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語:2009年11月28日,由計算機主辦的2009年IT兩會將在北京舉行。搜狐IT將對大會做現場圖文直播,下面是著名專家、工業和信息化部通信科技委委員侯自強作主題演講:
以下為演講實錄:
侯自強:大家下午好,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交流一下關于物聯網發展的情況。首先我們講物聯網應該把它看成未來互聯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可能是互聯網早實現商業化的一部分。
我們談到互聯的網發展很多是從技術角度看,如果非技術角度看一下互聯網發展能力的時候,我們想應該更多的考慮社會發展的趨勢,用戶使用的要求以及新的商業模式和政府在治理方面的要求。如果我們從這各方面來衡量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互聯網的未來發展基本上是人、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
我們過去的互聯網幾乎是人與人、人與物的交互,今后會走向物與物,往物聯網發展的趨勢。
而很重要的發展趨勢是什么呢?就是互聯網轉向媒體,因此另外一個重要的趨勢就是媒體網,正如上海的同志講的,我們今天的上海的軟件信息服務業很大一部分是基于互聯網的現代服務業。所以未來互聯網會走向服務互聯網,在有他跟企業的關系非常密切。所以我們會看到,未來互聯網的發展會向幾個方向走。一個我們講IoT物聯網,一個是IoM媒體網,一個是IoS服務網。
互聯網向物聯網發展,今天連接的是電腦、手機,物聯網就會連接更多的物體、更多的對象,我們移動運營商喜歡講M2M,機到機的連接,這樣就把現實物理和虛擬融合起來,然后配合在互聯網破大的數據庫,這樣可以實現從感知到認識、到推理、到邏輯解決問題的過程。
所以對于物聯網,現在很熱,大家談的也很多。對于物聯網的定義也很多,我這里給它一個歐盟的定義,實際上在美國更多是喜歡用傳感器網這個字,在歐洲,他們比較喜歡用物聯網,現在物聯網這個詞用的更多。它強調的是什么?是要把對象,把物體連接到互聯網上,加上互聯網上的相關知識,然后進一步演進,進行邏輯推理然后吸收并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是物聯網發展的過程。
因此發展物聯網需要有一個動態的、全球的網絡框架,有一個標準的協議和自組織能力,以及管理物的標簽,它的物理屬性等相關問題。從物聯網發展看,如果我們僅僅是把物聯到網上,我們能感知,這還是不夠的,更主要的是要把它和知識后做出決策來執行,所以物聯網根本的是要走向服務網,它要解決問題,這是我講的個問題為什么要連接物聯網。
第二個問題,物聯網的出現實際上是對我們提出了很多的挑戰,它是一次很好的機遇。但是我們要發展物聯網會面臨很多挑戰,比如說安全問題、隱私問題,這可能面臨的一大問題。第二全球性資源的控制,因為你把實體資源連接到虛擬的網上,這些代碼、標簽誰來控制?第三標準問題,更重要的是對社會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包括隱私的問題、人際關系的問題。
所以我們概括起來,可能未來物聯網發展會面臨三個問題,一個問題是我們講的業務不確定性,因為這是一個全新的業務,誰來做,誰投資,為誰服務,以至于為專業服務還是為個人服務,回報怎樣、價值鏈、供應鏈怎樣,這都需要在運行過程中創造。第二監管法規和治理,第三安全問題,這會產生新的病毒和黑客活動的空間,而機到機的可信度問題也是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當然還會涉及倫理問題。
下面我講一下物聯網的體系結構,作為物聯網,需要有一個開放協議的體系結構,支持各種基于互聯網的應用,把一個虛擬和一個物理結合起來,包括標記、傳感器、執行器和事件處理,以及如果把知識結合起來,如何進行語意的理解和推理,以及把智能放在邊緣還是網絡中央,都涉及到網絡體系結構的問題。實際上我們講物聯網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關系鏈,你任何一件事情你得把它的來龍去脈因果關系弄清楚,只有你正確掌握了這個關系鏈才能正確地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近ITU國際電聯在未來網絡中設置了一個叫做“泛在傳感器網”,這里提出的一個模型,下面是一個傳感器網絡,通過電信網絡接入到核心網絡互聯網,很重要的一層是建立中間件層,在中間件層上,支持各種實際的應用,所以未來IT行業這是大的發展機會,就是中間件,包括用云計算支撐這個平臺,以及完成數據的采集、融合,從感知到知識的轉換,以及推理決策,這都是會在應用平臺上,而各種應用是通過中間件來實現。這件事情實際上現在已經開始,我們國內的運營商在過去幾年都在開始搭搭建設支持物聯網的平臺,我舉一下,比如中國移動,中國移動他們的基本思路是在這個地方會有一個M2M平臺,這個平臺就類似于我們剛才講的虛擬中間件層的早期的表現形式。
