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掀開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60年發展的唯美畫卷,裝備制造業在追中撐起的錚錚傲骨、電力工業60年在騰挪換轉中發生的巨大變遷、幾代發電設備制造人的奮斗不息、用汗水書寫的希望與激情,躍然紙上。
回眸過往崢嶸歲月,每一次電力工業的加速發展,都蘊含著我國發電設備業的歷史變遷。倘若將電力工業視作國民經濟的心臟,發電設備制造業則無疑是使之蓬勃跳動的供血系統。從“白手起家”自立更生、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到自主創新、優化提高,發電設備制造業這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傲人跨越,也見證了祖國60年來經濟、工業的騰飛之路。
60載跨越,60載輝煌。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前夕,我們再一次聚焦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用心體味發電設備制造業在發展中的嬗變,一同傾聽這曲高歌猛進的時代華彩樂章,一起期待已經站在新起點上的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再次釋放巨大能量,向發電設備強國的方向一往無前。
60年,寒來暑往,彈指一揮間。
2008年7月31日,國家能源局正式確認2007年底投產的國電集團泰州發電公司1號機組為我國7億千瓦標志性機組。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表示,“作為百萬千瓦臨界燃煤發電機組,泰州發電公司1號機組成為7億千瓦標志性機組,意味著中國電力工業已走上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又好又快的發展之路。”
似乎,響徹在人民大會堂的掌聲還在耳畔,中國電力工業卻已再次吹響前進的集結號。8月16日,記者在全國電力工作會議上獲悉,以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所屬的拉西瓦水電站6號機組的投產為標志,我國電力裝機容量突破8億千瓦!
我國電力工業迅猛發展。自2002~2007年五年間,我國新增發電裝機規模約3.5億千瓦,相當于建國至2002年50多年的總和,也相當于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個發達國家電力裝機容量總和。張國寶曾不無自豪的說,“這不僅是中國電力工業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也創造了電力發展史上的奇跡。”
然而,“奇跡”呈現的不僅是量的劇增,更是質的跨越。高速發展的電力工業,也為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帶來了蓬勃生機。
經歷了半個多世紀的建設與發展,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自主設計、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先后具備了批量生產30萬千瓦機組和60萬千瓦機組的條件和能力;我國100萬千瓦臨界火電機組和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電站也已基本進入自主設計階段;70萬千瓦水電機組實現了自行成套、第三代百萬千瓦核電機組自主化工作順利進行……
斐然成就的背后是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充滿艱辛卻飽含希望的奮進之路,如今,日臻成熟的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再一次整裝待發,向著發電設備制造的強國之路闊步前行。
【白手起家】見證“中國速度”
掀開塵封的記憶,每一個或艱辛或振奮的歷史鏡頭,都曾見證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60載崢嶸歲月。而始自1882年的電力工業,或許是其中為典型的一個縮影。
數字,成為有利的佐證。
從1882~1949年,我國裝機容量為185萬千瓦,即使在建國3年后,我國的電力裝機容量也僅為197萬千瓦,其中水電為19萬千瓦、火電178萬千瓦。
1990年全國總裝機容量達到13789萬千瓦,其中水電3605萬千瓦、火電10184萬千瓦。此時較1949年的185萬千瓦,總裝機容量已增長6899.49%,水、火電則分別增長了18873.68%、5621.35%。
2000年,我國總裝機容量達到31932萬千瓦,其中水電為7935萬千瓦、火電23754萬千瓦。10年間,我國總裝機容量又增長131.58%,水、火電分別增長120.11%、133.25%。到2008年全國總裝機容量達到79253萬千瓦,8年間總裝機增長了148.19%,新增總裝機容量過前48年(1952~2000年)之總和。
