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CAD/CAM)、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管理信息系統、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計劃等)、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紡織電子設備儀器自動監測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等方面。從整體分析,紡織行業信息化水平在我國制造業中處于中游地位。
“從整體分析,紡織行業信息化水平在我國制造業中處于中游地位。”中國紡織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吳迪向記者介紹國內紡織行業信息化現狀時開門見山地說,“我國紡織行業信息化起步較早,應用面寬,有廣泛的基礎。”
據了解,信息技術在紡織行業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CAD/CAM)、管理信息系統(包括管理信息系統、制造資源計劃、企業資源計劃等)、信息網絡和電子商務、供應鏈管理、紡織電子設備儀器自動監測系統、自動控制系統等方面。
不過,我國紡織行業存在著地域、行業、企業的差異,且發展不平衡。對此,吳迪坦承:“這就決定了紡織行業信息化需求的多樣性、推進的漸進性和實施過程的艱巨性。”
信息化理念待提高弱點在產業兩端
加快信息化建設對促進我國紡織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增強國際競爭力的作用毋庸置疑,廣大紡織企業對這一點也看得很清楚。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還是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上海環思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吳福根介紹說,我國一些規模較大的紡織企業的信息化應用水平較高,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比如山東如意、紹興新發紡織、廣東溢達、寧波雅戈爾等。但我國紡織企業大多數是中小企業,他們的信息化建設停留在應用一些財務管理軟件和設備的自動化軟件上,只實現了部分領域的信息化。
AMT咨詢公司服裝行業總監葛星給出這樣一組數據:單從國內服裝企業的信息化投入與銷售收入比例來看,85%的企業低于1%,10%的企業達到了1%-2%,5%的企業達到2%以上。而國外服裝企業的信息化投入至少要達到銷售收入的2%以上,企業甚至達到5%-10%。“現在很多專業做紡織服裝信息化的企業在考慮轉行。”上海基姆軟件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黃煒憂心地說,“因為我國紡織服裝企業的信息化理念較為落后,對信息化的理解不夠,給予信息化的支持力度不像電子企業那么大。”黃煒認為,國內大部分紡織服裝企業的信息化理念還停留在“一件衣服的毛利率只有10%,如果上一套ERP(企業資源計劃)產品,賣多少件衣服才能賺回來”這樣一個水平上。
然而準備采用或已經采用了信息化系統的企業,也存在讓人擔憂的問題。吳迪指出,我國不少紡織企業沒有信息化建設總體規劃、總體設計和過程控制,或規劃流于形式,單項項目多,綜合應用系統少。開發的項目大部分是單項管理、CAD、自動控制等,不能實現系統集成和信息共享。而不同廠商提供的系統或模塊孤立地建設和實施,大多數處于“信息孤島”狀態,不同系統之間互聯互通的比例大多低于1/3。先后開發的系統未采用統一標準和平臺,未形成面向企業決策層的綜合應用系統。這些都大大影響了項目的效果。
鄂爾多斯集團一位信息化負責人也認為:“信息技術推動我國紡織行業發展的潛力還遠沒有得到充分發揮。”他舉例說,CAD軟件效率高、規范、不容易出錯,但是如果CAD和生產過程不銜接,反而會造成低效率。他認為,如果企業管理的執行力和模式不能與信息技術真正匹配,信息技術的作用就無法真正發揮。
但是“一個巴掌拍不響”,把板子全打在紡織企業身上有失公允。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合伙人呂謀篤表示:“紡織行業用戶有信息化的需求,但是國內IT廠商并不能完全滿足,國內IT廠商有自己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用戶卻不買賬。”這些問題在國內紡織行業非常普遍。
