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出現了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智慧城市、半導體照明和物聯網等諸多熱詞,由于包括車聯網在內的智慧交通的快速發展,一些人認為物聯網將是幾大新技術中發展快的領域。對此,李珂予以了否定。他說:“現在發展比較成熟的的確是城市的智慧交通,因為有著迫切的需求。而科學界對整個IT技術的發展有一個路線圖,就是從上個世紀的電視機到集成電路再到計算機、互聯網。未來幾年蓬勃發展的應該是移動互聯網或是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等,之后是云計算。物聯網的層級是高于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即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只是物聯網的一
2012年,我國物聯網產業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產業規模達3651.1億元,同比增長39%。而2011年的產業規模則為2627.4億元,同比增長30.2%。物聯網產業的規模連續兩年增速過30%,那么未來幾年其發展趨勢將會怎樣呢?賽迪顧問副總裁李珂日前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今年物聯網產業的規模可能會接近5000億元,未來兩年將加速發展,預計到2015年整個產業規模將達到7500億元。”
車聯網易 物聯網難
近幾年來,電子信息技術領域出現了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智慧城市、半導體照明和物聯網等諸多熱詞,由于包括車聯網在內的智慧交通的快速發展,一些人認為物聯網將是幾大新技術中發展快的領域。對此,李珂予以了否定。他說:“現在發展比較成熟的的確是城市的智慧交通,因為有著迫切的需求。而科學界對整個IT技術的發展有一個路線圖,就是從上個世紀的電視機到集成電路再到計算機、互聯網。未來幾年蓬勃發展的應該是移動互聯網或是基于互聯網的電子商務等,之后是云計算。物聯網的層級是高于移動互聯網和云計算的,即云計算和移動互聯網只是物聯網的一個節點,到2015年云計算時代才會真正到來,但云計算只是實現物聯網的一種手段,計算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而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物物相連,才是我們的目標。因此專家認為,物聯網時代應該到2020年才會開始。”
當年“感知中國”的概念剛出現時,日本野村咨詢的分析師在接受中國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曾表示,傳感器是中國物聯網產業的薄弱環節。在賽迪顧問今年8月所推出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系列叢書《物聯網產業發展及應用實踐》中,物聯網產業被劃分為支持、感知、傳輸、平臺和應用5個層次,其發展是否與當初日本分析師的判斷相吻合呢?
李珂說:“按照國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規劃,我們要加強兩頭,即感知層和應用層,其中感知層是核心和基礎,包括傳感器、芯片和軟件等,而應用是拉動整個市場發展和推廣的一個抓手,兩者相輔相成。如果只有感知沒有應用,也難以實現產業化。同樣,如果我們只是大規模開展應用,芯片、傳感器都買國外的,也起不到拉動國內產業增長的目的。目前來看,感知層的確是薄弱的,因為應用層只要有錢投資建設就行,但研發一款集成電路或者傳感器,卻并非易事。”
地方政府偏好以市場換投資
據介紹,目前國家住建部批了106個智慧城市試點,每一個智慧城市都在上項目,如智能交通、智能醫療等,應用層的快速發展帶動了上游的傳輸元器件的采購生產。從各地的發展看,按省級區域分析,江蘇、廣東、北京和上海四地的產業規模比較大,如江蘇省物聯網的產業規模大概有七八百億元。
