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者說
110千伏、330千伏是15年一遇,500千伏是30年一遇,750千伏是50年一遇,特高壓是100年一遇。
——國家能源局原副局長趙小平
我國自主研發、設計和建設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壓試驗示范工程的成功投運,標志著我國已掌握了特高壓交流輸電技術,并在一些關鍵技術領域實現創新和突破。在中國乃至電力發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義。
——國家電網公司副總經理舒印彪
我國電力工業自1882年在上海誕生以來,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緩慢的67年,到1949年發電裝機容量和發電量僅為185萬千瓦和43億千瓦時,分別居第21位和第25位。1949年以后我國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裝機先后過法國、英國、加拿大、德國、俄羅斯和日本,從1996年底開始一直穩居第2位。進入新世紀,我國的電力工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在青海海北州一望無際的高原上,一條條銀線牽著電桿倔強地行走,將光明送到草原深處的每一戶人家……
60年來,我國電網規模不斷擴大,從解放初的只有35千伏及以上送電線路(含20千伏)6475千米,發展到2008年底的117萬千米,成為當今規模大的電網,以廣泛的布局、細致的觸角、大范圍的延伸,履行了電力普遍服務的崇高責任。
從山西東南部的群山起步,長達640千米的我國條1000千伏特高壓線路,跨越雄渾的黃河、漢江,蜿蜒而至湖北荊門……
60年來,我國電網技術不斷升級,電壓等級不斷提高,從解放初的高220千伏電壓等級,發展到500千伏電網為主網架,并迅速攀登上1000千伏的“電網珠穆朗瑪峰”,成為當今技術水平高的電網,為經濟社會發展送去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黯淡歲月:“停電習以為常”
40歲以上的人一定都不會忘記那段“停電習以為常”的黯淡日子。
林集明,現任國家電網公司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系統研究所總工程師,回憶起自己1958年—1964年上清華大學期間隔三差五“停電又停水”的窘境,每每用“很慘”來形容。“那時,學校自己備有電廠,而蠟燭更是每人必備之物”。在沒有空調等高耗能電器、連電風扇都屬極為罕見奢侈品的年代,頻繁停電的根源在于電源、電網都嚴重不足。
“停電肯定就要停水。清華園那時還有很多噴泉,在清華園到圓明園的路上,也有二三處泉水。每逢停電停水,同學們就出去到處找水。冬天,把冰鑿開,漏點水出來打回去用。”這些“找水”的經歷或許能成為那個慘淡年代里的一絲快樂記憶。
電源、電網嚴重不足是什么概念?
新中國建立之初,全國電力裝機容量才區區185萬千瓦。放到現在,也就是一個大中型電廠的裝機規模。
而在輸配電方面,國內主力電網,關內以110千伏為主;更早一些,還有35千伏的。關外則是日本人搞的154千伏線路。跟如今500千伏主網架相比,差了好幾個檔次;跟已建成和在建的特高壓線路相比,更有天壤之別。
短缺時代,國家、業界對電力短缺的現狀其實是十分清醒的,也努力想要有所改變。當時提出口號:“一年裝機400萬千瓦”,并動員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綜合實力所限,終究很難完成。想想后來90年代連續10年每年裝機1000萬千瓦以上,現在一年裝機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千瓦,真令人有“不知今夕何夕”之感。
林集明1964年大學畢業后來到“當時沒有路,出入坐馬車、驢車”的電科院。在這個全國高電力科研機構,停電停水同樣是“家常便飯”,一趕上停電,同事們就趕緊到一樓接水。幸虧鄰居有個鋼廠,因生產原因不能停電,每每成為林集明們接水救急的“生命線”。
電壓升級:每一步都有技術挑戰
此前一二年,220千伏輸電線路開始興建;之后,為解決劉家峽—關中的水電外送,又上馬更高等級的330千伏線路。“這期間,我在云南東川(今屬昆明)海子頭,離金沙江十幾公里的一個海拔3200米的山頭上做高海拔試驗站,監管220—330千伏試驗線路,后擴展到330—500千伏線路。”
林集明回憶,輸電電壓每升高一個等級,技術上都有不小的挑戰。比如,從220千伏到330千伏也很費勁,怎樣把總裝機122.5萬千瓦的劉家峽水電送往關中?這一課題從1967、1968年間開始搞,到1975、1976年能夠運行,其間有很多教訓。典型的一例是高壓電抗器:一開始因為沒有經驗,也沒有國外資料可資參考,把本應三個單相分開做成了三相相連,也就是三個鐵芯一體,這樣省錢,但運行出現諧振,電壓非常高,比正常高1.5倍。投產試驗時,變壓器、電抗器的響聲就像牛叫,可怕極了。只能趕緊停下,再重新研究,這才發現應該三相分開。“這樣的錯誤,現在是不可想象的!”
