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视频深夜福利网站|午夜性春猛交|日日射日日干|av免费提供|另类网站

廣州菱控|歐姆龍(OMRON)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市場透視 >> 正文
新聞搜索
新新聞
本月熱門TOP10
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與展望
http://www.zouyunfu.com
文章來源:機電商報 更新時間:2009-5-6
分享到:
我國電力工業的發展與展望

    經濟與電力密切相關

    電力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具有兩大特性,即電力的生產、輸送與消費同時在瞬間完成的特性及電力不可大規模儲存的特性。這要求發電和用電必須時刻保持完全平衡。計算機自動控制保證了電力供需在任何時刻的平衡,電力系統自動化技術保證了電力系統的安全穩定運行。這兩大特征決定了電力生產、消費的實時性以及與國民經濟的同步性。

  電力的上述特性也決定了電力數據具有相對較高的準確性。電力數據是通過發電側表計與用電側表計的讀數經校合而成。在發電側,電力生產運行要求發電廠按時將各表記的數據通過電力系統網絡傳輸到控制中心。在用電側,供電部門對電力用戶的表記數據定期整理匯總傳輸到生產經營數據庫中。將發電側的發電數據去掉線損與用電側的用電數據比較,得到電力生產運營的各種數據。從而在客觀上保證了電力數據的實時行、可靠性及準確性。

  電力消費是一種物理量,它的變化及消費結構的變化也反映出經濟運行狀況及所處的發展階段。研究表明產業/行業用電量與其產值的增加值在數學上呈正相關,現實也是如此。我國經濟增長與電力消費增長基本上保持相同的發展態勢,即經濟增長高時,用電量增長也高;經濟增幅低時,用電量增幅也低。因此,電力經濟數據對國民經濟具有極強的參考作用。

  生活在21世紀的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電力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重要的生產資料及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資料。當今,電氣化水平的提高使得各種經濟活動幾乎都離不開電(用油的交通工具除外),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已經接近20%,高于平均水平。我國的電氣化水平也決定了電力數據具有大范圍的覆蓋性。

  如果以GDP反映國家的經濟實力,那么,電力消費可以反映該經濟實力的物質基礎,由此決定了電力生產、消費與經濟發展的緊密相關性及電力在宏觀經濟中的重要作用。

    電力工業成就巨大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電力工業發展迅猛。(數據來源:中國能源統計年鑒)可見,2008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達到7.925 3億kW,是1978年的13.96倍。1987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達到個1億kW,此后,又用了8年時間跨越第二個1億kW,1995年達到2.17億kW,2000年達到3.19億kW,2004年達到4.423 8億kW,2005年達到5.171 8億kW,2006年新增發電裝機過1億kW,發電裝機容量達到6.22億kW。僅2007年半年新增的發電裝機容量就過了改革開放以前30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的總和。2003—2007年發電裝機的增速也達到歷史高水平。

  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高,需要發電裝機容量多,說明國家的經濟實力強。因此,發電裝機容量可以反映一個國家潛在的經濟實力。1978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占全球總發電裝機容量的比例不到3%,2008年已過15%。早在1995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已躍居第二,僅次于美國。可以預計,2010年我們將會過美國,我國發電裝機容量將在全球名列前茅。

  隨著技術進步及電源結構的優化,我國裝備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容量、高參數、率的發電機組,掌握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長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輸電技術,我們運行著全球大的電網,成為我國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在能效方面也取得巨大成就。(數據來源:電力工業統計資料匯編)顯示:2007年我國供電煤耗為357 g/kW·h,已接近美國的水平,比我國1977年的471 g/kW·h下降114 g/kW·h,節約了3.1億t標煤;2007年我國電網線損率為6.97%,接近美國2006年6.52%的水平,比我國1977年的10.19%下降3.22個百分點,節約0.468億t標煤。僅在能源效率提高方面,與1977年相比,2007年我國電力工業節約了3.5億t標煤,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47億t,減少二氧化硫排放295萬t,為我國節能減排做出了巨大貢獻。

   2008年我國全社會用電量為34?268億kW·h,是1977年的15倍。人均生活用電量可以反映國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及人們的收入水平。2007年我國人均生活用電量達到273.09 kW·h,是1977年的21.77倍,這充分顯示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高。