事實上,許多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都將智慧城市與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聯系在了一起。智慧城市建設需要投資,是要花錢的,而物聯網產業則可以為一個地方帶來稅收和就業。現在地方政府有一個很明確的態度,就是產業發展和應用相結合。假設地方政府在政府采購中投入10億元搞智慧城市建設,那么企業要在當地落實幾億元的投資項目,實際上就是“地方政府拿市場換投資”。
而這種模式的直接后果就是大型跨國公司在地方政府采購市場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了。“過去跨國公司可以在地方拿到訂單做完就走,但近一兩年幾乎沒有這樣的案例了。”李珂解釋到:“跨國公司在地方設立分公司或投資都非常嚴格,很難滿足地方政府的要求。”
地方政府希望通過政府采購實現招商引資,李珂認為此舉可謂喜憂參半。他說:“對于地方政府來說,這樣沒有錯,花納稅人的錢當然希望解決就業和增加稅收。對物聯網產業發展好的一面是,基本上杜了所謂的外企到地方賺一把就走的局面。但是反過來說,國家物聯網產業的發展要通過產業集聚培育龍頭企業,而地方政府現在的做法容易出現產業投資分散和重復建設,導致出現產能過剩。”尤其重要的是,這種產業的分散更多的是產業的簡單平移,而且地方政府更為偏愛企業投資建設制造基地,因為研發中心沒有什么稅收。顯然,目前的這種市場狀況更適合于國內企業,因為國內企業比較靈活,設立分公司程序比較簡單,而跨國公司則難以適應。
物聯網不該成為競爭的“紅海”
中國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在《物聯網產業發展及應用實踐》一書的封面有4個醒目的問題:探索物聯網本質,是“守成”還是“創新”?剖析物聯網產業,是“泡沫”還是“引擎”?盤點物聯網應用,是“孤島”還是“大陸”?展望物聯網未來,是“紅海”還是“藍海”?作為該書撰文部的常務副主任,李珂是否尋找到了答案呢?
事實上,該書所提的4個問題,都是物聯網產業發展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例如對物聯網產業未來是“紅海”還是“藍海”的擔心,就是擔心物聯網產業處于低層次產業規模的擴張。據介紹,中部地區某市在智慧城市建設的招標中,居然一下子來了26家企業,其中包括中興、華為、大唐、神州數碼等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水平差不了多少,到后PK什么呢?可能就是價格競爭。現在在智慧城市建設中,企業惡性競爭的苗頭已經出現。”李珂說。
據了解,無論智慧城市還是物聯網,企業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主要就是系統集成。招標中的場景很是耐人尋味,投標的幾十家中國企業都是系統集成商,而用的芯片都是美國、日本生產的,結果外國企業掙了大錢,而國內企業卻在PK打價格戰。而且有些解決方案國內企業做不了,后還是要找跨國公司進行合作,跨國公司只是從臺前走到了幕后。
對于前面提到的4個問題,李珂坦言:“其實我們也很難說現在有一個明確的答案。這本書之所以叫物聯網產業發展與應用實踐,就是希望通過實踐去嘗試探索。”
物聯網產業發展三大趨勢
(一)產業鏈重點環節快速發展。中國物聯網發展下一個階段的目標就是完善物聯網產業鏈,重點發展與物聯網產業鏈緊密相關的硬件、軟件、系統集成以及運營與服務等核心領域,著力打造新型傳感器、傳感網核心芯片、傳感器節點、操作系統、中間件、數據庫軟件、應用軟件、系統集成、網絡與內容服務等重要產品與解決方案,以系統集成與運營及服務為龍頭,帶動產業鏈關鍵環節突破。
(二)微電子技術持續發展。幾十年來,微電子技術促進了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未來10~20年,傳統硅技術將進入成熟期。從總體發展看,傳統硅技術市場將一直延續到2047年(晶體管發明100周年)才趨于飽和(達到芯片特征尺寸的極限)并衰退。而當前微電子技術仍將依循“等縮比原理”和“摩爾定律”兩條基礎定律發展下去,在逼近傳統硅技術極限的過程中,不斷擴展硅的跨學科橫向應用和更先進的應用(量子、分子器件)。
(三)行業應用帶動產業發展。物聯網可以應用于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智能家居、智能樓宇、智能金融等諸多領域。物聯網在這些領域的展開將是其自身發展的直接動力。下游應用的快速推廣與應用規模的持續擴張將直接拉動物聯網產業鏈各環節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