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全球企業,中國智造”論壇在GE中國研發中心舉行。GE中國研發中心提出了“在中國,為中國理念,為”的理念. 此戰略讓GE中國研發中心更主動地張開雙臂,愿意在更廣闊的領域,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們——無論是政府、科研院所,還是企業——展開合作。
6月4日,“全球企業,中國智造”論壇在GE中國研發中心舉行。GE相關負責人在發言中表示,這十年,對于GE中國研發中心來說,是一段從嬰兒誕生、到學會以自己的智慧和技能服務中國與市場、甚至成為在中國的外企典范的難忘歲月。
作為在中國發展的外企代表,GE中國研發中心提出了“在中國,為中國,為”的理念 。GE中國研發中心總裁陳向力親歷了這個過程。當時的陳向力,作為一名在美國GE全球研發總部工作的中國人,他們看到當時的公司對印度很“偏心”,因為GE上世紀90年代末在印度建立了研究中心。而其實中國的經濟前景、市場潛力、人才儲備,完全具備建立研發中心的條件,甚至越印度。陳向力聯合了十幾個人華人科學家,隔兩三個星期就要聚會一次,卯足全力促進GE在中國建立研發中心。于是十年前,陳向力拎著兩個大箱子,放棄在紐約的舒適的生活,投身經濟開始飛速發展的祖國。在這里見證了GE第三個全球研發中心從無到有的過程。他當時抱有非常簡單而強烈的想法: 建立GE中國研發中心,為中國經濟騰飛助一臂之力。
如果按照當時大部分跨國企業的中國研發中心的做法,陳向力可以選擇一個較為簡單的路徑:幫助GE在中國發展制造業和采購,并將美國做的項目拿一部分到中國來做,把GE技術帶給中國客戶,在全球研發中擔任配角。
不過,富有遠見的陳向力認識到,只把中國作為一個制造基地是一種短視行為,而且,作為一個從中國走向的科學家,他更愿意讓自己的研發中心與中國一起成長,所以他決定:首先是支持產品本地化,將產品拿到中國生產,轉化成中國的供應鏈,用了兩年時間讓研發人員熟悉產品工藝和技術;第三年開始,中國研發中心就可以操刀產品更新和升級,逐步完成讓中國研發唱主角的轉變。當GE中國研發達到2000人規模時,陳向力發現,中國研發中心的技術創新氛圍已經成為GE能夠保證今后長期增長的一個新動力,一個“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開始逐漸成形,并得到了GE總部的大力支持:2008年,GE總部撥給中國研發中心的研發經費是1500萬美元;到了2009年,雖然全球性的經濟危機爆發,GE總部不但沒有減少對中國研發中心的投資,反而增加到了3000萬美元;而在今年,GE總部對研發中心的投資還是多達3000萬美元。
當GE中國研發中心在本土市場上推動創新的時候,不僅培養了一支強大的研發隊伍,創造了更具適應性的產品,也帶動了本土市場的產業升級,無論是在技術合作的層面,還是在生產制造的領域。在GE中國研發中心與來自中國本土的合作伙伴共同工作的時候,GE為這些伙伴們,比如國內的一些研究所,提供了許多先進的開發程序以及管理理念。GE中國研發中心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科研院所開展了數十項合作研發項目。2009年,在上海市科委支持下,中心還與上海市肺科醫院合作開發了塵肺病早期檢測技術,通過技術創新來提率、降低成本從而使更多工人有機會接受塵肺病檢查,為中國嚴重的職業病檢測做出了重大貢獻。
作為早一批落戶中國的外資研發中心,GE中國研發中心的蓬勃發展,無疑起到了示范作用,不僅帶動了一大批外資研發中心落戶上海,而且也給本土的創新企業帶來了啟示和合作機會。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過程中,這種合作顯得尤為重要。GE中國研發中心的經驗不光對于一個企業,對于推進中國企業整體的創新競爭力、提升國內總體創新水平都有幫助。
“在中國,為中國”的戰略讓GE中國研發中心更主動地張開雙臂,愿意在更廣闊的領域,與中國的合作伙伴們——無論是政府、科研院所,還是企業——展開合作。只有當一個國家的創新體系真正多元化之后,也就是能夠讓來自各個地域、領域的選手們共同競爭和合作,那樣的創新體系才能具備不斷成長的生命力,并且能取得共贏的效果。
因此,當GE現任CEO伊梅爾特由衷地感嘆——“中國是GE的第二故鄉” ——的時候,陳向力并不感到太大意外。在這里,GE找到了一條通向未來的“中國智造”新路徑和“達則兼濟天下”的典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