1987年,我國發電裝機容量次突破1億千瓦。此時距離新中國成立,整整38年。
但當這一數字從1億千瓦攀升至2億千瓦,卻僅僅用了8年時間;從5億千瓦發展至6億千瓦、7億千瓦,都分別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如今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已突破8億千瓦。
這是中國的速度,更是的速度。在中國電力工業高速發展背后,是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具有顛覆式的跨越。
建國以來,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在經歷10年創建、20年發展、30年上臺階、上水平的半個多世紀的團結奮斗后,現已建設成一支以哈爾濱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三大制造集團為主體的,具有相當規模、水平和實力的發電設備制造基地。但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卻還基本處于空白狀態。
1951年6月,在哈爾濱原來賽馬場舊址上,哈爾濱電機廠(以下簡稱“哈電機”)破土興建。同年,由哈電機制造生產的800千瓦混流立式水輪發電機組問世,也由此邁出了新中國發電設備制造的步。
1952年8月,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批準在哈爾濱和上海各建一套發電設備主機廠,并在1953年相繼成立上海汽輪機廠(原通用機器廠)、上海電機廠(原電工四廠)和上海鍋爐廠(原浦江機器廠)。1958年由原第八設計院設計,哈電機擴建了大型水電制造車間及其各輔助車間,建造大型廠房和引進安裝了大型設備,同時配套興建哈爾濱緣材料廠,共和國個發電設備研究制造基地至此落成。
在1965年,在四川省德陽縣對東方電機廠(以下簡稱“東方電機”)的擴建過程也拉開序幕。
在各制造基地初步建成之后,哈爾濱電氣集團、東方電氣集團、上海電氣集團各廠又紛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現在哈爾濱電氣集團公司就是由國家“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重點建設項目中的6項發展而來的。當時哈爾濱各廠,引進了蘇聯高、中壓火電機組和中、小容量水電機組設計制造技術,并將10萬千瓦等級以下水電機組作為主導產品;上海各廠則引進原捷克斯洛伐克0.6萬千瓦、1.2萬千瓦電站設備設計制造技術,并逐步形成了5萬~10萬千瓦高壓及高壓火電機組為主的產品格局。
在進行技術引進時,各廠還注重培養發電設備設計和工藝工程的專業人員,也正是通過他們鍥而不舍、勇于創新的制造精神,經過初期的仿制,各工廠在50年代后期開始獨立設計,并有計劃、有步驟地生產了一批重要產品。其中,1958年,由哈電機制造完成新中國臺新安江7.25萬千瓦大型混流式水輪發電機組、由上海電機廠研制成功的5萬千瓦雙水內冷汽輪發電機、哈電機制造的10萬千瓦氫內冷汽輪發電機、2.5萬千瓦高壓機組均是當時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的代表之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哈爾濱鍋爐廠成功研發230t高壓鍋爐后,我國自行設計制造的5萬千瓦高壓機組也宣告誕生,由此開創了國內發電設備自主設計、制造的先河,為我國建立具有一定規模、相對完整的發電設備工業體系奠定了堅實基礎。
【時代機遇】淬煉中譜寫發展新篇
事實上,正是在上世紀50年代及60年代初對發電設備技術的反復摸索與實踐,才使我國發電設備制造業具備了濃厚的技術底蘊,也為其未來的發展描繪了清晰的藍圖。“雖然期間遇到了很多困難,但當時對于那些技術的研究實踐,對后期發電設備制造業做大做發揮了積極作用。”原東方電機一名老工程師這樣告訴記者。
在此后的60、70年代,我國發電設備制造企業又以“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為原則進入到自主創新時代。在充分消化、吸收蘇聯和原捷克斯洛伐克技術的基礎上,企業大膽創新,在機組制造上屢創佳績,國內高水頭云峰1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劉家峽30萬千瓦雙內冷水輪發電機組及不同容量的空冷機組相繼在哈爾濱、上海誕生。
然而,雖然此時我國的發電設備制造業同建國初期比較已取得巨大進展,但不容否認的是,我國當時的制造技術、設計及裝備方面都同國外先進水平仍存在較大差距。如何更快、更好的趕發達國家制造水平,提升設計及裝備能力,成為當時中國發電設備制造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這一次,嶄新的時代眷顧了中國的發電設備制造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