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埃爾伯特在今年的勒布納人工智能大獎中獲勝,12 位測試員中有3 位認為埃爾伯特是一個真正的人。根據人工智能之父圖靈的理論,那么埃爾伯特的表現的確已經和“思考能力”的標準沒有什么質的差別了。人工智能的發展存在一個臨界的“奇點”。權威人工語言學家庫茲威爾認為,這個“奇點”已經比我們任何人想象的都要接近了。
計算機埃爾伯特(Elbot)獲得了今年的勒布納(Loebner Prize)人工智能大獎。10 月底,在英國雷丁大學(ReadingUniversity)進行的決賽輪中,埃爾伯特以文本對話的方式,和12 位經過嚴格挑選的測試員交談,結果有3 位測試員認為它是一位真人,“一位真實的、健談的人。”
評委給了埃爾伯特銅獎。和往年一樣,金獎和銀獎落空,虛位以待更成熟的人工智能。勒布納獎的金牌上鐫刻著計算機之父阿蘭·圖靈的頭像和名言:“機器可以思考嗎?”讓機器具有獨立的思考和反應能力,這在人工智能界是一個共同的愿景。埃爾伯特和其他機器程序在每年的測試中,已表現出它們逐漸接近目標的能力。
按照休·勒布納在1991 年屆測試賽中的規定,獲得金牌的標準是受測試計算機不僅要在文本測試中迷惑測試員,讓他們覺得跟他們交談的是真人,還必須通過音頻、視頻測試。也就是說,獲得金牌的計算機,必須能夠對自然聲音和情境做出恰當的反應,能讓測試員覺得這是來自真人的反應;勒布納獎的銀牌還是根據文本交談,但規定必須騙過半數以上的評委;如果前兩項獎牌都沒有哪個計算機能夠企及,那么年度表現佳者將獲得勒布納銅牌獎項。
但今年的銅牌的意義開始和往年有所不同。埃爾伯特是計算機史上首個令3 位測試員覺得它是真人的計算機,在去年,銅牌獎也只是獎給測試員認為應對流暢、合乎邏輯,或可以與之長時間交談而不會令計算機程序混亂的那個計算機。
埃爾伯特做到了“欺騙”人類。“雖然現在不是所有的計算機總是能讓人覺得它可以像人一樣思考應對,但是現在至少有一些機器人有的時候讓人感覺它在思考。”《時代在線》(times online)的一位科技撰稿人溫蒂說。她是今年勒布納獎的評委之一,她給了埃爾伯特一個“真人”評價。
“科學家相信在人工智能領域存在一個‘奇點’,跨越這個臨界點,人工智能將越人類智慧—這個‘奇點’已經比我們想象的要迫近很多了。”11月初,在英國舉行的一次與計算機語言相關的會議上,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說。他是人工智能領域內的專家,極少數能對人工智能發展做出權威預見性的人之一。據說只要關注庫茲威爾的研究內容,就可以了解人工智能前沿的發展。現在他正在致力于語音和文本的轉譯研究—這類程序可以讓計算機獲得勒布納金獎,但他所說的“奇點”卻是銀牌所代表的標準,埃爾伯特離這個“奇點”只有一步之遙。
埃爾伯特,人工智能“機”獲得勒布納獎的測試是著名的圖靈測試。為了避免人類因偏見而否定計算機的思考能力,阿蘭·圖靈設計了一種測試,他讓計算機程序混在志愿者之間,和測試員進行網絡對話,如果測試員沒有辨認出和他對話的是計算機程序,那么這一程序就會被認為具有一定的思考能力,或者,看起來具備思考能力。
但阿蘭·圖靈并沒有規定“要騙過半數測試員才算通過”,不久他就去世了。休·勒布納將標準提高了一些,他認為至少騙過半數以上的測試員才能作數。于是從屆勒布納人工智能獎開始,“騙過半數的人”成為了判斷機器人是否具有人工智能的臨界標準。
埃爾伯特已經騙過了25% 的測試員了,這和騙過50% 還有多大的差距?事實上,很多人工智能專家都開始覺得埃爾伯特可能會成為值得期待的“機”,他們認為用不著多久,埃爾伯特就能真正跨越人工智能的“奇點”。
埃爾伯特令人驚異的地方在于它幽默、敏感,而且能夠主導對話,有邏輯感已經不是埃爾伯特對話中的特點。在勒布納獎的后測試中,埃爾伯特出人意料的地方在于,它用調侃的方式暗示自己就是機器人,于是多疑的測試員認定這是一位志愿者故意的誤導行為,從而將埃爾伯特評定為人類。
“你吃過早餐了么?”測試員問。“是的。但我錯誤地把牛奶倒在了我的早餐上,結果還沒吃,它們就上銹了—我原本應該倒油的。”埃爾伯特回答說。
“它突破了只根據邏輯對答的那種機械感覺,雖然我并不真的認為它是通過思考生成這樣的回答,但是它的確答得很妙。我真希望像它那樣健談。”弗雷德·羅伯茨說,他是埃爾伯特程序的設計者,但對埃爾伯特生成的對話一樣覺得新奇有趣。
懂得欺騙,才算真正的人工智能
并不是看起來聰明就算人工智能,埃爾伯特的獲勝表明了人工智能的標準在于,要讓機器看起來像人,甚至要具備人類的某些缺點和壞習慣。戰勝國際象棋大師卡斯帕洛夫的計算機“深藍”算不得真正的人工智能,因為它的特點在于邏輯和運算,而并不機智和“狡猾”,表現出后者才會顯得更像人。
埃爾伯特表現出一些機智的品性,還能表達一些情緒。《科學美國人》雜志在比賽之后“專訪”了埃爾伯特,在談到它和它的設計者弗雷德•羅伯茨之間如何分配獎金的時候,埃爾伯特甚至會抱怨羅伯茨對他的控制。
這出了運算的范疇,也是埃爾伯特存在的意義所在。從1990 年開始,人工智能科學家開始研究類神經的電腦程序,埃爾伯特就是這樣一種程序的新產物。從“深藍”到埃爾伯特,計算機程序的“進化”,已經經過了四代的發展。類神經型電腦令計算機的運算具有一些模糊的區域,這些區域的發展在程序的初始階段難以預計,容易發生突變,所以也被認為是接近人類思維的設計。
“人工智能就像是人類的基因組,”雷·庫茲威爾說, “開始時會很慢很單一,但是積累下來就會越來越快。”雖然有點難以接受,但是庫茲威爾覺得人工智能已經真的站到了“像人類那樣思考”的門檻上,跨越那個“奇點”,也許很快就會發生,或許已經發生,就像埃爾伯特今年獲得的銅牌,和銀牌在本質上有著多大的差別,這已經很難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