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產能過剩論”來襲,風電設備制造商將如何應對?面對中國風電市場的激烈競爭,國內外的制造商又將何去何從?
在10月21~23日的2009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盡管“過剩說”并未得到制造商的認可,盡管產品發布會也開得有聲有色,但中國工業報記者還是感受到了些許的異樣。
此次展會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聯合全球風能理事會共同主辦。作為行業展會,前來捧場的除了維斯塔斯、蘇司蘭、GE、金風科技、華銳風電等國內外知名的整機企業,還有為數眾多的葉片、軸承、塔架、系統等配套企業,“現場打造”了一條完整的風能產業鏈。
期間,國內兩大龍頭企業金風和華銳相繼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盡管華銳是臨時安排,但聞訊趕來的聽眾依然把會議室門口擠得水泄不通。而這家銷量占國內的風機制造商,還是唯一一家在展館外擁有巨幅廣告的企業。與本土企業的高調相比,外資品牌就稍顯沉默,甚至歌美颯的3D影院宣傳手段都與去年如出一轍。
其中,保定惠騰、中復連眾等葉片制造商還展示了幾十米的巨型白色葉片實物。而除了現場解說、模型展示或者實物展出等常規的宣傳手段,有部件制造企業甚至還請來了靚麗的模特,以此吸引眼球。
展會上,記者再次見到了丹麥出口協會組織的丹麥展團,其團員由產品為密封環、電阻器及粘接劑等清一色的小企業組成。英國展團內則大多為從事軟件、咨詢、測量、設計等業務的企業。除了“老面孔”,還有不少新加入者,比如展示大型法蘭、鑄鍛件的惠山展團等。
據主辦方介紹,此次的展出面積達到28000平方米,展商突破400家,分別較去年增長了75%、82%,觀眾也突破5萬人次,但相比去年的浩大聲勢和陣容,今年的展會似乎有些人氣不旺。
盡管展會上有華銳和維斯塔斯等國內外大的制造商,但在國內風電整機制造領域占有一席之地的東汽、上海電氣、廣東明陽、湘電風能等熟悉的面孔卻并未出現。在400多名參展商中,國內外整機廠商也不過十多家。而展會第二天,記者發現,有些展臺前已是門可羅雀。
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參加了兩屆展會的觀眾,其普遍感受是“人好像沒有去年多了”。對此,亦有解釋認為是近年來展會太多,很多企業已“無心戀展”。但對于國內整機制造商第二梯隊的幾乎集體缺席,這條理由似乎又過于單薄。
在各顯其能、一爭高低的展會現場之外,是十余場同期舉辦的主題論壇和專業會議。其中,既有沿襲去年“全球風電發展新形勢及展望”、“企業家論壇”,也有敏感而又不容回避的“大規模風電并網研討”,還有直擊當前行業發展熱點的“海上風電專題研討會”等。
盡管包括金風科技董事長武鋼、華銳風電總經理韓俊良等在內的企業家認為,目前只是有“產能過剩的傾向”、“產品依然供不應求”。但目前號稱八十多家的制造商如果其規劃產能全部釋放,產能過剩也將是不容回避的事實。而隨著風電制造設備回歸理性,大部分企業將會被市場淘汰。
借用此前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司長張相木的話說,“我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已感受到了冬天的氣息。”
編輯點評 :風電過熱或許降溫
“不少風電整機制造企業‘無心戀展’,國內整機制造商第二梯隊幾乎集體缺席。”2009年北京國際風能大會暨展覽會上演的這一幕,讓席卷于風電“綠色狂潮”之中的人們大跌眼鏡。
風能,在能源大家庭中曾經是不起眼的“小兵”,然而,近年來隨著我國政府在政策扶植力度方面的不斷加大,以及能源危機感在全球的蔓延,我國風能產業呈飛速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企業以極大的熱情投身于“綠色狂潮”,而歷屆風能展覽會也以刷新紀錄的特性印證著行業的蓬勃發展。
截至目前,為應對能源“危機”,中國的風電產業前景仍被業界普遍看好,無論是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中國的產業競爭力考慮,還是著眼于減少能源帶來的環境污染、應對氣候變暖的挑戰,都需要風電產業快速健康發展。
但,或許是高歌猛進的風電設備被列為產能過剩的重點行業之一,亦或是很多企業屢遭市場、技術等前進途中的攔路虎,因此,企業進軍風電的狂熱似乎呈現些許降溫的跡象。
事實上,國家已經對風電設備制造業亮起紅燈,這一動向確實值得已進入風電領域的生產企業深思:下一步該怎么走?“風機”今后將向哪個方向轉?同時,也提醒了有意涌入“綠色狂潮”的企業要三思而后行。
值得關注的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新聞發言人朱宏任近日透露:中國將進一步加大淘汰落后產能和兼并重組的步伐,目前工信部會同有關部門已經完成相關政策的初稿。據稱,“不僅傳統產業產能嚴重過剩,部分新興產業也存在過熱或過剩傾向。在二十四個工業行業中,二十一個行業產能過剩。鋼鐵、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風電設備等行業均為受到重點關注的產能過剩行業。”
工信部透出的這一信息,期望能為中國的“風向”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