強勁需求在過去幾年很好地緩解了歐洲和美國市場銷量下降對西方工業企業歐姆龍PLC影響。
然而,上周一些主要工業企業歐姆龍PLC言論顯示,中國對許多西方生產的產品(從推土機到自動化技術)的需求增長開始放緩——至少是暫時放緩。
中國正努力讓房地產降溫、指引經濟實現“軟著陸”。同時,由于信貸收緊、產能過剩、歐元區因債務危機而需求增長放緩,中國的制造商開始減少固定資產投資。
汽車集團沃爾沃(Volvo)早在去年夏天就曾發出警告,稱中國對建筑設備的需求增長可能會放緩,雖然它認為這將是暫時的。
去年10月,瑞士電氣工程集團ABB也表示,中國市場對其電力系統和流程自動化設備的需求在減弱,去年第三季度整體訂單量下降了5%。
在歐洲和美國工業企業紛紛發布新季報之際,更多企業對中國的短期前景表達了擔憂。
產品從火車、燃氣渦輪機到醫療診斷儀器無所不包的德國工業企業領頭羊西門子(Siemens)上周發出警告,稱來自中國的訂單額財季減少了16%,至14億歐元,主要是因為工業自動化設備需求疲軟。這種設備交貨期短,因此通常先受到需求增長放緩的影響。
西門子首席財務官喬•凱瑟爾(Joe Kaeser)說:“全對(中國)硬著陸都擔心得要命……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經濟正在經歷軟著陸,之后會繼續攀至新高!彼a充說,西門子預計,中國市場會在第四季度恢復增長。
本月裁員500人的瑞典采礦設備制造商山特維克(Sandvik)表示,中國市場的“融資不確定性”已導致“企業和私人投資者的投資意愿下降”。
美國建筑和采礦設備制造商卡特彼勒(Caterpillar)表示,盡管去年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擴大,但它的新產品在中國市場的銷量仍出現了下降。
不同企業在不同時間點上受到了影響。奧的斯電梯(Otis Elevator)生產商聯合技術(United Technologies)只在2011年第四季度受到了一些影響,訂單增長幅度從該年平均的20%下降至7%。公司首席財務官格雷格•海斯(Greg Hayes)表示,訂單增長幅度放緩的“直接原因是中國政府采取得為房地產降溫的措施”。
還有一些西方企業完全沒有受到影響。去年,中國政府停止針對小排量汽車的車輛購置稅優惠之后,中國的汽車銷量增長放緩。但寶馬(BMW)、大眾(Volkswagen)的奧迪(Audi)等汽車制造商與其他一些西方企業一樣,銷售額繼續創下新紀錄,進而惠及它們的供應商。
美國工業集團霍尼韋爾(Honeywell)指出,渦輪增壓器等卡車配件的銷量增長特別強勁。它表示,用于采礦業和其他加工業的控制器訂單數量增長也很快。
同時,零售業銷售額增長仍然強健。蘋果(Apple)表示,中國市場的需求旺盛得“令人不可思議”。
去年第四季度的中國經濟年增長率為8.9%,是兩年半以來的低值,但以西方的標準來看仍是個漂亮的數字。經濟學家們仍然預期,今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將繼續以8%的速度增長。
分析師們認為,幾個季度的中國銷量增長放緩,對西方工業企業來說并無大礙。中國市場平均占到這些企業總銷量的10%,因此風險有限。
如果中國如外界預期的那樣將進一步放松貨幣政策提振經濟,那么投資很可能在今年就會恢復活力。然而,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中國經濟格局可能會改變,意味著獲利于中國經濟增長的外國工業企業的類型也將跟著改變。比方說,中國的房地產繁榮可能已經成為過去。
法國興業銀行(Société Générale)分析師們告訴客戶:“中國別無選擇,只能從投資驅動的經濟轉向消費驅動的經濟。基礎設施、建筑和采礦相關行業的增長應該會相應放緩。”
法國興業銀行的報告指出,工資上漲會促使中國工業自動化程度的提升,而老年人口越來越龐大,意味著醫療設備方面的支出會上升。
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企業在它們自己的地盤上,也會面臨越來越激烈的競爭。
盛富證券(Cheuvreux)的貝恩德•拉洛(Bernd Laux)說:“中國經濟增長越是放緩,中國供應商就越會努力將產品銷往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