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改革開放30年 中國工業一馬當先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中國工業報 更新時間:2008-12-19
分享到:
改革開放30年 中國工業一馬當先
 2008年,迎來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
  
  30年,是一個不長不短的時間:對于一個人來說,可以用人生苦短來形容;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則是彈指一揮間,今昔兩重天。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位居第4位,中國對外貿易總量已經位居第三位,中國經濟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的領跑者,根據銀行公布的數據,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增長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達到13%。
  
  是什么因素驅動了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大國長達30年的經濟增長?經濟學家們的研究表明,在諸多因素中,中國經濟增長表現出了工業化引導的強烈趨勢。
  
  如果把改革開放前30年與改革開放后30年加以比較,那么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工業的面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工業改革開放的成就是前無古人的;中國工業在改革開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馬當先、萬馬奔騰來形容。
  
  很顯然,中國工業的改革開放具有十分明顯的階段性特征———
  
  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到1992年,是改革開放的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是帶有試驗的性質,是“摸著石頭過河”,是觀念的深刻變革和思想的大膽解放。盡管這個階段的改革開放充滿了爭論、猶豫和反復,但堅冰已經打開,方向已經指明。當歷史的拐點已經出現,很多人還渾然不覺的時候,作為在國民經濟中發展快、規模大、影響廣同時對改革開放敏感的行業,中國工業在經歷了1984年“撥改貸”———財政“斷糧”
  
  的陣痛后,已經捷足先行了。從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到2001年,是改革開放的第二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是帶有突破的性質,是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向計劃經濟的各個環節發起進攻,是“不爭論”、“不走回頭路”。中國工業的改革開始從放權讓利轉向制度創新,開始從承包制轉向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從而解決了企業長期發展的動力機制問題。特別是隨著銀行的市場化、商業化,企業不能再輕而易舉地拿到貸款———經歷了銀行“斷奶”考驗后的中國工業,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格局的初步形成,建立了豐功偉業,演繹了車市、樓市和股市的傳奇故事。
  
  從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貿易組織到2008年,是改革開放的第三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是,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開始與國際慣例接軌,一個對外開放的新格局開始形成,一個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競爭發展的新格局開始形成。中國工業經濟的企業所有制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按工業總產值計算,2006年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民營工業企業和“三資”工業企業,分別占比31.2%、37.2%和31.6%。隨著外資企業的蜂擁而入,經歷了市場競爭洗禮后的中國工業,無論是在體制上還是在機制上,都更加市場化了。中國正在成為“工廠”,中國工業正在融入全球經濟體系。
  
  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自始至終貫穿了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擴大企業權限,另一條主線是擴大地方權限。擴大企業權限的結果是,鄉鎮企業成為中國經濟大的增長板塊;地方國有企業“抓大放小”,實現了產權多元化;中央企業在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產業、關系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繼續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帶動力和影響力。擴大地方權限的結果是,既形成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等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長三角、珠三角、閩東南和環渤海等沿海經濟開發區———內地”這樣一個多層次、有重點、點面結合的改革開放格局,也成就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中部崛起的區域工業發展格局。之所以貫穿了這兩條主線,是因為一般國家的經濟增長只有一個引擎,即企業;而中國的經濟增長還有第二個引擎,即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不僅僅有政府行為,而且還有明顯的企業行為。在這兩條主線的共同作用下,中國已經從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名副其實的工業經濟大國。中國工業無論是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都過了50%。新型工業化,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
  
  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南巡”談話中講過這樣一段話:“……恐怕再有30年的時間,我們才會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據此,不難作出這樣一個判斷,中國工業的改革開放還沒有到達勝利的終點,中國工業改革開放30年的累累碩果,仍然可以用“取得了階段性成果”這樣一句話來加以概括。
  
  2008年10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召開。可以說,中國工業的改革開放已經進入了第四階段。這個階段的顯著特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進“兩化”融合,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上一條 上一條:中國空間信息產業市場規模在未來5年將達1000億元
下一條 下一條:第二屆中國射頻識別基準測試發展論壇在京成功舉辦
相關新聞  工業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