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一個國家的的血脈,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和先導產業,一個國家的經濟發達與否很大程度要看該國的交通發展狀況。
我國山地丘陵區面積約占國土總面積的69%。由于過去公路建設資金的短缺在山區或丘陵區修筑的公路多以盤山公路為主。這種公路不僅等級低,繞行里程長,占用可耕地多,而且存在著能耗高,安全隱患多,生態環境破壞大等不利因素,因而交通事故頻發,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和大量人員傷亡。
隧道建設是提高公路等級,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交通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實現高速、快捷、安全運輸的重要工程設施,隧道在現代化公路交通運輸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公路交通建設規模的日益擴大,新的勘察設計理念逐漸成熟,施工技術不斷進步,我國公路隧道建設得到迅速發展。下圖是1987~2008年的全國公路隧道趨勢統計曲線:
目前,國內公路隧道建設技術水平已相對較高,但與之配套的通風、防救災、等系統發展較為滯后。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中,把交通運輸業中的“交通運輸基礎設施建設與養護技術及裝備”、“智能交通管理系統”、“交通運輸安全與應急保障”等列為優先主題,并提出要重點研究開發“交通事故預防預警、應急處理技術,開發運輸工具主動與被動安全技術,交通運輸事故再現技術,交通應急反應系統和快速搜救等技術”,交通安全成為交通運輸業優先發展的主題之一。
由于隧道的環境特殊,隧道的安全性以及隧道管理的穩定性是隧道運營狀況重要的考核指標,因此隧道對通風、照明、交通控制等系統的要求非常高,工業化軟件產品性能指標、網絡性能等對整個系統的安全平穩運行至關重要。利用現代化的控制理論和先進的設備,建立一套完整的隧道系統,調節交通流、控制隧道通風和照明,防患事故于未然,對于提高隧道行車的安全性、快速性和舒適性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