以劉家峽水電送出為契機,西北電網主力網架從110千伏直接升到330千伏,這是一個比較經濟的做法。而當時其他地方220千伏線路較多,經過論證,直接上500千伏。論證過程中,爭議不少,“官司”甚至打到了當時的電力部、機械部,焦點主要集中在相關電工裝備的國產能力問題上。
電工裝備:國產化之路越走越順暢
跟現在特高壓工程上馬前期的紛爭一樣,在輸電電壓不斷升級的過程中,國產電工裝備能不能拿得出、頂得上,始終是一個核心問題。1970年代末,改革開放之初,條500千伏線路在東北建成,變壓器、高壓電抗器、開關三大件基本上實現了國產化。但眾所周知,國產三大件在電壓等級升高歷程中曾惹過不少麻煩。林集明認為,這是因為沒有經驗,“是必經的過程”。
他介紹,進口的電工設備通常都很貴,但我們自己有了以后,馬上就降價。比如500千伏線路的串連補償,能夠大幅提高線路輸送能力40%,設備比新建線路便宜很多。電科院牽頭研發,做出來以后,進口設備馬上降價30%。由此,林集明對前幾年在廣西平果高壓局看到的標語“沒有實力就沒有尊嚴”感同身受。
另一件讓他感慨頗深的事情是,國家電網2005年開始搞特高壓時,前來考察的日本人根本不相信能干成,因為在他們的詞典里,中國人總是效率低,能力差;可到2008年底特高壓示范線路快建成時,日本人來看了,佩服得五體投地:“比日本大發展時還厲害!”他們的特高壓線路現在只能降壓運行。
從初東北的錦遼線,而后平武線,再后大黃線,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500千伏線路電工裝備國產化之路越走越順暢。現在500千伏線路國產化已經不成問題,特高壓設備和下一代智能電網裝備的國產化成為新的更高目標,中國企業正在和已經站上電網技術的制高點。
智能電網:離我們漸行漸近
2009年5月,國網公司提出了基于特高壓電網的“智能電網”全新概念。一石激起千層浪。
2009年7月16日,正在北京訪問的美國能源部長朱棣文和商務部長駱家輝率團同時造訪國網公司,特高壓和智能電網是賓主雙方關注的關鍵。7月28日結束的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中,智能電網已成為一個重要議題,雙方承諾將在該領域加強合作。
所謂“智能電網”,即以特高壓電網為骨干網架、各級電網協調發展的堅強電網為基礎,以信息化、自動化、互動化為主要特征的堅強電網。
在國網公司的謀劃中,“堅強智能電網”已不僅僅是一個概念。目前,跟這一電網相關的規劃、標準研究與制訂、試驗(示范)試點、關鍵技術研究等,已在“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建設”的原則下,有了具體而周密的部署。
智能電網將給中國帶來什么?
國網北京經濟技術研究院電網規劃研究中心副主任張義斌告訴記者,智能電網在上才剛剛起步,如果我們抓住這個機遇,就可與歐美發達國家處于同一起跑線,這是帶動中國電力工業或同步于先進水平的重要戰略機遇。其次,堅強智能電網通過提升發電利用效率、輸電效率和電能在終端用戶的使用效率,以及推動水電、核電、風能及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開發利用,每年可以帶來巨大的節能減排和化石能源替代效益,更充分發揮電網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其三,堅強智能電網通過提升電網的資源優化配置能力,促進大規模煤電、水電、風電等電源的集約化開發,實現大容量、、遠距離電力傳輸,為滿足中國持續增長的電力供應需求提供可靠的可持續能源資源保障;通過提升電網的智能化水平,大幅增強電網應對自然災害等外界影響的能力,提升電網對于風電等清潔能源的適應性,提高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水平和供電可靠性。其四,建設堅強智能電網不僅將直接創造大量的技術、設備及相關咨詢服務的需求,還將通過用電方式變化在智能家電等相關產業間接創造巨大市場,將為中國電力工業及相關電子、家電、信息通信、控制等行業帶來重要的跨越式發展機遇。其五,通過發展堅強智能電網,將建立電力用戶、電源與電網之間的友好互動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客觀需要分時電價等電價機制的引導。同時,堅強智能電網還將為電力市場化建設提供透明、開放的平臺支撐。
“終,發電企業和電力用戶都將享受到切身實惠。”張義斌說,一方面,通過發揮堅強智能電網“削峰填谷”作用,減少電力裝機,進而減少發電企業投資,同時增加發電企業的機組利用小時數,提高發電機組的穩定運行水平和發電效率,增加發電企業的效益;另一方面,廣大電力用戶可以通過參與互動,減少電價較高的用電高峰時段的用電量,減少電費支出,如在電價較低的用電低谷時段使用洗衣機等電器設備。(瞿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