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日-3日,由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國造船工程學會和《商務周刊》雜志聯合主辦的“2009中國制造業高峰論壇暨中國船舶產業振興論壇”在北京召開,新浪財經全程直播本次論壇。
改革開放以來船舶業取得了重大的進步,國家非常重視船舶工業的發展,船舶工業作為裝備制造業振興的重點,明確提出要壯大船舶工業實力。國務院印發的船舶工業發展規劃中明確提出力爭到2015年成為船舶制造業的大國,經過改革開放的發展我們成為三大主要造船國之一,產業規模快速增長,截至2008年底規模以上船舶工業企業1776家,包括造修配企業。金屬船舶制造企業747家,行業從業人員近百萬人。2008年造船完工兩2881萬載重噸,近五年平均增速過35%。完成工業利潤總額283.4億元,中國的船舶工業集團和船舶重工業集團的利潤占到一辦以上。
國際競爭力顯著提升,從1994年成為第三造船大國,在世紀初的時候,造船完工量占市場份額不足6%,2008年仍然是第三位,但是份額提高到 29.5%。新承接船舶定單和手持定單33.7%和35.5%。2008年的三大指標已經過日本,僅次于韓國位居第二位,已經成為我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出口支柱產品。近五年出口占全部的68%,2008年出口的船舶2107萬噸,金額192.5億元,以載重噸記載占全年完工量73%。新接定單和手持定單份額更高,占到84%和87%。
研發水平不斷提高,我國已經具備了散貨船,油船,集裝箱船的自主開發設計能力,2008年散貨船定單達到48.6%,位居位,油船,集裝箱船分別達到24.4%,32.6%,位居第二。在高技術船舶里面,我國成功的成造14.7萬立方米的船舶,是尖端產品里面,豪華油輪沒有涉足其他的行業都具備制造能力。我們建造的30萬噸級海上生產油輪SPFO的研制方面進入了水平,圍繞南海資源開發,成功的承接了國際上第六代鉆井平臺,標志著船舶工業在海上領域出現了突破。
造船質量明顯提升,專家測算效率從上世紀末和日韓的差距十分之一的水平,已經縮短到四分之一。一些骨干船舶企業的典型船舶建造周期已經接近先進水平。正是在這個生產效率提升的情況下,船舶工業的盈利能力增強,08年平均利潤率接近10%。2008年前十大船廠的定單中我國有四家企業入圍。2008 年9月受金融危機影響,國際行業市場急劇下滑,造船市場受到很大沖擊,新的成交量大幅度下滑,自去年9月新船成交基本停滯,今年6月以來略有好轉,但是低迷的態勢沒有好轉,今年新接定價787萬噸,相當于我國不足兩個月的產量。手持定單不確定的因素增加,撤單的數量不斷增加,企業不愿意上報撤單的情況,從去年四季度到今年7月,國內船廠撤單量176艘,589萬載重噸,占到目前手持定單3%(此數字為不完全統計)。如果市場持續低迷撤單棄船的量會不斷的增大,船廠間的糾紛會不斷的增強。
從今年1到7月船舶工業運行情況看,情況基本穩定,工業總產值是306億,同比增長33.7%,增幅下降24.3%,這個數字還是高于其他行業增長率。完成出貨值同比增長21.3%,增幅下降48.3%。造船完工量增長比較快,1878萬載重噸,同比增長78%,新接定單下降很快,787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8%。手持定單1.92億噸,比年初下降6%。我們的余糧在不斷的減少,預期全年的指標會保持較快的增長。
行業發展中的突出問題,持續近六年的快速發展,使行業發展中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不斷積累,當前船舶工業面臨的突出問題,有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嚴重沖擊,也有造船能力過剩,產業結構不合理等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就造船能力過剩的問題,我說幾個數字,也是做產業結構調整振興規劃時統計的情況,船舶工業已建成在建的5萬噸91座和95座,是03年的8倍,其中地方企業5萬噸級以上的船舶分別達到58座和78座,產能3370萬噸,是2003年的10倍以上,地方船舶企業的發展過了船舶工業發展平均速度。
上述造船基礎設施中能夠建造30萬噸以上的達到35座,根據新接定單和未來趨勢分析,2010年之后的兩三年內已經形成了造船設施可能出現一半左右的產能過剩,據專家的預計,未來航運市場和造船市場需求趨于理性以后造船年噸需求是8千萬到1億噸之間,全球在建和已經建成的產能是2億噸。全球的產能過剩將會有三分之一的量停掉,全球的造船行業都面臨著供大于求的考驗。
產業結構調整任務艱巨,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船舶行業規模經濟性比較強的行業,我國造船產業集中度不高,2008年韓國、日本集中度達到94.3%和 64.9%,我國是52.8%。集中度的發展,近年來造船工業發展很快,集中度不是一個上升的趨勢,是下降的趨勢。03年我國達到74.21%,這五年時間兩大集團隨著三大基地建設造船能力不斷的提高,大量的社會資本進入造船領域,地方企業發展迅猛,中小企業遍地開花,目前新建船廠手持定單達到半數,我國的造船產業集中度不僅沒有進一步提高,而且有所下降,而小分散的產業格局沒有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