比如我們講智能交通系統,你對實時的交通流量,比如說視頻或者交通的地下傳感器,把數據采集起來,然后結合公交車或者出租車的指揮調度數據,然后我會有一個整個網管數據中心,這三個東西調動融合起來就會形成一個開放應用的環節,決策你的交通流量調控。所以我們會看到,你有一個中間件平臺的時候,就可以融合這些數據,另外在知識庫中拿到的數據結合起來為你的應用推動。當然這個東西需要一個云計算的平臺來支撐,這里不詳細講了。
下面我講一下物聯網發展的情況,實際上現在物聯網很熱,尤其是溫總理前不久去無錫中科院微電子所,有一個傳感器研究院,溫總理講了一段話,引發國內對物聯網的非常高的熱情。但我們應該看到,物聯網發展的需求和應用是密切配合的。實際上各種應用部門,現在應該講剛剛起步,可以說兩年以內的事是清楚的,兩年到四年就說不清楚,四年以上就更說不清楚。因此現在需要的事情是要踏踏實實的把需求摸清楚,我這里給了幾個圖,是關于未來物聯網發展的趨勢走向。
我想重點介紹一下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概況。應該講物聯網的基礎包括三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傳感,一個部分是傳輸,一個部分是數據,包括這三個部分。現在應該講,國內在傳感器網絡方面還是處于發展初級階段,基本上還是依托于科研項目、科研成果的示范,使用的協議也還是專用協議,所以目前來看,還是處于發展的初級階段。但我們也看到,我們的三個運營商,尤其是中國移動在過去幾年就開展了機到機的業務,這是物聯網業務的初級階段。現在的問題是,這次幾乎三個運營商都制定了各自的發展規劃,剛才我講了業務的不確定性導致這些東西都在摸索之中,包括運營商在產業鏈中的位置,當然還有很多問題需要具體實踐工作中解決。
我這里可以給大家一個例子,我國目前運營商開展機到機的業務,就是物聯網業務的情況,中國移動目前已經裝的節點,已經過300萬部,目前發展速率是每年以60%的速率在增長。舉個例子,現在在南方電網和北京等地,一共有100萬塊電表是自己抄表,江西兩萬臺配電變壓器使用無線聯網遙控檢測,每年節1.2億度點。北京、上海、遼寧現在有110萬輛公共汽車和出租車是GPS傳感系統通過無線網絡連接用互聯網來調度,以及食品安全,大家知道你買肉,上面條文卡,這個條碼可以追隨這個肉在什么地方殺的,哪產的,而這個其實就是每個豬的耳朵上貼一個射頻標簽,叫做耳標,目前中國移動和農業部合作,在線耳標有10億個,累計終端10萬臺。
因此我們看到,在物聯網行業,可能早的大規模使用是RFID。
在應用方面,可能目前做的一個比較有示范性的就是上海浦東機場的傳感器網絡保安系統,這無論是穿過去、跳過去都可以被實時檢測到。未來的傳感器網絡物聯網在放在防災會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舉個例子,中興通訊和江西有一個合作,山洪災害預警,一期工程是2007年以后開始使用,在過去兩年中,13個縣里發生山洪災害1700次,倒塌一萬多間房,通過這個系統發送1140個預警,轉移13萬人,避免人員傷亡2.66萬人。所以使用這種傳感器網絡,在災害防治方面會發生作用。
再講一下物聯網標準,目前物聯網主要標準一個是傳輸網絡標準,這個是IEEE標準,這個是目前主要的近距離傳感器網絡用的,國際上主要是A,我們中國國標是C,另外還有兩個正在審查的標。總的發展趨勢就是現在國際上開始制定傳感器網絡的標準,過程是開始設立研究組,進一步走到工作組,現在在過程中,而現在主要的物聯網的標準是ISO和IECJTC1聯合組織的標準,這個標準是我們中國的傳感器網絡工作組從開始次成立會議就在中國開的。現在國際電聯也在做一個標準,所以我們會看到,標準發展中,我們國內已經開始緊密的進入國際標準制訂行列。
下面我講一下物聯網行業特色和產業鏈,應該講物聯網的發展一個很重要的特點,是用戶需求牽引的,因此目前看,如何和專業配合,能夠不讓它進入發展壁壘,可能是物聯網發展的非常重要的環節。另外產業鏈很長,涉及面很廣。比如我們講它包括產業群,包括有一個共性平臺的,行業應用的,公共應用的,面向消費者的以及運營商的產業,這是它的基礎產業。涉及了IT行業、微納電子制造業、操作系統、軟件、通信業以及傳感器產業。剛才英特爾講到以靈動處理器為代表的,低功耗、低成本的微電子技術對于發展傳感器是至關重要的。
我們必須要以非常低的成本來制作出傳感器和它的通信系統,才能夠大面積的使用。我們講實際上物聯網傳感器網10年前商業周刊的時候,把它列為21世紀的十大重要引用之一,這是10年前就提出來的事。一個形象的說法,是為地球披上一個電子皮膚,你現在皮膚哪個熱了,你現在哪兒疼了都有感覺,如果我們給地球披上一個電子皮膚發生什么都知道,這需要一個非常寬的產業鏈來支持。
后,我想簡單說一下物聯網是一個非常有廣闊前景的,但是目前僅僅是開始。所以,我們一方面要保持高屋建瓴積極促進發展。另外要有平和的心態穩定發展,切不可急功近利一擁而上。不要一說物聯網就是炒股票,這是不利于物聯網的發展的,物聯網是劃時代、顛覆性的技術,所以我們面臨諸多挑戰,這些問題都需要解決。但不管怎么說,重要的一條是應用驅動,重在效益,只要有效益,這事就能做好,謝謝大家。