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能源價格機制不合理。由于在定價機制上仍然是“市場煤、計劃電”,電價受到政府嚴格管制,電煤價格上漲等發電成本增加因素不能通過上網電價進行傳導,并終通過終端銷售電價體現出來,導致發電企業在電煤價格大幅上漲時存煤積極性不高,在電煤價格高過盈虧平衡線以上時采取減少發電甚至不發電的策略,從而降低了供電能力。按照國家電力調度通信中心的統計,1月10日直供電網煤炭庫存僅夠8天用量,為近年來低水平,缺煤停機容量高達867.5萬千瓦。這種局面的出現,與能源價格機制特別是電價機制不合理有很大關系。
山西作為我國產煤大省,也屢屢出現電煤不足引發的供電緊張情況,問題也主要出在價格上面。由于平均上網電價明顯低于東中部地區,山西燃煤電廠承受電煤價格上漲的能力更弱,更多依賴于當地小煤窯發電,當政府整合煤炭企業、加大小煤窯關停力度時,山西出現供電緊張局面也就不那么令人意外了。
嚴格的價格管制使電價的市場調節功能嚴重弱化甚至扭曲,在電力緊張時既不能增加有效供給,也無法不合理的用電需求。2009年11月以來我國用電需求呈現井噴式增長,連續兩個月增速均在26%以上,除經濟回暖、低溫天氣等因素的帶動外,與價格機制不合理導致高耗能行業快速拉動有很大關系。
其次,是電力發展方式不合理。我國的能源資源稟賦決定了能源結構長期以煤炭為主,近20年來火電在全國發電量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五分之四以上。由于煤炭資源分布同生產力布局很不平衡,客觀上需要進行遠距離、大規模的能源輸送。而在電力發展中,由于長期注重局部地區自求平衡,導致大區電網之間聯系較弱,大量燃煤電廠分布在煤炭資源較為匱乏的東中部地區,造成電力發展和能源配置深受電煤運輸環節的制約。根據有關測算,按電網調入口徑,京津冀魯、華中東四省和華東地區輸煤輸電比例分別為6比1、13比1和48比1。在電網跨大區調節能力不足的情況下,一旦運力受限或電煤產銷出現波動,極易引發電力供需矛盾,形成煤電運緊張局面。
除山西外,近期供電緊張的湖北、江西、重慶、山東、上海等省市,都是煤炭受入地區。這些地區之所以缺電,關鍵就在于電煤不足導致發電能力不能充分釋放,而非發電裝機不足,深層次原因則是電力發展方式不合理。華中地區由于重點水電廠來水較往年偏枯30%以上,對火電的依賴比往年更強,煤電運矛盾也就更為突出一些。
從根本上解決煤電運緊張問題,一方面,需要國家深化能源價格改革,尤其是加快電價改革,建立科學的電價機制,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快轉變局部地區自求平衡的電力發展方式,按照輸煤輸電并重、加快發展輸電的方針,在西部、北部建設大型坑口電源基地,通過特高壓骨干電網,向東中部負荷中心進行遠距離、大規模輸電,充分發揮大電網優化配置資源的作用。
這其中,推進特高壓電網發展尤為重要,是轉變電力發展方式、解決煤電運緊張問題的治本之策。發展特高壓,可以大大提高電網的經濟輸電距離,優化能源配置方式,促進輸煤向煤電轉換,突破長期存在的電煤運力瓶頸,從而打破煤電運緊張反復出現的怪圈。同時,還有利于擴大聯網規模,充分發揮水火互濟和跨大區調劑電力余缺的作用,增強電網應對局部地區用電需求和發電出力變動的能力。
華中、華東由于同屬煤炭調入區和長江流域,來水豐枯特性相似,電網互供能力有限,加強同華北、西北聯網,特別是加強同華北聯網,構建堅強的華北—華東—華中特高壓交流同步電網,并同西北、東北電網進行直流聯網,對解決東中部負荷中心地區具有根本性的意義。事實上,在應對近期部分地區供電緊張矛盾過程時,國家電網公司去年年初建成的晉東南—南陽—荊門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以及年底提前建成的寶雞—德陽直流輸電極Ⅰ系統和靈寶直流背靠背擴建系統,就發揮了顯著作用,使華中從華北、西北電網的受電能力增加了400萬千瓦。特別是特高壓交流試驗示范工程,大送電電力達到250萬千瓦,不僅充分驗證了特高壓交流輸電可行性,而且驗證了發展特高壓電網,實施電力大規模、遠距離輸送和大范圍能源資源優化配置的電力發展思路的科學性。
根據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2012年將建成錫盟—上海、陜北—長沙、雅安—上海、蒙西—濰坊“兩縱兩橫”特高壓骨干電網,屆時,特高壓輸電能力將過5000萬千瓦,每年可輸送3000億千瓦時電,相當于輸送煤炭1.5億噸,煤電運緊張局面動輒出現的問題有望較好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