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行業資訊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成立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網絡 更新時間:2009-4-15
分享到:
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成立
   編者語:中科院自動化所—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合作雙方在模式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RFID等領域均擁有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研究團隊。4月9日至10日,聯合實驗室雙方舉辦了首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學術研討會今后,學術研討會還將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北京和香港召開。

    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和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的揭幕儀式于4月9日在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學術報告廳舉行。基于雙方長期以來在模式識別、人工智能、無線傳感網絡和射頻識別(RFID)等方面一系列的深入合作基礎,聯合實驗室于2008年9月3日獲中國科學院批準,成為中國科學院與香港地區13個聯合實驗室之一。

  聯合實驗室合作協議由自動化所何林書記和香港科技大學袁銘輝副校長代表雙方共同簽署,中國科學院譚鐵牛副秘書長、港澳臺辦公室張興根主任以及聯合實驗室管理委員會成員共同見證了聯合實驗室的正式成立。隨后,香港科技大學副校長袁銘輝與中科院自動化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何林還對聯合實驗室的成立背景進行了介紹,指出自動化所與香港科技大學之間的合作,已由個別研究人員之間的“點合作”發展為研究團隊之間的“面合作”,聯合實驗室的建立將是推動雙方長遠發展、更好合作的開端。對于發展前景的展望,雙方一致同意,聯合實驗室通過對智能識別技術的前沿領域進行合作研究,研究智能識別算法獲得物體的行為、關聯和認證信息,并利用普適計算技術對海量感知數據進行分析,共同推動智能識別技術領域的發展。隨后,中科院副秘書長譚鐵牛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致辭。他表示,中科院歷來十分重視與香港的合作,中科院為香港的繁榮作貢獻、與香港相關大學和研究所合作負有義不容辭的責任。譚鐵牛秘書長鼓勵雙方共同努力,把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做實、做亮、做出水平。

  4月9日至10日,聯合實驗室雙方還舉辦了首屆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學術研討會,共有16名來自模式識別與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語音與語言處理、無線傳感網絡、RFID等領域的研究團隊負責人被邀請作學術報告、交流研究進展并商談下一步合作計劃。今后,學術研討會還將每年舉行一次,輪流在北京和香港召開。

  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介紹

  中科院自動化所—香港科技大學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合作雙方在模式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RFID等領域均擁有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的研究團隊。自2004年起,為了推動雙方的研究合作和學術交流,推動長期互利的合作,雙方就在這些領域就開展了一系列的合作。

  在基礎研究方面,權龍教授受邀擔任中國科學院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第四屆學術委員會成員;譚鐵牛研究員和權龍教授在2001年至2004年期間獲得中國科學院海外杰出學者基金的支持,在“三維場景建模與運動理解”方向開展聯合研究;雙方還于2005年獲得自然科學基金/香港研究資助局的聯合科研基金資助,完成“人臉識別中的機器學習和信息融合方法研究”課題。

  在高技術研究與發展方面,雙方的合作自2004年底開始,主要集中在無線通訊領域。在無線傳感網絡和RFID領域,相關研究人員進行過多次交流,并探討合作意向。2006年10月,中科院自動化所與香港科技大學正式簽署合作協議。在此基礎上,香港科技大學于2006年底獲得到香港政府支持(ITC&LSCM),承擔課題“RFID Benchmarking Test Methodology ”(RFID基準測試方法學,ITP/022/07LP);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也于2006年11月獲批科技部863計劃支持,承擔課題“射頻識別基礎測試技術研究及測試系統的開發”(2006AA04A103)。此外,雙方還是Global RF Labs Alliance(GRFLA,www.grfla.org,國際上主要RFID聯盟之一)的創始人。2008年,雙方分別在香港和北京聯合舉辦屆和第二屆中國RFID基準測試論壇,論壇聯合了內地與香港十余家重要的RFID研究機構和組織組成基準測試聯盟,謀求使用統一的測試方法、設備和規范對本地區的RFID產品進行科學的、可重復的驗測和評價。

  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成立后,將重點在理論上和技術上解決圖像和視頻分割處理、統計和結構模式識別的特征提取、針對特征和分類器的統計學習、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的信息采集和傳輸、通過傳感器或標簽測量和勘測環境因素的影響和相互關系、基準測試異構化的射頻識別設備,以及科學分類與評價RFID技術的性能和一致性等關鍵問題。聯合實驗室的成立將帶來開展創新性、高水平科研所需要的優勢和專長,雙方在模式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和RFID等領域的研究基礎還將推動一個新的研究方向——智能識別技術的發展。

  前期合作取得成功的經驗總結

  聯合實驗室之所以能夠順利通過嚴格評估成為中國科學院和香港地區13個聯合單元之一,與前期采取的行之有效的人才交流模式是分不開的,這樣的人才交流模式可以總結為兩句話,一是重視團隊之間的“面合作”,二是增加團隊第二梯隊的交流機會。

  人是合作發展的深度和可持續性的決定性因素。通過兩個團隊核心人物之間“點對點”的溝通建立合作是常見的科研合作模式。應該認識到的是,這種合作模式的溝通通道過窄,兩點之間任何一方的投入減少都會使得整體合作質量打折扣。進一步發展形成的雙方在某一研究領域形成“線合作”甚至在某幾個研究領域之間形成“面合作”擴充了溝通通道的容量和數量,減少了形成通道瓶頸的機會,更有利于技術知識的共享和創新成果的產生。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初也是由“點合作”發展而來,但是合作雙方有意識地籌劃更大范圍的參與,不斷邀請新的研究團隊加入,很快形成了跨模式識別、無線傳感器網絡、RFID等研究領域的復合型研究團隊,并構架出以新的研究方向——智能識別技術為目標的長期發展路線,發展的空間和生命力較初級的“點合作”都更強一些。

  不可否認,合作雙方的核心研究人員是產生創新成果的思想,但是經常會被忽視的是,團隊的第二梯隊,如年輕科研骨干和有潛質的研究生,才是產生創新成果的具體執行者。同樣的資源假如能夠支持一個研究人員的互訪,那么可能就能夠支持兩個甚至更多的中級或初級研究人員的互訪。為第二梯隊提供足夠的交流機會,不僅有利于培養的青年研究人員和研究生,也使合作雙方的具體計劃可以落到實處,有效拉近地理空間所帶來的交流鴻溝。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一向強調為培養的研究人才和研究生提供機會,每年都能為數名青年研究人員和研究生安排短期或中長期互訪,面對面交流研究進展和下一步研究計劃,并充分利用對方的優勢帶來更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例如2005年至2008年之間,雙方就有過20名中級和初級研究人員通過合作渠道前往對方訪問,不僅有短期的技術交流,也有三個月至一年的中長期交換計劃,有些研究方向甚至雙方全體科研骨干都參與過交流,建立起友好融洽的合作氛圍,即使訪問結束仍能夠通過其它途徑繼續保持良好的交流。

  以上兩點經驗在智能識別聯合實驗室的實踐中被證明是行之有效的,不僅通過開展“面合作”研究擴大了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力,也為培養的研究人才和研究生提供機會。今天,聯合實驗室的正式成立將使雙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深化,實驗室必將成為中國內地研究機構與香港大學間的合作典范。

上一條 上一條:錦州石化采用APC技術優化生產
下一條 下一條:第三屆“三菱電機自動化杯”大學生自動化科技創新及技能大賽通知
相關新聞  中科院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