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年來,中國大力發展風能發電,成為繼美國、德國、西班牙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風力發電國家。2008年新增風力發電機組5030臺,累計裝機容量已過1200萬千瓦。2009年上半年,風電設備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增長135.7%,風電企業也由原來的幾家發展目前的70多家。風電產業的狂飆突進成了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泡沫”、“產業過!、“降溫”、“ 踩急剎車”等呼聲紛紛見諸媒體。
風力發電作為一種清潔能源,本身并不存在過剩一說,過剩的是風力發電的設備。既然風電是未來的清潔能源方向,中國的風力發電要不要降溫?
專家稱風電設備制造業嚴重過熱
國務院8月底的常務會議指出:當前我國的風電、多晶硅等新興產業出現了重復建設傾向。中國工程院院士倪維斗指出,中國的風力發電在搞“大躍進”,目前一哄而上的企業可能有一大半要被淘汰,造成巨大浪費。倪院士的觀點得到了一大批風電企業的認同。
華創風能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大華的肯定,他說:“明年我預計,2010年的話,整機組裝行業肯定會出現一個洗牌,至少一半的企業會倒閉。”
沈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凌宇:“確實是血腥味十足,肯定會有一大批要淘汰下去的,因為我們從范圍內,真正有實力的風電整機廠家也就那么十幾家,那中國現在就有70幾家,這可想而知,肯定要淘汰下去一大批,大部分都要淘汰下去。”
早在2004年,中國風機產業就走上了瘋狂擴張之路,從2004年6家猛增至現在的70多家,企業數量增長10倍以上;風電的裝機容量也從2002年前的46.8萬千瓦,迅速發展到2008年底的1200萬千瓦,7年足足增長了25倍。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能源研究所副所長李俊峰說:“我們將來、未來有個三五家企業就夠了,但現在不是這個樣子,現在我們有70多家企業在做,并且好多地方都在打造風電基地。”
為什么會存在發電設備過剩的問題?
2005年以來,作為一個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風機行業也成了財富神話的代名詞,成了地方政府爭搶的目標之一。對企業來說,風機行業無疑是一個香餑餑。因為全國當年只有5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而政策規劃是到2020年實現3000萬千瓦的裝機容量,這就意味著市場有60倍的巨大發展空間。巨大的市場需求,國內大批企業也唯恐落后,紛紛開始跑馬圈地。因為在市場競爭初期,能夠拿到更高的市場份額,將有利于遏制競爭對手,獲得更大的市場利益。
盡管風電大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成立,在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等方面,生產企業走的卻是清一色的引進路線。海關的數據顯示,2009年上半年,我國共進口風力發電機組976臺,總金額過9800萬美元。數據背后是我國風電設備制造業快而不強的現實——真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企業不多,關鍵零部件基本依賴進口。這也是我國風電設備產業在上半年產量達427萬千瓦,同比135.7%的高速增長下,進口額仍近億美元的主要原因。
引進的技術與國內風電場的氣候環境是否能適應,往往未經過科學論證。一旦并網發電后,潛在的質量和安全問題很多。同時,國內風電沒有形成國外那樣的“先有需求再建項目”和“同一區域生產、同一區域消費”的產業模式。一些地方政府急于上馬新的風電項目,造成資源浪費,也不利于市場的有序發展。
其次,技術重復引進、自主創新能力缺失,致使風電成本居高不下,行業利潤普遍較低。其三,消化吸收進展慢,核心技術的缺失問題日益凸顯。特別是大批兆瓦級新型風電機組匆忙投入規;a,產品質量問題越來越突出。(人民日報辛陽)
外國圖紙將拖垮中國風電企業。
在追求利潤的沖動下,大批的企業不管圖紙是否適合中國國情,撒出大把鈔票迅速換回圖紙,甚至有的企業都到了饑不擇食的程度。
沈陽遠大機電裝備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閆凌宇:“中國大部分的企業都是買圖紙的,中國可以現在有80家企業里,應該有70多家都是買的圖紙!
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也認為,在整機制造基礎不扎實的情況下,大批買圖紙生產的風機隨著運行時間的增加,一旦大規模出現故障,巨額的維修費用,對生產企業和風電場來說,都將是一場災難,我們現階段還應以研發突破為主,或者試驗示范階段的推廣,而不到商業化大規模推廣的時候。
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副主任楊振斌指出,中國風電增長速度迅速,但在1200多萬KW的裝機容量當中僅有800多萬KW實現了正常的發電,1/3處于不發電或者是發電不能上網的閑置狀態。
有調查顯示,目前國內在建和已經建成的風電廠大多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至于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否會出現預期增長還很難估計。(央視調查)
除了核心技術缺失外,風電市場的其他矛盾也日漸突出,亟待解決。其中,風電并網、風電調峰依舊是制約風電發展前景的“絆腳石”。風電并網仍需國家標準說了算 。只有通過電網、電廠和設備商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夠實現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盡快推出國家層面的風力、太陽能等新能源發電并網的標準,已經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