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可謂聲勢浩大,展出包括醫用影像、體外診斷、電子、光學、急救、康復護理以及醫療信息技術、外包服務等上萬種產品;相比之下,同期舉行的中國國際醫療電子技術大會(CMET)則更側重于電子行業的角度,討論醫療電子設備的現狀與發展。展會給予的視覺沖擊及研討會啟發的創新思路引發了筆者如下的思考。
蜂擁而入,可靠性憂慮
進入展會,逛了一圈,嚇了一跳。
首先就是視覺上的沖擊太震撼了,相比去年的展會,許多二線醫療設備廠商都變魔術似的整出了很多大型影像設備,不僅是,數字X線(DR),CT,MRI都被一一陳列在多家廠商的展臺上,一副應有盡有的樣子。
按理應是對中國醫療設備產業的發展贊嘆一番,然而我內心卻仍是一陣陣擔憂,傳統上我們一直認為醫療設備行業相對技術門檻較高,開發難度大,但如此“飛速”的開發速度確是有點嚇人。
事實上,甚至連醫療設備公司的研發工程師都對此表示擔憂的。據透露,初一些本土一線醫療設備廠商就是靠著對國際廠商產品進行拆解,才做出自己的產品;而當看到一線廠商獲得巨額的利潤后,許多原本沒有技術積累的小型醫療電子設備公司——甚至是消費電子產品公司,也開始拆解一線廠商的產品,繼續進行cost down工作——典型的山寨化流程。
實際情況也驗證了這一點:在研討會上,《電子工程專輯》記者發現大會聽眾中就隱藏著一些消費類廠商和低端便攜醫療電子產品的廠商來學習觀摩,意圖進入利潤更高的產品系列。
這使得消費者會對產品的可靠性擔憂。拿展會上眾多展出DR的公司來說,很多公司其實并不具備相應的研發實力,例如高頻高壓發生器、X線球管、限束器、平板等都是買的,做點“組裝”工作就出產品了。
還有,據不可靠但可能性很高的消息,如此多廠商展出大型影像產品是由“國情”造成的——政府采購行為需要國產數字化醫療設備,這也導致一些國際廠商尋求內地合作方,于是某些內地廠商展臺上也展出了不屬于自己的產品。
便攜也需高技術含量
相應的在研討會上,演講嘉賓們談論的主題更多還是著重便攜設備,但便攜并不意味著低端,反而在技術含量上有進一步的要求。
拿看似簡單的助聽器來說,要解決的問題就包括,噪聲處理+嘯叫+情景識別+數據存儲+無線技術等。“在助聽器市場上,山寨版的便宜方案價格低于100元,但市場上的助聽器價格為3萬元左右。”西門子聽力儀器公司產品經理瞿唐洲表示。
市場份額不斷增長的血氧儀也是一樣,除了監護儀里面帶有的血氧模塊,還有向于家用、個人用比較小的指甲式血氧儀,這對傳感器、電路設計都有非常高的精度要求。ADI公司亞太區醫療業務資深業務經理周文勝介紹了公司的脈搏血氧儀方案。
此外,大型設備的小型化(比如筆記本彩“功耗、散熱、體積”的障礙)也是挑戰重重卻也獲利高昂,與會的邁瑞公司就介紹了一款便攜彩色聲診斷儀M7,方便能滿足臨床、急診、急救、野外救護等各種情形下的聲醫療診斷。
新思路:消費電子整合“健康概念”
“醫療器械廠商可以拓寬思路,例如,消費電子產品加上健康產品的功能。”飛思卡爾公司市場經理何英偉表示,“我們相關的多媒體處理器,包括家用傳感器,都可以提供整套的解決方案,讓大家針對消費電子和家用健康產品開發相關的方案。”
他舉例到,國外有很多公司都在做類似的方案,比如“健康MP3”,其實就是一個MP3,把計步器等功能整合到MP3里,30美金的成本可以賣到59美金。
此外,他還舉例在手機上,蘋果發布了針對醫療行業做一些相關方案,其軟件站上面有4000多種軟件是針對醫療的。“我們跟國內廠商合作,針對遠程做了很多工作。所以對于手機方案來說,健康功能是很好的產品,可以給大家提供很多的市場機會。”他補充道。
以貌取人:醫療電子設備還需關注“工業設計”
在展會中,很多國際或本土知名廠商的產品的工業設計都做的非常漂亮,大型成像設備更是做的相當夢幻,相比之下,內陸的一些小公司展出的產品確是想要讓人看“順眼”都難(沒拍展品照片,但看過的人對都有同感),在看慣了設計精美流暢的產品后,這些產品讓人懷疑是不是只有在拍上世紀80年代的舊電影時才能用得上。
好在廠商在工業設計方面意識早已開始醒悟,在醫療電子的專業論壇中,專著產品開發前期的研究與策略咨詢、工業/結構/UI設計等的洛可可公司也瞄準了醫療設備產業的大蛋糕,意圖通過良好的工業設計提升醫療電子品牌國際競爭力。“好的設計可以將產品價值提升1000倍。”該公司總經理李毅表示。該公司曾成功為北京思打造了多款經典醫療電子產品。
寫在后:雖然有時候電子工程師總是認為“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體驗,卻降低了自己的社會地位”,但眾多更精密的創新設計,以及云計算和更好的聯網環境等,可以肯定的是,等我們變老了,看病的方式肯定不是現在這樣子了,這就算電子工程師為自己做的貢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