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權威人士表示,我國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按照工業化發展與能源、資源消耗關系的倒U型曲線來分析,工業化中期后半段正處于倒U的頂端附近,這意味著經濟和能源發展將迎來重大變化。在這一背景下,能源中的電力發展的路徑是否會有新的抉擇?
工業化中期后半段 探索電力發展路徑
根據中國社科院構造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三次產業產值比例、制造業增加值占總商品增加值比重、三次產業就業比例、人口城市化率5個指標評價,我國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在中國工業化向中后期推進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工業增加值,而且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科學發展道路。
在這一發展過程中,我國除了努力實現煤炭的清潔化利用,還應在其基礎上開發清潔能源,盡可能降低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在終端用戶中,大力推廣電力等優質能源替代煤炭,減少煤炭在終端的直接利用,建立安全、清潔、的能源供應和消費體系。
大力推廣電力,包括清潔能源轉化為電力和化石能源轉化為電力兩方面。
清潔能源包括轉化為電力的清潔能源和非電清潔能源。其中,非電清潔能源主要包括太陽能熱利用、生物質燃料等,總體規模有限;清潔能源大多轉化為電力加以利用,主要包括水電、核電、風電、太陽能發電及生物質能發電等。顯然,轉化為電力的清潔能源是發展主流。化石能源消費中,應在滿足能源總體需求的情況下,盡可能減少煤炭生產量,控制在煤炭開發上限能力以內,同時加大煤炭轉為電力的比重。煤電、氣電和清潔能源發電同步發展,就能滿足我國全社會用電的總需求。
未來10年的電力發展路徑
2010~2020年,我國應重點加大對水電、核電及風電的開發利用力度,建設堅強智能電網,大力發展抽水蓄能電站,積極研發示范儲能新技術,努力提高新增能源供應的清潔化程度。
水電未來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生態環境保護和移民安置等問題。研究表明,為實現2020年我國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15%的目標,水電開發規模需要達到3.2億~3.5億千瓦,水電在我國清潔能源結構中的貢獻率過50%。我國核電已經具備規模化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未來核電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管理體制機制、核燃料供應、核科研水平、廠址資源規劃與保護等問題。為實現2020年15%的非化石能源消費目標,核電規模需要達到7000萬~8000萬千瓦,核電在我國清潔能源結構中的貢獻率約30%。風電是目前除水電之外技術成熟、成本接近常規能源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我國風電發展仍面臨風能資源詳查和評估、風電并網技術和規劃、自主創新的風電機組設計和制造技術等問題。到2020年,我國技術可行、經濟性相對合理的風電裝機規模為8000萬~1億千瓦,在清潔能源中的比重10%左右。太陽能發電技術基本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需要不斷改進技術、提高經濟性。近期主要是在大中型城市發展屋頂并網系統,地面光伏電站近期以示范為主,努力促進技術成熟與經濟性進一步提高。預計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裝機規模將達到1000萬~2000萬千瓦。
到2020年,我國將建成以“三華”(華北、華中、華東)電網為核心,通過直流和東北、西北、南方電網互聯,聯接各大煤電基地、水電基地、核電基地、可再生能源基地與主要負荷中心的堅強智能電網。跨區電網優化配置資源能力過4億千瓦,其中特高壓電網過3億千瓦;電動汽車充電站大量布局。抽水蓄能具有規模化應用條件,液流電池、鋰離子電池、鈉硫電池和鉛酸電池等化學儲能技術在我國仍處在實驗室示范和應用示范工程起步階段。到2020年,抽蓄建設規模將達到5300萬千瓦左右,不僅能夠提高電力系統安全、穩定、經濟、運行水平,而且可以促進清潔能源的大規模發展。
未來20年的電力發展路徑
2020~2030年,新增能源供應以核能、水能、風能等清潔能源為主,太陽能發電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我國能源進入低碳增長階段,儲能新技術逐步得到規模化推廣應用。
2030年前,我國將繼續發揮成熟的水電技術和經濟優勢,保持水電在我國清潔能源結構中的貢獻率過40%,水電裝機容量將達3.6億~4.2億千瓦。核電技術成熟,核電在清潔能源結構中的貢獻率占到40%,核電裝機容量將達1.5億千瓦~2億千瓦。繼續大規模開發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技術趨于成熟,2030年風電開發規模將達到1.5億~2億千瓦。太陽能發電技術趨于成熟,預計太陽能發電在2030年前后將具備成為戰略能源的資源、技術、成本和環境優勢,裝機規模達到6000萬~7000萬千瓦。繼續發展抽水蓄能,2030年裝機規模達到8400萬千瓦左右。儲能新技術趨于成熟,成本大幅降低,開始規模化應用,電動汽車比重達到20%以上。
延伸閱讀
中國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
據新華社報道,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副局長黃群慧2月28日表示,根據相關研究,我國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
黃群慧說,如果將整個工業化進程按照工業化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劃分,并將每個時期劃分為前半階段和后半階段,根據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構造的工業化水平綜合指數,我國整體上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
具體來說,上海、北京已處于后工業化階段,天津、廣東已處于工業化后期后半階段,浙江、江蘇、山東已處于工業化后期前半階段,遼寧、福建處于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山西、內蒙古等10省份處于工業化中期前半階段,河南、湖南等10省份處于工業化初期后半階段,貴州處于工業化初期前半階段,西藏尚處于前工業化階段。
黃群慧說,現階段中國整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的后半階段,這意味著中國的國情發生了重大變化,已經從一個農業經濟大國,轉變為工業經濟大國,但我們還不是工業強國。下一步的經濟發展任務是如何從一個工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強國。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推進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的關鍵。
《2009年中國工業化報告》
對提高電力現代化水平的建議
由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發布的《2009年中國工業化報告》,對電力工業發展進行了專門論述。報告部分內容如下:
當前我國整體上已經進入了工業化中期的后半期,因此實現工業現代化的進程也就顯得日益迫切。由于電力工業居于基礎地位,加快其現代化進程也顯得尤為重要。電力工業要加快提高現代化水平,提升產業競爭力。
1.加強統一規劃,實現電力工業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電力工業的統一規劃能夠降低電力發展的總成本、提高能源的整體利用效率,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大化。我國應加強電力的統一規劃,統籌考慮水源、煤炭、運輸、土地、環境以及電力需求等各種因素,合理布局電源,科學規劃電網。
2.完善電價機制,使電價反映資源稀缺性和環境成本。電力工業的現代化不僅需要國家的統一規劃,還需要價格等市場手段進行調解。當能源資源環境的稀缺程度、環境損害成本被納入價格體系中,電價就不僅反映電力市場供求關系,還將電力工業的外部成本內部化。
3.優化電源結構,逐步提高清潔能源發電比重。
4.完善補償機制,統籌關停地方小火電。關停小火電要統籌進行,有序銜接,確保電網結構堅強和安全可靠供電,而不能“一刀切”。
5.增強企業創新,提高研究與開發支出比重。電力工業現代化,要求設備、技術等達到先進水平。為此,應增加對大型電力企業的研究與開發支持,以稅收和財政補貼為杠桿促進企業加大研究與開發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