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英特爾已經停止向清華同方電腦供貨,引起了PC市場的軒然大波,并迅速掀起臺式機和筆記本市場的升級換代熱,產品價格屢屢走低。英特爾意在牽引國內PC商從臺式電腦向筆記本轉移、掘取更大新利潤空間、增強核心芯片技術控制力的戰略和野心受到了來自大小競爭對手的強有力挑戰。
一直以來,英特爾幾乎壟斷了全球的PC市場,它擁有PC采購價的定價權,其商業供應政策和計劃幾乎沒人能改變。此次英特爾又推出了新的商業計劃,未來原始設備制造商在訂購臺式機CPU的時候不再享有折扣,而對于筆記本電腦芯片則可享有優惠,并且大力推行筆記本電腦配件的標準化。這無疑是欲增強對筆記本電腦市場的掌控力,從而掌控產品的定價權終形成市場壟斷。
英特爾的壟斷格局是否真的堅不可摧呢?
近來很多國內外大企業包括戴爾、惠普、聯想、清華同方以及北大方正紛紛棄英特爾轉而選擇AMD,這可以成為英特爾的市場壟斷地位遭到挑戰的開始。
多年的發展,使得英特爾具有強大的市場影響力,即使不宣傳都可以讓客戶爭先恐后來購買。AMD只能利用英特爾的市場間隙,費盡心血尋找市場,說服客戶,走到了挑戰巨頭的面前。中國特色的市場發展戰略和過硬的技術帶來了AMD的崛起,但是能否繼續堅持下去,能否擊敗英特爾贏得客戶,依然是未知。
英特爾的“Intel inside”市場策略16年間使得英特爾迅速為消費者所認知,獲得了數百億的品牌價值,確立了行業霸主地位。
“Intel Inside”計劃一方面使其在終端消費者心中建立強大的品牌形象,形成一種消費偏好。同時,它幫助英特爾在市場上占據主動。英特爾CPU的消費者是PC廠商,即使其產品在技術、功能上都非常出色,但如果終端消費者對CPU缺乏了解,PC廠商依然可以不選擇英特爾,這使得英特爾很被動!癐ntel Inside”改變了這種境況,通過品牌效應限制了PC生產商對終用戶的影響,使CPU凸顯為用戶的關注對象。
英特爾品牌的巨大成功,引起許多IT企業,包括中國IT企業仿效。但終卻找不到能夠和英特爾形成競爭趨勢的品牌。近日特種計算機行業一匹黑馬研祥集團挑戰“Intel inside”,“研祥inside”橫空出世,欲在所有終端產品上貼上“研祥inside”標識!癐ntel inside”已經深入人心,如何能讓消費者記住第二個inside成為研祥集團取勝的關鍵。
無論是PC行業的AMD、龍芯,還是特種計算機行業的研祥,中國的科技產業對于英特爾已形成一種競爭壓力,英特爾的壟斷地位已經受到挑戰,壟斷“堅冰”被破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