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今年6月份,從唐山高新技術開發區傳來好消息:我國首臺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在唐山開誠電控設備集團研制成功,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掌握該項技術的國家。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的問世,立刻引起媒體以及安全生產管理部門和礦山企業的關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要求開誠集團“早日投入工業化生產,為國家安全生產作貢獻”。
高科技的結晶
在唐山高新技術開發區火炬路138號開誠電控集團總部會議室里,記者見到了一臺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這臺機器人長度大約1米,高不足50厘米,機器人的下部裝有履帶用來行走,前部有一個攝像探頭用來采集圖像,樣子看上去很普通,但是公司董事長許開誠卻說:“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是高科技的結晶。”
許開誠告訴記者,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由機器人本體、通訊光纖、遠程控制中心三部分組成,綜合運用了機械、電子、傳感器、智能控制、網絡控制、生命探測、防爆技術等高科技,具有防爆、行走、越障、防倒翻、自定位、生命體征探測、災區環境參數6種數據自動識別與處理等功能。由于這些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機器人可以在有毒有害環境下工作,特別是礦井發生事故的初期,井下情況不明,搶險救護人員不能貿然下井,這個時候機器人就發揮作用了。機器人可以在時間到達事故現場,能夠代替搶險人員進入1000米范圍內的事故現場,在具有瓦斯危險環境災區工作,將采集到的各種信息以圖像聲音和數據形式傳送到主控制中心,有關人員通過網絡和電視就可以了解現場情況,為制定搶險救災方案提供依據。
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的意義究竟有多大?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在開誠考察時說,煤礦事故搶險救援過程中,往往因為事故礦井巷道情況復雜,有毒有害氣體集聚,極易發生次生事故,造成救援人員傷亡。如果能夠將機器人應用到救援中,將有利于掌握事故現場手信息和資料,提高救援效率,大限度地減少傷亡和損失。
研發充滿曲折
如果沒有許開誠,中國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或許是多少年以后的事。
今年已經60歲的許開誠,原本是開灤唐山礦機電科的一名技術工人,20多年前辭職下海創辦了開誠電控公司,專門生產煤礦電控設備。因為曾經在煤礦工作多年,許開誠深知煤礦安全生產的重要,他的公司生產的8大系列80多種產品,幾乎全是節能安全的煤礦自動化產品。或許是因為職業和經歷,許開誠對煤礦安全事故格外關注,每當聽到礦難消息時,許開誠心情異常沉重,深感煤礦事故搶險技術裝備水平低:“我國煤礦生產傷亡率高,安全裝備水平低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作為民營高新技術企業,一定要為提高煤炭生產安全裝備水平作貢獻。”2006年,許開誠在國外考察時看到了一臺美國企業生產的搶險探測機器人,許開誠眼前為之一亮:我們為什么不研發自己的煤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呢?回國后,許開誠立刻成立攻關小組,投入資金人力開始研發。
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的研發,涉及到很多高新技術和新材料,這對開誠公司來說幾乎是一個全新的課題。機器人的傳送帶要求高強度、抗拉抗壓、抗高溫阻燃、不產生電火花。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技術人員連續進行了20多次試驗才過關。機器人生產要求機加工精度非常高,國內機加工水平相對比較落后,技術人員不得不四處尋找理想的加工廠家,僅僅為此就耽誤了9個多月時間。項目進行到艱難的時候,有的工程技術人員打起了退堂鼓,認為僅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成功,即使成功了也沒有什么市場前景。而許開誠堅決主張將這一項目堅持下去:“我們不圖它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經濟效益,但是我們希望,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能夠在煤礦安全救護中派上用場。”在許開誠的堅持下,公司先后投入500多萬元,技術人員在3年多的時間內,相繼完成了3代機器人的研發,在北京、唐山、徐州等地的煤炭企業進行了60多次現場模擬試驗,我國臺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終于面世了。
前景廣闊
許開誠說,初,公司打算把這些機器人出租或者無償提供給礦山救護單位,幫助救護單位提高救護效率和救護水平,降低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一項目給公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6月初,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下線的消息一經宣布,立刻引起了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局長趙鐵錘隨即到開誠公司調研。趙鐵錘高度評價了這一項目的意義,他認為“煤礦搶險探測機器人的研發是一項生命工程、是一項安全發展工程”。當趙鐵錘聽說開誠公司目前只有200臺機器人的生產能力時,當場要求開誠公司擴大生產能力,少達到年產2000臺的規模。
趙鐵錘局長調研結束后不久,有關部門宣布,未來幾年內,我國將撥款4億元采購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無疑,開誠公司將成為這一大訂單的大贏家。
礦用搶險探測機器人項目也得到了唐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唐山市政府成立了專門小組負責督辦這一項目,支持這一項目迅速投產。開誠公司也加大了新產品研發速度,第4代、第5代機器人相繼研發成功,同時開始潛水機器人和軍用機器人的研發。公司還計劃啟動機器人大廈項目,建設國際的機器人生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