  在GDP電耗方面,2008年為0.139 kW·h/元(2005年價,下同),比1978年下降了15.4%,而同期能耗下降了66%。這主要是由于隨著社會的發展及技術的進步,導致電氣化水平不斷提高,將更多的一次能源轉化為電能所致。我國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的比重由1977年的不到6%上升到2007年的19.6%,接近美國的水平。發達國家都有電氣化水平的提高帶動能源強度下降的實證。電氣化水平的提高也為我國節能減排做出了很大貢獻。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大幅提高,打造了堅強的經濟基礎,也為經濟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國際比較

  雖然在過去的30年我國電力發展得很快,但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們仍處于工業化進程中。從用電結構來看,在工業化發展時期,工業的快速發展,使得工業用電量大幅增加,工業用電比重不斷上升;當工業化完成以后,工業發展增速降低,三產發展加快,從而使工業(二產)用電比重將會不斷下降,第三產業、生活用電比重會不斷上升。據統計:發達國家在工業化完成時,其人均用電量約4 500~5 000 kW·h,第二產業用電比重低于65%,第三產業用電比重高于18%,生活用電比重為20%左右,人均生活用電量為900 kW·h左右,人均發電裝機容量約1 kW左右。

  (數據來源:國際能源署歷年統計)2006年美國人均用電量為13 515 kW·h,人均生活用電量為4 508 kW·h,人均發電裝機容量3.59 kW;其工業用電占29.5%,商業用電占29.2%,居民生活用電占33%。作為發達國家,美國用電結構變化不大。

  1973—2006年是日本經歷了工業化進程的后期、完成工業化進程及步入發達國家的時期。2006年日本人均用電量8 220 kW·h,是1973年的2.11倍;人均生活用電量為2 188 kW·h,是1973年的3倍;人均發電裝機容量2.18kW;其工業用電占35.5%,商業用電占36.3%,居民生活用電占28.1%。在這期間,工業用電比重明顯回落,而商業和居民用電比重不斷上升,這也是工業化進程中對電力需求的特點。

 

  2006年德國人均用電量7 175 kW·h,人均生活用電量為1 718 kW·h,人均發電裝機容量1.6 kW;其工業用電占48.4%,商業用電占24%,居民生活用電占26.1%。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正處于工業化進程中。我國人均用電水平還很低:2008年人均用電量2 596 kW·h,人均占用發電裝機容量僅為0.6 kW;我國第二產業用電比重為76.49%,第三產業為9.78%,生活用電比重為11%。由此可見,我國人均用電水平遠低于發達國家,與完成其工業化進程國家的電力指標相比,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后期,我國用電遠低于國際水平,這也說明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因地制宜 謀略發展

  我國地大物博,各地區的發展也不均衡。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較快,2007年人均生活用電量為300~705 kW·h:上海為705.7 kW·h/人,福建為455.4 kW·h/人,浙江為452.6 kW·h/人,廣東436.6 kW·h/人,江蘇為334.9 kW·h/人。北京2007年人均生活用電量為653.3 kW·h/人。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處于工業化進程的后期,即將完成其工業化階段。此時,其經濟增長模式是以消費為主,其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不是經濟增長速度,而是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升級,為跨入發達地區做好準備。該時期的電氣化水平將會大幅提高,人均用電量、人均生活用電量、第三產業用電比重將會上升較快。

  當前我國中部地區人均生活用電量約為200~300 kW·h/人,處于工業化進程的中期,其經濟增長模式是以投資為主,需要大力發展工業,帶動三產及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部地區可以積極接受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及外資,擔當中國工業基地的角色,以二產或投資為其經濟的主要增長動力,保持經濟的快速發展。該時期人均用電量、第二產業用電比重將會有較大的提高。

  2007年西部地區人均生活用電量約為100~200 kW·h/人,屬于工業化起飛階段。其經濟增長模式是以投資為主,需要加強基礎建設,為中東部地區提供資源保障。根據我國資源分布特點及“西電東送”的戰略,今后西部地區的人均發電裝機容量將會有較大的提高。

  在我國工業化進程中,東、中、西部地區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及不同的增長模式,今后仍然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可以在充分利用比較優勢的條件下,保持我國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這也要求我國電力工業保持適度前發展,保持較高的技術裝備水平,以滿足經濟發展對電力的需求。

上一條 上一條:特變電工新疆變壓器廠7個系列9臺新產品研制成功
下一條 下一條:鐵路行業快速發展 機床行業機不可失
相關新聞  電力   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