以羊絨針織行業信息化存在的問題為例:,缺乏先進的解決方案;第二,針織行業的CAD軟件還不成熟。鄂爾多斯集團的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國外IT廠商并沒有專門針對中國用戶開發生產、操作的工藝軟件,只有電腦軟件和隨電腦配套銷售的設計軟件,針對中國設備可以導出的工藝軟件所具備的功能都被屏蔽了。而且這些軟件價格昂貴,國內企業無法承受。據了解,國內也有一些IT公司在嘗試著做這類軟件,也研發出一些產品,但只具備一些普通和常見的功能,缺乏稍微復雜和的功能,無法滿足用戶需求。
吳迪指出,我國紡織行業與國外的信息化水平的差距除了表現在前端的產品設計上之外,還表現在后端的品牌和營銷上。對此,呂謀篤表示,銷售端的信息化確實是難點,企業對這一點要求也很高。銷售端的數據要被迅速反映到研發、生產和物流環節。紡織行業的價值鏈競爭需要銷售端的信息化支持,產品越,對銷售信息化的要求越高。
在呂謀篤看來,我國很多IT企業并不了解目前紡織行業用戶的真正需求是什么,既不知道如何管理項目,又缺乏相關的專業人才。他認為,中國的紡織行業信息化公司若想取得突破,做營銷平臺和電子商務其實是很好的切入點。呂謀篤說:“雖然這一領域要做好很難,但紡織行業信息化企業如果有做大做強的雄心,還是應該從這里入手。”
滿足精細化需求 抓住應用重點
由于行業特點和生產類型存在差異性,紡織行業每一個細分行業的管理特點、組織形式、生產運作各不相同,細分行業的信息化需求差異明顯。浙江閱海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吳婉麗告訴記者,上游的化纖行業面向紡織企業,客戶相對固定,更多地受制于國際原料市場。而下游的服裝業直接面向消費市場,產品種類越來越多,消費周期越來越短,市場變化越來越快。
紡織行業信息化的開展要適應這些差別,向縱深發展是一種趨勢,這就要求各個紡織企業的信息化要從自身需求出發。吳迪表示,不同類型和規模的紡織企業的需求是不同的。服裝企業和紡織機械企業應主要加強設計信息化,化纖和印染企業要加強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和節能減排的信息化,紡織廠要加強自動檢測的信息化。此外,服裝企業還要加強營銷系統和物流配送的信息化。而ERP(企業資源管理)將更加專業化,這樣才能滿足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企業的精細化需求。
鑒于我國紡織行業中小企業居多,其信息化基礎薄弱,信息滯后,需求多樣,系統實施復雜,吳迪認為,要縮小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在信息化方面的差距就必須建立行業化公共服務平臺,通過這些服務平臺向其提供公共的、專業化的信息服務和信息化技術服務。
吳迪對記者說,《紡織行業調整和振興規劃》主要提出了五個方面的重點任務,有些與紡織行業信息化密切相關。比如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就需要電子商務,而開拓國內市場信息系統也有用武之地。在加快紡織行業技術進步中,信息技術的應用范圍十分廣闊。《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十一五”專項規劃》則明確指出,紡織行業“十一五”信息技術應用要突出三個重點:一是生產流程的計算機控制,二是生產裝備的精細化和智能化,三是設計手段的人性化和智能化。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先進的紡織設備對提升企業競爭力作用顯著。例如以往傳統的紡織機械都是采用單片機來控制,但越來越多的廠家將嵌入式產品應用在紡織機械上,這樣可以使紡織機械具有更高的自動化水平和生產精度。提升紡織設備水平,電子技術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國內企業的電子產品在工作穩定性和可靠性方面與國外企業相比都存在差距,我國的紡機設備市場基本上是國外企業的天下。
對此黃煒表示,IT企業應該圍繞這些重點領域做技術創新,開發新課題,而發展契機可能就在其中。黃煒還認為,對于IT企業而言,能否及時掌握新技術很關鍵。比如近年來在服裝行業風生水起的電子商務,該領域新興的網上三維展示、三維試衣以及將來基于無線技術的數據傳輸和應用,都大有可為。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使用3G技術后,地域、環境等因素造成的數據訪問難題也會迎刃而解。”另一個重點領域是RFID(射頻識別)技術。鄂爾多斯集團曾考慮在生產交接中使用RFID技術,但是在國內還沒有找到在性能、價格和穩定性方面都能讓其接受的成熟方案。國內產品或者是價格高,或者是掃描識別率和穩定性存在問題,比如近距離掃描時會出現漏掃。羊絨產品價值較高,不允許這種情況發生。從成本角度講,應用RFID,對于很多國內企業而言時機可能還不成熟,這也是RFID在紡織服裝行業中應用不多的原因之一,雖然其未來發展前景很好,但目前紡織行業對這種技術的研究還遠遠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